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防跌 改善居家安全
撰文‧劉軒宇 攝影‧顏霖沼
 |
沒有扶手與止滑設施的深長廊道,對長者們其實並不友善,特別是在夜間。
|
居家環境缺少無障礙設施,
影響獨居長者自理能力、社會互動、生活品質等,
簡單的環境修繕,是預防性的慈善,
能減少因故失能而產生的大量社福資源需求。
「伯伯,不好意思打擾一下,這是慈濟的志工啦,他們是來關心您的。順便來看看您的家裏環境,是不是有需要做個扶手加強一下,這樣比較安全。」
「哎呦,你們來得正好,我一個星期前才在浴室裏滑倒。」
當臺北市南港區仁福里里長帶著慈濟志工來訪,提及幫忙加裝安全扶手的時候,趙爺爺非常高興。原來,趙爺爺長年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走路也不太方便,上週跌倒後,額頭上縫了好幾針;訪視志工陳淑華看到趙爺爺的模樣,馬上去浴室查看。
「我坐馬桶的時候,起也起不來,都要拿一根棍子這樣撐著才能站起來。」一來到浴室,趙爺爺馬上先訴苦。
「那我們在你牆上裝個支架,洗臉檯旁也裝上扶手,這樣以後就很方便了。」
陳淑華繼續觀察浴室,然後說:「你洗澡要跨入浴缸裏,加裝一個粗一點的扶手,這樣進去的時候可以扶著,而且還可以掛毛巾,你覺得怎麼樣?」
「好好好,你想得很周到,謝謝你們了。」趙爺爺開心地說。
志工又發現從房間到客廳的走廊有點遠,晚上光線昏暗也很危險,所以又問趙爺爺要不要加強燈光設備,或是裝個長一點的扶手,這樣晚上進出客廳比較安全。趙爺爺想了想,決定暫時先不裝,因為自己晚上大部分都待在房間裏。
二○一五年起,隸屬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的南港區健康中心,商請慈濟志工為區域內長輩打造安全的居家環境。當區慈濟志工原本即有關懷十一戶長輩,加上健康中心轉介的一百戶,總共有一百一十一戶需要實際調查,其中大多為獨居長輩。
南港區志工挨家挨戶關懷詢問,最終為二十七戶長者安裝居家安全設施,其中七戶選擇自付材料費,其餘二十戶由慈濟慈善志業全額補助。趙爺爺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與慈濟志工們認識。
趙爺爺八十九歲,兩個女兒遠嫁國外,天涯海角,只剩下老伴與他一同生活在臺北。根據臺北市政府對於獨居長者的定義,為六十五歲以上,同住家屬無照顧能力、無直系血親卑親屬同住者也算獨居,因此趙爺爺成為慈濟的關懷對象。
之後再去訪視,趙爺爺很感謝志工們的幫忙,並表示之前一直有裝設安全扶手的想法,卻苦於不知道從何下手;慈濟的援助就像及時雨,免除他害怕再次跌倒的憂慮。
 |
志工先為趙爺爺裝設浴室扶手,讓他如廁後能方便起身;再次訪視時,爺爺說小便時也需要扶手支撐,原本的高度就略顯不足了;志工和爺爺商議較高扶手的安裝位置。
|
 |
志工訪視時想將故障燈管換新。不少老人家想要節省電費,即使室內昏暗也不願開燈,卻容易導致意外產生。
|
跌傷如骨牌傾頹
跌倒看似是件小事,但對老人家來說,卻是動輒關係到生死的大事。根據衛福部二○一五年統計,六十五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二名就是跌倒。平均每五名長者中,就有一人曾經跌倒過;而十位跌倒的長者中,就有三人會受傷,其中一人甚至需要住院。
臺灣大部分公共區域已有裝設扶手、斜坡道等無障礙設施,即便是火車、捷運,在面對行動不方便的老人家,也會有專人在旁服務。但在自己居住的場域,或許是習慣了,反而不會因為年齡漸長而改善環境,就容易發生意外。
跌倒導致的傷害,最嚴重的就是髖骨骨折。髖關節骨折患者因無法站立、長期臥床,導致肌肉功能退化無法運作,也會增加罹患肺炎、泌尿道感染的機率。
種種以此衍生出的醫藥、輔具、看護、安置等費用,皆是非常昂貴的長照支出。而曾經跌倒的長者會產生恐懼,降低走路和出門的意願,同時減少社交活動,容易變得孤僻或憂鬱;「老人防跌」對於乏人照料的獨居長者更為重要。
