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4期
2018-1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約旦
  特別報導
  慈善國際
  慈善臺灣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慈濟人醫會系列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4期
  獨不孤,必有鄰 慈濟慈善X社區長照
撰文‧劉軒宇 攝影‧顏霖沼

獨居的翁劉彩雲習慣住在高雄甲仙的深山老家,偶爾才會下山與兒子同住。

高齡獨居,無論是被迫落入弱勢困境,
或者是個人自主的選擇,
沒有家屬在身旁,長照成為深深的隱憂。
除了經濟補助生活與就醫,慈濟也以積極作為,
延緩長輩們老化與失能,安心在社區安居與安老。

 

 

都市蝸居

窄仄空間,黝暗長廊,簡陋階梯,通風不良,霉味四溢……步入這處位於大同區的老人住宅,可以立即獲致這樣的最初印象,而臺北市至今仍存在約二十處大大小小這樣的蝸居。
在市場機制與社會福利的縫隙間形成的這種住宅型態,提供了弱勢長者得以維持住某種低度物質需求的生活庇護;然而居住環境品質欠佳與高齡住戶健康及經濟能力的現實,也構成了居家與公共安全的隱憂。

 

 

 

一九九八年,臺灣社會陸續出現多起獨居長輩死亡多日才被發現的新聞,引發各界關注這項「新興」的社會問題,政府也特別設立獨居長者關懷方案。

獨居長輩一直都是慈濟慈善致力關懷的對象。事實上,一九六六年慈濟功德會成立,第一位照顧戶個案就是獨居者,八十五歲的林曾老阿嬤,蝸居臥病在破爛的木板房,慈濟為她延醫治療,長期濟助,直到四年後阿嬤過世。

貧、病、殘,均是慈濟救助的對象,也並未將「獨居長輩」特別區分出來。當二十年前,長輩們「孤獨死」的情況出現,證嚴上人注意到這個訊息,也呼籲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特別是強調關懷要社區化,將生活周遭的鄰居當作親人彼此照應。

人口老化是臺灣社會發展的趨勢。從一九九八年到二○一八年,二十年間的人口結構,從當時的「高齡化社會」到現在的「高齡社會」,每七人就有一位是老人。國發會更推估二○二六年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亦即老年人口超過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每五人有一位是老人。

另一方面,隨著臺灣家戶的小型化趨勢,獨居戶目前約有近兩百七十五萬戶,超過全臺戶數的三成;獨居將成為未來老年人口的居住常態,這也意味著獨居老人不再像以往,必然是落入貧病的弱勢族群;未婚、喪偶、分居或與子女分家,皆是成為獨老的原因。

雖然獨老比例增加,但根據衛福部調查顯示,政府列冊需要關懷的獨老人數卻遞減,從二○○○年的五萬三千多人降到去年的四萬五千多人;究其原因之一,是照顧網絡增加且日趨綿密,目前在全臺即有三千個社區關懷據點;再者,有些老人家認為生活足以自理,或是不喜被打擾,而拒絕關懷。

隨著年齡增加,健康與經濟狀況逐年下滑,社福團體所能做的,除了減低因此形成的弱勢機率,獨居長輩更需要關注的是心靈的寂寞與憂鬱。

慈濟臺北分會在一九九八年即承接臺北市政府關懷方案,負責大部分區域的列冊獨老訪視,迄今二十年。

高雄分會則持續投入社區慈善,漸漸獲得高雄長青中心的信任,從苓雅區開始,二○○六年服務範圍擴增到楠梓、三民、鼓山、前鎮等區;二○一五年高雄縣市合併,慈濟關懷獨老的範圍又擴增到海線的湖內、茄萣、永安、田寮、阿蓮、燕巢、彌陀、岡山及橋頭,還有山線的旗山、美濃、內門、六龜、甲仙、杉林等。

中區志工則深耕社區,主動向轄區之鄉鎮公所、村里長請教獨居長輩資料,逐戶訪視關懷,至一九九八年底訪視逾萬戶,篩選出一百零三十八件列冊長期關懷,有些是需要補助生活費用的照顧戶,有些是居家關懷戶,志工例行訪視。同時也視區域內長輩生活特質與需求籌畫活動,以擴大他們的生活圈。

中部和南部有不少因為青壯年人口外移而產生的獨老現象,很多鄉間老屋不是空無一人,就是獨留老人居住,年輕人缺乏返鄉意願,最後慢慢形成所謂的「孤老村」。

北部獨居長輩的數量最多,雖然享有城市的便利機能,但隨之而來的住房和租房壓力卻也不小。另外,城市居住大多以垂直型的公寓為主,對許多年紀大、身體機能下降的長輩並非友善;也有不少因為經濟不佳,或是租屋市場不友善而迫居於蝸居陋室之中。

上述種種情況在慈濟關懷獨老的二十年內陸續發生,志工們也因應社會變化而持續調整服務內容,希冀長者們能夠安心老化。

隨著年齡增長,居住、交通、無障礙空間、社會參與等面向更為重要,除了給予經濟援助,還包括心靈關懷,這也是目前多個社福單位積極投入的方向。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