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病磨 串珠療癒心靈
撰文‧張裔芳

創作者:葉麗華
六十四歲的葉麗華擁有串珠好手藝,她期待大家欣賞她的作品之餘,也能獲得鼓舞,「像我這樣行動不方便、沒有什麼親人,也會想要過好每一天;希望大家不要想不開,要多為家人著想,找到有興趣的事情投入,路是自己走出來的。」
「麗華!我們來了!」「歡迎喔!」隔著紗門,慈濟志工輕聲呼喚,房內伸出一根長桿,喀的一聲,門開了。
探頭進去,一間房,大小置物箱層層疊疊,一張雙人床,四周堆滿物品,床上平坐一位皮膚白皙、笑臉迎人的女士,手上還拿著一根伸縮曬衣桿,準備彎腰伸桿,再去敲開前方的電風扇。
這就是六十四歲葉麗華的日常,床板上,一根長桿,挪動著身軀,完成生活瑣事。
自幼多病 如影相隨
因為家境不好,麗華沒讀什麼書,八歲就在住家附近的裁縫廠當童工,十歲到大她十二歲的姊姊家裏幫忙帶小孩、打點家務,賺取生活費。
麗華轉述母親的回憶,自己從小就「胎哥爛惹」(閩南語),不是皮膚爛、長疹子,就是一吃即拉,腸胃也不好,「我根本不是吃米粒大的,是吃藥長大的。」麗華感嘆。
母親的朋友專門媒合香港與臺灣人的婚姻,建議趕緊讓麗華嫁人,生個孩子,坐月子補一補,身體就會變好了。在友人牽線下,從事卷布匹工的前夫從香港來到臺灣相親,當場就下了聘金準備迎娶二十歲的麗華。
婚禮辦完後,前夫馬上返回香港,麗華則在三個月後領到護照,隻身飛往香港。與前夫一起工作的她,依舊體弱多病,三年後回到臺灣就醫,這段沒有什麼感情基礎且又相隔兩地的婚姻,拖了六年多,以離婚收場。
第二段婚姻,是在麗華三十九歲的時候,經由姊姊的朋友作媒,認識喪偶不久的先生。麗華笑著說:「他當時就貪什麼呢?因為我沒父母、子女,一個人沒債務、也沒什麼負擔,所以他就拚命追我。」婚後十一年,先生因病往生。
 |
葉麗華行動不便,在床榻上靠著一根伸縮曬衣桿取物、開關房門與電器。(攝影/洪順發)
|
一不留神 人生轉折
因為母親是裁縫師,從小耳濡目染,麗華很喜歡做女紅,手工細緻,自己一路摸索,無師自通,做過衣服和抱枕,還幫唱南管音樂的姊姊做過登臺禮服,非常投入這類手工細活兒。
麗華婚後閒閒沒事做,不是吃就是睡,當時十分流行做串珠飾品,好奇之下,她也去買了許多珠子來嘗試,這一投入,就超過十八年。她每天坐在家裏佛櫃前,看到什麼就串什麼,曾經為了串一組六角佛燈,嘗試了半年才成功。對於自己的串珠作品,她十分自豪:「我串的這些都是跟別人不一樣的,自己想、自己設計,書上沒有的。」每次嘗試成功,都讓她很開心,接著繼續發想下一個作品的形式。
四十七歲那年,她有次要去飾品材料行買珠子,因為專心找一個公車站牌,沒留意到路邊有個柏油凹陷的窟窿,她右腳不小心踩入,一失去平衡,整個人就重重跌跪在馬路邊。回想起這個影響她下半輩子的失誤,歷歷在目,「我的左膝蓋整個碎了了,右腳踝骨也凸出來。」
先生把她載到傳統的國術館敷藥,持續治療了一年多,沒有更進一步去處理,「一直拖了六年,到最後左腳膝蓋很痛、腫起來,是蜂窩性組織炎;還變成肺炎,肺部抽出一整罐膿水……」
光是左膝蓋,前後就動了六次手術,長長的刀疤跟凹洞在膝蓋上留下印記,經歷幾次灌骨漿不成功後,麗華說:「我左膝蓋裏面的關節已經空了,如果外出,就一定得穿上支架才行。」
喪偶後獨居的麗華,五十六歲時罹患肺結核、肺外結核病,多次進出醫院開刀治療,每次幾乎都得住院兩個月,在骨科及胸腔科輪流診治;病痛纏身,吃了二十幾個月的藥,因為藥物的影響,她吃不下也睡不著,整個人瘦了將近二十公斤,躺在病床上的她,只能任人在醫院內推送各處檢查和治療,也深深體會人在病苦中的無奈。
除了例行的生活費,再加上醫藥費和沈重的看護費,幾乎花光她僅有的積蓄,不得已也只能把先生留給她紀念的鑽戒跟手錶變賣求現。
因為一個不留神,造成她沒法再行動自如,生活也被限縮在十來坪大小的套房裏。面對這些磨難,生性樂觀的麗華並不怨天尤人,她只淡淡地說:「說來都是自己不小心、粗心大意造成的啦。」
 |