慈濟花蓮本會先在東部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改善偏鄉獨老居家安全,接著慈濟北部社服組從訪視實務發現,有愈來愈多長輩跌倒受傷,在與北區獨居長輩關懷團隊討論過後,開始對這方面的狀況特別注意,並參考慈院醫師的建議,推出了居家安全三寶:小夜燈、止滑墊以及防滑貼條;對於行動不便者,還會加裝扶手等無障礙設施。
這項計畫在二○一三年三月開始實行,訪視志工們定期訪視時會特別注意長者的居住環境與身體狀況,在獲得長輩同意後裝設安全設施,並且全額補助。
雖然立意良好,但在實行上並非總是順利。有些長輩覺得自身健康狀況還可以,不想改變原有的生活環境;最麻煩的則是居住在老舊建築裏面的長者們,由於房屋結構太過脆弱,完全沒有辦法安裝這些設施。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長者賃屋居住,但不是每位房東都願意在室內施工。大同區志工吳美蓮即分享了一位自己關懷的長者狀況。張爺爺租屋住在四樓,剛接觸關懷時才六十幾歲,身體硬朗;但年紀漸長,爺爺的腿腳愈來愈不方便,他也想省電費,家裏不常開燈,好幾次跌得鼻青臉腫。志工們想幫他裝安全扶手、小夜燈,但他顧慮租屋的問題而不願意。
張爺爺今年已七十多歲,依然不想住安置機構,住在附近的吳美蓮,若是途經他家樓下,總會特地上樓關心探視他的生活近況。
 |
弱勢老人棲身蝸居,環境不利起居,也沒有體力整理環境,碗筷蒙塵,現在的藥袋和過往的雜物堆疊。
|
 |
|
弱勢的租屋族群
在都市中租屋的獨居長者們,大多居住在垂直型的公寓裏面,如果沒有電梯,上下樓對他們而言愈來愈困難,也容易發生意外。
潘爺爺租屋住在閣樓上,樓梯狹窄陡峭,幾次在樓梯間跌倒,志工們一直勸他搬到一樓,但他依賴老人年金、兒子奉養和慈濟補助生活,搬下樓的租金較貴,他認為能省則省。最後在關懷他多年的志工洪琦貴苦口婆心勸說之下,也告知會增加扶助費用,才終於點頭同意。
老人在租屋市場裏一直是弱勢的一群,以房屋租賃服務與相關政策倡議為理念服務的崔媽媽基金會,在調查報告裏即顯示,超過九成房東不願意租屋給獨居老人等弱勢家庭。
在不友善的租屋市場之下,如果老人們的經濟狀況也不好,最終就只能選擇租條件極差、環境危險的住屋。臺北市大同區老社區多,老舊建築的房租便宜,人情味也比較濃,就匯聚了一些較弱勢的獨居長者。
二○一六年媒體報導的「老人蝸居」,即是在大同區的景星里附近;一棟二層半的老舊民宅,以木板隔間,提供二十幾位獨居長者棲身。里長張惠雯表示,老人家的條件不符合入住公立安養機構,又沒有錢住私人機構,只能住在租金便宜的「蝸居」。
志工陳順池十幾年來一直在大同區幫助弱勢長輩修繕居所,他表示,以前的修繕比較單純,多是針對門窗、床鋪、屋頂,或是幫忙打掃居家環境,讓他們有最基本的居住尊嚴;近幾年來才開始有整體性的規畫,聚焦在居家安全。無論修繕的項目為何,總是以「給家人使用」的想法,去觀察案家需要什麼。
他對大同區「蝸居」印象深刻,「當時一去,就先修了八扇門,然後在浴室、走廊、廚房加裝安全扶手,並且將許多凹凸不平的地板重新填平;後來還裝了抽風機,改善空氣。」
「蝸居」的惡劣環境在慈濟幫助下,有所改善。之後長期的關懷,也讓志工們與老人家打成一片,原本只有十戶個案,到現在幾乎整棟二十幾位長者都成了志工們牽掛的對象。
大同區志工陳麗鈴、施夏蘭三不五時就會來此舉辦下午茶,與老人家們喝茶聊天,或是辦理「行動餐廳」共餐。
年紀漸長,居住環境的不適與危險,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在尚未發生前都不知道;慈濟志工在長期關懷中,串聯各方經驗、體察長者們的需求,讓風險降到最低,希望讓他們安心住,開心活。
 |
臺北市大同區伊寧街蝸居,志工每月為長輩們舉辦下午茶會,讓這些來自各方的「老住戶」多多互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