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4期
2018-1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約旦
  特別報導
  慈善國際
  慈善臺灣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慈濟人醫會系列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4期
  今夜無眠,不只我一人
撰文、攝影‧廖月鳳

搜救現場外圍,慈濟志工設置飲水、熱食補給站,讓救援人員補充體力,同時虔誠為傷亡乘客虔誠祈禱。

人命在呼吸間,今天我有深深的體會。

本應是快樂週日,也許正好旅遊結束,好整以暇回家準備明天的工作;也許是正要回到工作崗位,努力為未來人生打拚。三百多人共乘這輛一票難求的普悠瑪火車,就要到今天的目的地;稍縱即逝間,呼與吸來不及交替,今天的目的地,竟變成這一生的終點……

十月二十一日事發當天,我正忙完前一天的志工勤務,好不容易得空回老家為下一季菜圃播下菜苗,返家途中,聽到一陣又一陣刺耳的救護車鳴笛聲,心裏不由得生起了焦慮。根據以往急難救助與訪視經驗,我希望不是哪戶人家的孩子發生了車禍,也不要是一家之主受傷了。但這個聲音不太像是平常的單一車禍事件,一輛又一輛,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就在此時,手機「宜蘭防災急難平臺」群組傳來訊息:「臺鐵樹林開往臺東的普悠瑪火車,四點五十分在蘇澳新馬車站發生出軌事故,已經有人受傷。」

這陣陣的鳴笛聲,催促得心裏很不能釋懷,火車出軌事故與這陣陣的救護車聲有關嗎?承擔慈濟人文真善美記錄工作已十七年了,感覺未曾有過這麼強烈;直覺告訴我,別回家了,趕快出發吧!

我心裏盤算著,依照往常,受傷者理應送到事發地點最近的醫院,所以志工關懷工作應該要到蘇澳榮總。我與擔任攝影志工的賴振豐師兄,約好先到慈濟羅東聯絡處集合,再趕往蘇澳榮總。

熟料,在前往聯絡處途中,第一時間趕到事發現場的林鴻欽師兄告知:「快快快,新馬火車站站長說要往生被,趕快送來。」心一糾結,怎麼回事?這一撞到底有多麼嚴重?

志工正在準備往生被與毛毯,我們料想這不是一般事件,於是決定先前往火車翻覆現場。

傍晚六點多,來到距離車站約兩百公尺的橋上,遇到送往生被來的林順發師兄;我們步行進入,看到車廂已脫離鐵軌,警、消、軍進駐搜救;宜蘭區慈濟志工有近三十人到達,此際傷患多數已移出,送往五所醫院救治。

往生被備妥,茶水擺上桌,志工待命著。月臺上,站滿了媒體記者、政府單位主管等人,等候最新狀況消息。由於車廂翻覆,加上撞擊所致,其中已經被尋獲的罹難者,要移出誠屬不易;一分一秒過去,我們心裏很牽掛,車廂內是否還有亟待救援的生還者?

夜愈深,涼意愈濃,身上薄衫抵不住臨海靠山瞬息變化的深秋氣溫。即使如此,志工人數不斷增加,連最北邊的頭城志工,也來到最南的蘇澳新馬車站支援。

慈濟羅東聯絡處在傍晚五點三十分即成立緊急應變中心,香積志工開始準備熱食、薑茶,蘇澳環保站則烹煮容易進食的熱粥;晚間八點,熱食送到新馬車站,再加上毛毯,希望讓深夜裏的救難人員能暖胃、紓解疲憊的身體。

 

掛念,盼減輕家屬傷痛

 

四點五十分意外發生後,志工只因為聽到不尋常的救護車連續鳴笛聲,就前往現場,此後,慈濟人陸續出現在所有受傷乘客安置的醫療院所及搜救現場,即使到了午夜沒有人說累,也沒有人離開,一心守護著崗位。

慈濟的動員,令搜救現場的國軍救難人員連聲讚歎「不容易」。但是我的心裏有著不一樣的想法。不容易的是救、護與不捨的一念之心,是初心對境的善念,大家出動的不只是行動,內心不僅擔憂著傷者、往生者,感同身受痛失親人的悲慟,更是放不下的掛心。

午夜,空氣已轉成寒冷,薄衫罩不住,凍得直發抖,家屬的心呢?又該如何慰藉才能平撫。明天,鐵路局會搶修通車,但是瞬間無常所造成的慟與痛,將是久久無法磨滅。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這是我今天的體會,有苦的地方就有菩薩現身,就為撫平傷痛,不惜身累。凌晨兩時多,群組傳出訊息,清晨五時大家將集合,再到各所醫院關懷。

夜半,回到羅東聯絡處,燈火通明,增加的毛毯備妥裝上車出發了。心繫著現場,掛念著傷者、擔心著家屬能否承受瞬間的死別,今夜無眠的不會只是我一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