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4期
2018-1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約旦
  特別報導
  慈善國際
  慈善臺灣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慈濟人醫會系列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4期
  二十二至二十三日 傳續菩薩精神

9.22~23《農八月‧十三至十四》

【靜思小語】能夠付出無所求而且不計時間,是來自於宗教的精神力量。

長照落實社區

五十多年來,慈濟人在社區默默耕耘、真誠付出,長期扶助照顧戶、陪伴關懷戶,應其所需給予最貼切的援助。二十二日,慈濟長照推展中心會議,包括閻雲、馮燕、陳威仁等多位董事與會;上人表示,長照政策是社會關注議題,若要以政策條列的項目來看,每一項慈濟人都已經做了,而且是自動自發、不計時間地付出,也期待慈濟董事們能夠了解。

慈濟志工不僅全然無私地投入慈濟志業,老來還發願「要長照別人,不願被人長照」,不想要等著被照顧,而是繼續發揮良能,訪視關懷孤老殘疾人,做環保守護大地,直到人生最後,還把已經停止作用的身軀捐作醫療教育之用。

上人感嘆,跟著自己一起走來、付出無所求的慈濟人,已經隨著時間凋零,即使提出「壽量寶藏」的觀念,鼓勵資深慈濟人不要認老,重新提起青壯年的精神力量,積極力行菩薩道,但是自然法則不可抗拒;年輕的一輩若無法傳承這分付出無所求的菩薩精神,規畫得再多也無以為繼。

長照要照顧的對象,是失能、失智者,有些不一定是老年人,因病、因為意外而需要長期照顧,成為家庭重擔,確實需要社會力量支持與關懷。

「慈濟五十多年來努力宣導,人要提出真誠的愛,懂得彼此關心。長照要落實社區,就要加強鄰里守望相助,鄰居之間彼此照顧;不是只帶活動唱唱跳跳,快樂一時,之後一窩蜂離開,老人家的心情更沈悶了。若是連居家陪伴,陪老人家看電視、牽著下樓梯等等,都要計算鐘點、支領費用,實在很悲哀,堪嘆人情淡薄。」

 

投入就能了解

八月下旬南部水患,嘉義、臺南低窪地區積水難退,有許多受災住家只有年長者獨守,看到大水漫淹,驚慌無奈,打電話向慈濟人求救。

「賣菜的人進不了災區,慈濟人有的也受災,無法出外買菜,只好向左鄰右舍、慈濟人與會員募集米糧蔬菜,在自己家裏用小小的一口鍋子,煮出一、兩百個便當;米與菜不夠了,又再向親友募集,後來一天竟可以煮出四百多份便當。不僅如此,志工涉水送熱食,有鄉親說:『看到慈濟人來,我們安心了。』」

上人說,現在的社會風氣,讓有心要做事的人面對重重困難,難不是難在事,而是難在人心。人心無明深重,加上電腦網路的傳播,讓無明言論如天羅地網般網住人心,牽入虛幻不實的迷夢中,知識程度愈高、沈迷得愈深,知識分子反成「滋事分子」,所批判的事自己沒有實際參與,卻以無明言論在社會上引發爭端。

「知而能行,很期待人人投入,與慈濟人一起行動,不是只有坐著談理論、講管理,在紙上做規畫。」上人強調,慈濟人之所以能夠把慈善工作做得很細膩,是因為有宗教的精神力量,靜思法脈是慈濟宗門的精神中心,大家都是無價志工;如果欠缺精神中心,只像一般機構,服務要算鐘點計價,將來就會變成掛著慈濟的名,做商業營利之事,這是很令人憂心的、也最傷害慧命。

「天下災難多,苦難人受災更苦,這是我最放不下的。很期待這分付出無所求的菩薩精神能夠維持下去;只要精神理念穩固傳續,慈濟的存在是天下人的福。」

上人說,慈濟人在臺灣長年累月照顧的弱勢家庭,不只有獨居長者,慈濟慈善也不離醫療,更不離開教育與人文。四大志業已經建設完全、推展開來,大家要回歸精神層面,把握正確方向,人力、物力都能就地取材;只要具有這樣的精神,也願意去做,就可以救無數天下人。

二十三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前主席拉金德拉‧帕喬里(R.K.

Pachauri)博士前來拜會,簡述氣候變遷、地球的未來發展以及慈濟在氣候議題可發展的事項,並致贈《氣候變化二○一四年綜合報告》書籍及紀念品。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因致力推動世人了解氣候變遷,曾於二○○七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榮譽。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