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4期
2018-1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約旦
  特別報導
  慈善國際
  慈善臺灣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慈濟人醫會系列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4期
  留守老家 偏鄉共餐同樂會
撰文‧劉軒宇 攝影‧顏霖沼

獨自居住在深山中的翁劉彩雲,年過八旬仍是每天作農,滿山遍野地跑,農暇時坐在老家前凝望遠方。

青壯人口外流,鄉間平日寂寥,
慈濟志工招呼的共餐是難得的熱鬧;
與會者不只是慈濟定期關懷的獨居長輩,
老人揪老人,成為老鄰居的同樂時光。

有些眼神是很難遺忘的,像是老人家微笑中帶著一絲落寞的道別。

漫山遍野的竹子茂密生長,在起伏不定的山路搖晃,偶爾從中看到幾撮鮮嫩竹筍,開著車的志工謝佑典笑說:「看來阿嬤還沒有來採。」

高雄甲仙幅員不小,小林里更是偏僻,志工帶著我們去探望住在山中的兩位獨居阿嬤,一位住在深山,一位則住在半山腰。附近人煙稀少,可能隔著數里才有一戶人家,而且大多已荒廢無人居住。

住在深山裏的獨居阿嬤叫做翁劉彩雲,我們行駛在山道上,舉目所見的山林即是彩雲阿嬤承租的國有山地。阿嬤雖然已經八十多歲,每天仍是山上山下採收作物。正是龍眼收穫季節,阿嬤將龍眼採收好,堆在地上像是兩座小土包,準備送給我們。

充滿愛心的龍眼很甜,但是阿嬤臉上的表情卻不總是甜美,她帶著我們看她的屋子以及外面的空地、菜園,然後閒話家常。有時露出笑容,但大多時候眉頭深鎖,那倒不是因為阿嬤正在煩惱,只是因為長年習慣的表情,在臉上留下了痕跡,不經意間流露出來。

她原與丈夫同住在山上,夫妻倆感情很好,但幾年前丈夫去世,就剩她一個人了;她曾有三個兒子,但老大與老三都不幸去世,這些打擊,或許也是她愁眉不展的原因。

彩雲阿嬤居住的小屋看著老舊,甚至是有些破敗了,如果不是跟著志工一起來,或許還會覺得這是間荒廢空屋;屋內散發著霉味、屋外門口則是瀰漫著一股食物壞掉的味道。

後來詢問志工,才知道原來是老人家節省,很多食物捨不得吃,或是餿掉了,卻因為惜福,還是拿來吃。即使志工們擔心地提醒過不少次,但老人家習慣了,也不願意改變。

彩雲阿嬤的二兒子就住在山下的甲仙,老人家偶爾也會去同住,但大部分住在山上,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習慣了,當然或許也有一些思念亡夫的意味在。

「我有時候晚上睡不著起來,往門外看去,似乎還會看到他站在菜園那邊。」她這樣對我們說著。

 

 

熱情好客的阿婆期待志工每次的來訪,採收菜葉也成為志工訪視時的農家趣。

訪視期間恰遇午後雷陣雨,志工們幫忙玉蘭阿嬤將曬著的龍眼收起來。

分離但會再聚

我們帶著彩雲阿嬤去拜訪另一位獨居阿嬤,林姚玉蘭,她住在半山腰的一座三合院裏。一走進去,就看到她正在曬著龍眼,而且已經有幾位客人與阿嬤泡茶聊天,一問之下,原來是從遠方來探望的親戚。

或許是看到一群人來拜訪,玉蘭阿嬤看起來非常開心,圓圓的大眼明亮,像是在微笑,燦爛地讓人忽略臉上歲月的痕跡。阿嬤的記憶很好,總是記得誰有來、誰沒來,所以每次去的時候都會像是被點名一樣,說著誰上次有來、還有這次誰又沒來了。

玉蘭阿嬤的子女住在桃園跟臺南,偶爾會來看她。與彩雲阿嬤大部分都在種菜、採收不同,玉蘭阿嬤雖然偶爾也會種菜,但她更喜歡出去趴趴走,找朋友抬槓,也經常有人來她家喝茶,生活似乎過得比較開心。

志工林蘭英對我們說,平時來的時候,阿嬤還會帶他們去摘水果。不過當天的天氣不太好,才來不久,就開始下起雨。

我們就坐在三合院的屋簷下,與兩位阿嬤聊天。她們兩位其實相識,只是來往較少,通常只有志工來訪視時,才會見面。玉蘭阿嬤就笑著說:「她是老闆娘啊,以前還會到他們家幫忙做農。」

兩人年紀雖然相仿,個性、志趣卻大相逕庭,但同樣都不願搬離住了五、六十年的老家。

離去時,玉蘭阿嬤站在三合院門口跟我們道別,在前進著的車裏,我從車窗往後望去,只見老人家獨自站在屋前默默揮手、微笑,愈來愈遠。

醫療資源缺乏一直是偏鄉長者的困境;有些老人家甚至就捨棄就醫,直接到藥局拿成藥。

資源難以遍布

從一九九八年開始,慈濟高雄分會承接高雄市政府的獨老專案;後來高雄縣市合併,原高雄縣區域的獨居長輩相對較缺乏社福機構認養,慈濟二○一五年協助高雄長青服務中心,幫忙分擔海線(湖內、茄萣、永安、田寮、阿蓮、燕巢、彌陀、岡山及橋頭)與山線(旗山、美濃、內門、六龜、甲仙、杉林)的獨老個案。

