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4期
2018-1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約旦
  特別報導
  慈善國際
  慈善臺灣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慈濟人醫會系列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4期
  長者運筆 心與手相連
撰文‧王貴南 攝影‧顏霖沼

創作者:劉平
「至哉天下樂,終日在書案」,是九十一歲的劉平日常的寫照,除了閱讀書報還以書法來靜心養性,他喜歡抄寫勵志小品文與靜思語,認為要將運筆的手和心連在一起,心一定要靜、身才能坐得住。

 

站在屋外,四處布置了住戶的墨寶,走進屋內,斗大的「七七」剪貼,不是幫巧克力品牌打廣告,而是要提醒後代莫忘「盧溝橋事變」……

劉平,一九二八年生於中國大陸湖南,鄉音很重,嗓門不小,個兒卻不高,歲月在他臉上留下不少痕跡;他會不期然地問:「『歐陽修』是誰你知不知道啊?」「余光中呢?」若是你對他搖頭,「你們都不讀書的啊?」他也會對著你搖搖頭。

他初中三年級沒讀完,就因日軍侵略開始逃難,二十歲跟著「知識青年從軍報國」的政令加入軍校,成了「十萬青年、十萬軍」的一員;入伍後來到臺灣,在高雄鳳山受訓,就這樣根留臺灣。

一九六九年,他以上尉官階從澎湖退伍,因為沒有結婚、也沒有配給房舍,再次回到臺灣本島賃屋居住,也開始到工廠顧機器,粗工、零工都做,平平淡淡過了十四年,直到體力變差才辭掉工作。

一九八七年臺灣開放大陸探親,他回去故鄉走了一趟,父母已不在,只見到兄弟及姪子輩的家人,他短住了一個月,還是回到第二家鄉。

在臺南永康租屋處,他每天閱讀書報八個小時,「我還是最喜歡看書,增加知識,很多常識也可以從報章雜誌上知道。」對於房間裏堆滿了各式書籍,「差不多都看過了。」他說。「有一萬本吧!」志工好奇地問。他展露出笑容搖搖手說:「還沒有……」看起來他的目標真的是「萬卷書」。

漸漸地因為視力退化,醫師叮嚀他多看看大自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他的志趣和志向,他開始有計畫地出遊。「出國嗎?去過哪些國家?」志工問。「身體不允許出遠門,出國開銷高,就在臺灣跑跑,住國軍英雄館,車資也有優惠,只需花點吃的費用,很省的。」他很努力把話說慢、說清楚。

 

寫書法,靜心養性

劉平憶起在大陸讀小學時就是以毛筆寫字,於是興起寫書法的想法,每天利用二十分鐘書寫,當成靜心養氣的修練;常常是一念單純的心,將運筆的手和心連在一起,心一定要靜、身才能坐得住。

簡樸的他用舊報紙和撕下的日曆紙做練習,抄寫勵志小品或是詩集,覺得還可以的就找個角落貼起來,愈寫愈順手也愈滿意,將作品貼滿了牆面和角落。「年紀大了,有時力道上會不足……」他慨嘆。

「寫戰爭這些,應該會很有力吧!因為很憤慨啊……」志工音量放很低地問。「寫什麼都是平心靜氣的,寫出來是要讓大家記得有這件事,不必生氣,畢竟是過去那麼久的事……」無爭的表情訴說著歷史的無奈。

活到老、學到老,是他嘴上常掛的「經典」。在雜誌上看到一些健身報導後,他開始練「功夫」。一九八二年對「外丹功」產生興趣,每天清晨五點出門,走半個鐘頭的路去向一位教官學;六個月後就自己在家做,直到現在沒有中斷,他說持續做,身體感覺有變好。

二○○二年接著自學「甩手功」,按照書本上的步驟打著赤腳做,腳趾頭抓地、膝蓋微彎,雙手自然向後甩,要用點力,回來時要放鬆;每天早上四點半起床、梳洗後,他就練這兩個「功」。

來到臺灣超過七十年,半世紀多來除了在軍中煮飯不是自己來之外,劉平日常生活都不假他人之手;退役後一個人住,買菜、燒菜、煮飯都親手為之,就連洗衣服也不讓「媽媽樂」服務。「做這些事當運動,活動、活動、活著就要動啊……」

 

不計較,當沒聽到

二○一六年,梅姬颱風破壞了他的住屋,屋頂被吹掀、屋內進水,他的生活也從此多了慈濟志工的加入,志工幫忙清理,也聯絡相關單位協助修補屋頂。他才說出房東太太也是慈濟委員,十多年前他就有回歸「竹筒歲月」,將買菜回來的零錢投入,滿了就請房東太太來收了捐出。

他會將志工贈予的靜思文物書籍包上書套,「證嚴法師以佛教的慈悲心帶著慈濟志工,只要有災難的地方就會看到他們,沒有報酬都是自願做的。」說的時候,他一直豎著大拇指。

志工每個月的關懷,讓他多了一分感恩心,說要多寫一些「靜思好話」跟大家結善緣。問到對於年歲大了才發現罹患大腸癌的想法時,他仍一貫灑脫:「不做化學治療,還是過一樣的日子與『它』和平共處,不要想太多、想了也沒用。」

與他聊到養生之道,就是看書、寫字、做運動,還有飲食清淡,多以蔬果為主。在心裏面保持愉快、什麼事都要看開一點,不要跟人計較。「有人罵我,不理他、當沒聽到。」九十一歲的劉平,沒有重聽,這句話他說得輕鬆,志工也聽得很清楚。

劉平揮毫提供美展作品(左上圖/王貴南攝)。美展現場(右圖),志工依據劉平實際住家(下圖/俞柏清攝)門口尺寸,一比一打造為展館入口。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