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4期
2018-1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約旦
  特別報導
  慈善國際
  慈善臺灣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慈濟人醫會系列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4期
  十七至十八日 自陷「迷網」

9.17~18《農八月‧初八至初九》

【靜思小語】迷茫執著愈陷愈深,如同在「迷網」中打滾,愈纏愈難脫困。

突破自迷,協力付出

隨著時間流轉,身體形貌逐漸改變,生命也逐漸消逝,堪嘆人生不久長,但是眾生迷茫不自覺,還在層層「迷網」中自我糾纏。上人在早會時教導大家,要脫離「迷網」,就要提起「四念處」來對治貪愛執著。

「觀身不淨」,人的身體是最不乾淨的,但是人人都為了這個髒臭之軀,不斷地追求;得到了名利權位就沾沾自喜,自以為可以掌控一切,一旦遭遇四大不調的天地大災難,所追求的一切盡皆失去,甚至連性命也不復存。上人慨言,人力不敵天地自然之力,但卻是眾生的業力引發天地災難。

「在虛擬空間造網,讓自己深陷其中,迷茫難脫;凡夫自我困擾,原本該做的事,只要聽到外來的一點聲音,就受到影響,停下了腳步;不該做的事,只因為看到大家都這麼做,也就跟著做了,不停地造網,在網中打滾,愈滾愈纏,愈纏愈難脫困。對於社會上這些解不開的網,我永遠都放不下心。」

「現代科技發達,能夠即時傳法,讓海內外慈濟人突破空間阻隔,共修精進;但也因為傳訊快速,偏差的訊息廣受關注,正法卻少有人關心,或是聽了法不能力行,都讓我放不下心!」

「還好這幾天看到印尼慈濟人、聽到他們的分享,我很讚歎、很感動!二十五年來,我所說的每一句話,輕輕說分寸,他們步步落實,行千萬里,幫助印尼社會安定,邦定國富。」上人指出,印尼慈濟志業能有亮麗的成績,做到政府肯定、民間支持,是因為印尼慈濟人真正打開迷茫、執著的心態,認定方向正確就堅定前行,發揮出「三加一」的合和互協之力。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人人付出無所求,行善不居功,都是上善人;而且人人都把自己『歸零』了,才能目標一致。他們知我、識我,還要陪我同行,讓我不孤單,雖然離我那麼遠,可是好貼心!」

「但是回過頭來,還是有許多人不知我、不識我,不能陪我同行,還把我拉住。常住師父們跟著我出家修行,替我擔挑天下米籮,精舍是他們的大家庭,他們要耕耘這個大家庭可不簡單,無怨無悔地挑起重擔。不論是在家、出家的弟子,師徒共伴覺有情人,儘管大環境困難重重,還是要繼續呼喚、接引迷茫眾生,不能放棄;行菩薩道是生生世世的,累生累世延續慧命,不能停歇。」

山竹颱風雖然沒有登陸臺灣,仍然為東部帶來強風豪雨,臺東慈濟人事前關心、叮嚀鄉親做好防颱準備,也到大武鄉愛國蒲部落永久住宅區探視鄉親。愛國蒲部落在二○一六年九月受到莫蘭蒂颱風重創,土石流毀壞家園,由慈濟援建永久住宅,今年七月底落成啟用,安度山竹颱風的威脅。

上人說:「在我們有生之年,能夠把握時間、把握因緣去做,像是援建永久住宅,隨著時間過去而一一成就,能讓多少人安住!雖然個人力量很微弱,只要願意同行的人多,人人突破自迷的心態,協力付出,就有大力量!」

 

不計時間,只有使命

志業體主管、同仁們報告會務後,上人感嘆,現代社會風氣強調工作不可超時,鼓勵消費與享樂;但諸事的推行皆需要時間,慈濟人不計較時間,出於一分使命感、不捨眾生受苦難的慈悲心,盡心盡力付出,才能成就一件件利益大地人群的好事。

「水災發生了,志工們大可以說,他們的家也受災,水位還很高,不能出門。但是他們立刻動員煮熱食,涉水一一送到。他們沒有一定要做的責任,無須為救災負責,但是有的人只是批評慈濟應該怎麼做,做得還不夠,哪裏沒有關心到等等。所以我總是覺得愧對慈濟人,對於常住更感到過意不去,慈濟大家庭的重擔要由他們擔挑,慈濟承受的壓力也要共同擔負。」

上人期勉主管同仁,珍惜與好人共聚的因緣,同心、同道,往同一個方向發揮力量。就如佛菩薩在修行的過程廣度眾生,生生世世皆有已度、當度、未度者,要不斷地把握因緣度化眾生。

每個月聽同仁彙報志業事務,也有許多已做、當做、未做之事。當做而未做的事趕緊規畫好,會合人人的力量推行;已做的事若有缺失,不可覆藏,要反省、檢討並改善,當做、未做的慈濟事才能做得更好、更圓滿。

 

爭取付出機會

「慈濟人主動爭取付出助人的機會,自行負擔交通、食宿費用,花時間、費心力,還做得很歡喜,回來以後還會請求下次再讓他們去付出。能夠如此,是因為他們抱持『覺有情』的菩薩心,眾生為第一,家庭排第二,自己排第三。」

十八日與寮國實業家陳正輝先生及志工們談話,上人表示,慈濟人以平等視眾生的菩薩心看待人間苦難,以「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同理心,尋找因緣走到災難發生之處,親手布施,擁抱、膚慰苦難人。

全球慈濟人有不同的生活背景與宗教信仰,但具備相同志向,所以能夠會合心力做好慈濟事。上人說,去除自我,就能與人合── 自我歸零,合於大我,發揮無量大愛。這分真誠的愛能感動人,所以許多受助者也願意在自己能力範圍內,付出點滴行善助人,在人與人之間帶動起善的效應、愛的循環,有助社會平安祥和。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