高雄分會社服組楊芳美組長表示,由於這些新接手的區域以前較少開案,志工按照政府提供的資料逐戶初訪,從海線到山線就有七百四十七件,案量非常龐大。

志工發現有些老人家不是被子女接去同住,就是進入安養系統,最後確實開案的有一百三十九件。雖然地毯式進行龐大的普查初訪很辛苦,但也因此有機會與社區居民互動,讓居民熟識慈濟人,也知道可以多多關心附近的老人家。

由於海線志工的人力充足,可以落實到社區,就近關懷;相較之下,山線的志工人力不足,由市區志工支援認養關懷。

進入山線偏鄉服務,也讓志工們發現到偏鄉獨老與市區獨老存在著某些差異性;志工們一致認為,偏鄉的老人家快樂許多,或許是因為更親近自然,知足少欲,生活較有活力;在市區,雖然能夠享受到的生活機能較多,但空間狹小,老人家往往只能待在家裏看電視,不僅面對獨居的寂寞以及老化的憂鬱,大多還有經濟壓力。

但同時,志工們也看到了偏鄉資源不足的一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醫療資源的有限。志工林蘭英表示,雖然高醫與榮總定期有醫療團隊上山義診,但老人家很多的慢性病需要定期回診;由於這些地方沒有大醫院,必須到高雄市區就醫,光是來回搭車、等車就需要大半天,而且一路顛簸。

志工蔡津津也提到,老人家常有口腔疾病,影響到飲食與健康,雖然高雄市有提供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免費裝假牙的服務,但因為醫院、診所的路程遙遠,而且要跑許多次,不少老人家只能放棄這項福利。

除此之外,民間服務人力不足,也是偏鄉長照面臨的問題。近來推動的老年政策,不管是以在地老化為理念的社區關懷據點,還是長照二點零ABC社區整體照顧模式,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提供服務。

以高雄市來看,雖然目標是一個里成立一個社區關懷據點,但因為一般的社區發展協會與里長沒這麼多人力,目前鋪設率不高,八百九十一個里裏面,只有兩百五十四個關懷據點。而像甲仙地區,雖然七個里之中有四個關懷據點,但在山區一個里的範圍很大,加上交通困難,住得較遠的老人家也很難去參與。

鄉下老人常常喜歡騎著腳踏車、機車到處串門子。路上偶遇,志工們趕緊邀阿嬤一同來聚會。

老朋友更重要

青年人口離鄉就業,也使得獨居老人現象更為明顯。當志工來到高雄市郊區美濃客家莊,一眼望去是一排排整齊的三合院,而且乾淨美觀,平日裏社區靜悄悄,只有假日時年輕人回來探望老人家,才會有一點熱鬧的氣氛。

志工陳文雄先帶我們到熊爺爺家拜訪,一進去,就用流利的客家語與爺爺聊天;熊爺爺看著嚴肅,不太容易看出他的情緒,當提到今天要一起去黃宋銀金阿嬤家裏面吃點心同樂時,倒也沒有反對。

陳惠英還記得剛接觸熊爺爺的時候,由於爺爺國臺語都不太通,只能比手畫腳,直到後來有會客家話的志工們加入關懷,情況才有所改善。

其實銀金阿嬤住在隔壁而已,走幾步路就到了。其他志工先去接了住比較遠的秀娣阿嬤,現在也已經到了,正在準備點心。接著我們陪同秀娣阿嬤,一起去後街邀請滿金阿嬤來同樂,結果阿嬤竟然跑到別的地方串門子去了;秀娣阿嬤就熱心地騎著鄰居家的腳踏車,去找回滿金阿嬤。

不一會兒,除了隔壁九十五歲因為中風臥床的端妹阿嬤無法前來,幾位老人家與志工們坐在銀金阿嬤家的客廳裏,喝著甜湯、吃著點心聊天。志工陳慧月與蔡津津還放了老人家喜歡的客家歌謠,幾位老人笑得開心,連一向嚴肅的熊爺爺,嘴角似乎也笑了起來。

像這樣的小聚會,志工們每個月會舉辦一次,大部分都是共餐,有時是點心茶會。志工蔡津津說,由於所關懷的老人家都住在附近,聚在一起參加活動,可以讓久沒聯絡感情的他們重新認識、重新當朋友。有趣的是,很多時候參與的不是只有慈濟關懷的獨老個案,常常會老人揪老人,連同鄰居也邀出來共餐。

志工陳文雄說,雖然每次看到老人家都是很開心的樣子,但平常的日子裏,其實內心是很寂寞的。志工人力有限,無法時時關懷,但努力與長輩們培養感情與信任,讓他們有需要時知道可以向誰求助。

志工也希望能培養長者間的情誼,讓寂靜的鄉間社區重新熱鬧起來,鄰里間守望相助、分享心情,達到「親幫親,鄰幫鄰」的老年安居生活。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