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4期
2018-1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約旦
  特別報導
  慈善國際
  慈善臺灣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慈濟人醫會系列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4期
  二十四日 與地球共生息

9.24《農八月‧十五》

【靜思小語】天地告急,搶救地球唯一的方法是導正人心觀念、改變生活習慣。

心如明月清淨光明

農曆八月十五日,晨間課誦已畢,上人對眾開示:「不知不覺,已是中秋。中秋的月特別清朗,然而每年中秋時節,臺灣的氣候多變化,不一定看得到中秋月。不過,在我們的內心,時時日日、分分秒秒,都有一輪清淨光明的圓月,在黑夜中照亮人間;只要把無明烏雲撥開,明月永遠讓我們的心充滿光明。」

「修行切莫空過時日。追求空閒的心念,就像是薄薄的雲層,隨風不斷地飄動,重重疊疊,遮住月光。修行者總是要下功夫,自我修除習氣;修行要靠自己,別人無法代替;日日所學的佛法就是修行的方法,要懂得自我運用。」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 我們的生命時間,就像魚賴以生活的溪水,一點一滴不斷漏失,水愈少,魚的生命就愈漸走向終點,所以分秒的時間都不能空過,要殷勤精進,慎勿放逸。」

 

師徒默契幸福美滿

中秋月圓,來自二十一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醫,回到花蓮的大家庭溫馨團圓;志工早會,上人向學員們致意,感恩大家秉持相同的理念,走在共同的方向,就地救拔貧病苦難,也跨國會合,到世界上許多貧病無醫之地付出良能。

年會中,邀請美國營養學專家愛芮娜‧霍金斯(Irana W. Hawkins)博士,以「與地球共生息」為題,分享植物性飲食對於地球的益處,且從自身力行環保與蔬食,鼓勵人人一起愛護眾生。

拉金德拉‧帕喬里博士則演講「宇宙一家」,以研究資料及統計數據,說明暖化現象導致海平面上升,進而造成近年的颱風等天災災情更形惡化等事實,唯有付諸行動,包括運用可再生能源、素食,以及過簡單的生活,才能讓地球永續。

上人感恩學者以其學術地位和影響力推動素食與環保,期待大眾願意將智慧之言聽入心,並且力行實踐。素食、簡單生活並不難做到,最難捨除的還是欲念,但願人人敞開心胸、放開眼界,看看世界上天天傳出的災難,真的是天地告急,必須採取實際行動才能挽救。

今年度國際慈濟人醫年會在精舍圓緣,上人開示時再度強調,保護地球環境刻不容緩,唯一的方法是導正人心觀念、改變生活習慣。「不只是以宗教的立場提倡茹素,為了讓變化劇烈的氣候緩和,唯有淨化人心,降低欲念,讓眾生的生活慢慢回歸自然,減輕對環境的污染與傷害。」

年會中,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李宜恭主任分享,過去認為當醫師在醫院看診就好,來到慈濟醫院服務以後,從大都市走入鄉間,又有機會投入國際賑災義診,將急診醫學運用於急難救助,開啟了不同視野。

上人引述這段分享,開示:「走到苦難發生之處,走到苦難人身邊,更能夠深刻體會人間疾苦。苦難人很需要我們的誠懇關懷,一個輕輕的擁抱,或是傾聽他們訴苦,這分關愛能膚慰心靈的苦痛。也很慶幸許多國家已經有慈濟志工,會接手關懷嚴重的病症,或是安排進一步治療。」

上人不捨提及,這兩天接到兩位資深慈濟志工往生的訊息,其中江林芳師姊的大體已經由家屬、法親護送回慈濟大學,圓滿她成為大體老師的遺願;花蓮蘇郁貞師姊則是在花蓮慈濟醫院做醫療志工時突然倒下,雖然立即搶救仍然回天乏術。

「這一群慈濟人天天辛勤付出,每一次慰問他們:『辛苦嗎?』他們都會回答:『很幸福!』所以,後來我就不再問他們辛苦不辛苦了,而是對他們說:『幸福嗎?』他們就歡喜回答:『很美滿!』這就成為我們之間的默契。在人生最後,他們也是帶著微笑,很美滿地完成大體捐贈的心願。」

上人請學員們將這分無私奉獻的大愛帶回居住地,落實在醫療工作和人與人之間,多用一點心照顧病患、窮困人;只要輕輕付出一點愛,長處困苦的人就能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懷抱著永恆的感恩。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