「只要拿起針線開始串珠,就進入忘我的境界,不會胡思亂想,也比較好過日子。」葉麗華也樂於分送自己的作品與人結緣,讓人歡喜。(攝影/洪順發) |
 |
剛完成兩隻迷你狗的串珠作品,葉麗華興奮地跟志工分享,哪隻是貴賓狗、哪隻是吉娃娃,她在細節處用心,讓作品活靈活現。(攝影/張裔芳)
|
專注手藝 與人結緣
一張床鋪的空間,就是葉麗華專心串珠的小天地;周圍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箱子與袋子,裏面全是她以前買的串珠材料。她說:「對別人來說,這些只是沒用的塑膠,是垃圾;但它們都是我的寶貝,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的伴。」「囤積」在周遭的串珠材料,她如數家珍,隨時信手拈來,都能完成想要創作的作品,圓滿腦海中的想像。
通常她習慣一早就開始串珠,一整個早上做下來,眼睛痠了,中午後就休息,晚上看看連續劇等節目打發時間。平常沒有什麼外人來訪,她有時打開收音機、電視機,讓這些聲音陪伴她,在一眼即可望穿的套房裏,日復一日,生活單純又規律地進行著。
多年以前,有位慈濟志工主動協助,幫她把串珠飾品拿出去賣,多少補貼生活開銷,後來發覺收入有限,於是她的串珠飾品乾脆「半交關、半相送」,用來跟人結一分好緣。
對於初次造訪的志工,麗華總會獻上一個自己的串珠作品,多半是代表吉祥的蓮花跟佛教標誌。這天有八位志工擠在她小小的房間裏,只見她低頭忙著把小巧精緻的串珠飾品,一一裝入紅包袋,把喜氣和祝福帶給大家,她說:「如果有一天我走了,剩下的串珠寶貝就會被別人當作垃圾,所以有錢沒錢都無所謂啦!趕快把這些串珠送出去,跟別人結好緣。」
看她戴著眼鏡,雙手微微顫抖著,專注地縫著一個僅有半個拇指大小的「夾腳拖鞋」,手指偶爾被針扎,已是家常便飯。
只要拿起針線,開始串珠,就讓她進入了忘我的境界;每天的生活侷限在房間內、床板上,串珠釋放了她的心靈,「串珠是我的一個寄託,比較不會胡思亂想,也比較好過日子。」
還沒開始串珠時,想起人生的逆境,也會忍不住怨嘆、傷心;投入串珠之後,心情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麗華說:「我感覺我整個頭腦都開了!什麼事情都不再罣礙,因為活著一天,就是賺到一天。」
麗華分享:「現在我想串什麼,就串什麼,不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款式。」若遇到瓶頸,就停下手邊工作,改做其他的事情,不執著在當下。
有時獨自望著窗外,想起往事,心酸湧上心頭,但是她會透過境界的轉變來切換心情,「啊!過去的事情麥擱想了,要趕快想想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想想看怎樣好好過每一天。我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相信因果 沒有怨言
麗華回想自己一生的遭遇,她相信這是因緣果報,所以沒有怨言。這些年,因為行動不便,盛水、清洗尿桶、送餐等生活起居瑣事,多仰賴大樓的管理員協助;住家巷口外的雜貨店老闆娘,也幫她賣過串珠飾品;領有政府的身障補助外,她也接受過慈濟的關懷與幫助。
現在的她,翻轉手心向下,雖然日常收支打平,但已能穩定過生活,她受過很多人的幫助,在今年二月六日花蓮大地震時,也主動捐款助人。
麗華也希望趁著參加慈濟慈善美展,說出她的人生故事,在大家欣賞她的串珠作品之餘,能鼓舞更多人。她說:「路是人自己走出來的,鼓勵大家不要想不開,要多為家人著想,像我這樣行動不方便、沒有什麼親人,也會為自己著想。希望大家能找到自己興趣的事情,想開一點,過得很順利。勇敢走出來,歡喜過日子!」
揮別過去,勇敢迎向未來。葉麗華正用她萬能的雙手,把握當下,串出亮麗的人生下半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