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4期
2018-1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約旦
  特別報導
  慈善國際
  慈善臺灣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慈濟人醫會系列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4期
  十四至十五日 大我精神

9.14~15《農八月‧初五至初六》

【靜思小語】只注重自我,就會排擠他人,空間變得狹窄;付出不居功,而且感恩人人,就能包容天下。

師志己志,利益眾生

「大家做了那麼多,卻都對我說感恩;每一次聽到有人說『感恩上人』,我就想,你們是我的代表、我的力量。這個『我』不是個人,而是大我,不居功、無執著,才能開闊心胸,包容天下。但假如人人只注重自我,就會排擠他人,空間就變得狹窄了。」

十四日,印尼慈濟人返回精舍舉行董事會,報告印尼四大志業推展現況及展望。上人肯定在座慈濟人,事業上再忙碌,也能用心盡力投入志業。如黃榮年師兄在金光集團成立推展慈濟志業的部門,人間菩薩大招生,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和氣區,目前共有三十三個協力組隊,分布全印尼。

上人談到榮年師兄皈依時,是由信仰基督教的父親黃奕聰老先生陪同前來,可說是遵父志、守師志,以一念真誠之心克服種種困難,無論是事業或志業,都能用心去做。

郭再源師兄則是在雅加達大水災以後,為紅溪河畔違章住戶遷建大愛村時投入,對於上人所提出的改善環境及居民生活的方法,都說「沒問題」,克服各種困難,投入建設金卡蓮大愛村,學校、醫院、信仰中心俱全,並為村民安排職訓。他積極參與、就地開展志業,成為慈濟人口中的「沒問題師兄」。

上人說,其實要做事一定會遇到困難,但是印尼志工們用心克服、勇於承擔,就真的「沒問題」了!

在主要信仰伊斯蘭教的印尼社會,以佛教之名推行志業,能夠做到讓政府肯定、民眾支持,還能成立印尼大愛臺,有賴陳迺士師兄以誠懇的態度帶領團隊,讓多數為穆斯林的同仁們了解慈濟雖然是佛教團體,但是不會排斥其他宗教;在慈濟任職,並不違背自己的宗教信仰。久而久之,同仁們認同慈濟精神理念,用心採訪、製作節目,也能展現出慈濟形象。

「任憑企業再大,連鎖再多,或許在經濟發展上能有重大影響,但是無法祥和社會;必須在人人的心中播下善種子,引導人人自耕福田,還能再向別人心中播下善種、耕耘天下福田,才能改善社會。」

上人說,企業為社會人間帶來富樂歡喜,還要樹立起悲心,體恤天下疾苦人。印尼兩億六千萬人口中,貧窮線下的困苦人有兩千八百多萬,只要生活還過得去的人,每天點滴累積救人的力量,就可以讓這些困苦人得以溫飽。「勸募善款,重在募心,要讓人人願意打開心門,走入人群,發揮愛心行善助人。」

上人感恩印尼慈濟人,守志奉道,師徒共同在人間開闢一條正知正見、讓人身體力行的大道;期待大家再接再厲,捨除小我,凝聚大我的能量,將救度眾生、利益天下的大愛擴及全球。

 

慧命延續,安邦富國

十五日,與印尼慈濟人座談,上人聆聽心得分享後感恩表示:「這兩天來已經感受到滿滿的供養!雖然我發願不受供養,你們用真誠的心供養師父,這麼看重師父,讓我勉勵自己還是要繼續加油!」

「聽到你們那麼重視師父說的每一句話,而且踏實去做,發揮各自的優點,為天下苦難人付出,我實在很感恩!只要大家聽了能受用,我就要爭取每一秒鐘、每一個機會對大家說。」

印尼慈濟志業源起一九九三年,第一顆慈濟種子梁瓊,在臺灣時就是慈濟會員,到了印尼以後,邀劉素美等人一起響應,開始就地做慈善。

「一九九四年回臺灣來與師父見面時,我叮嚀他們,頭頂著人家的天,腳踏著人家的地,一定要取於當地、用於當地。」上人說,現在的印尼慈濟四大志業能夠發展得這麼好,若非最初的幾位委員師姊默默耕耘、就地接引人間菩薩,無法接起善因緣,得到多位大企業家的護持,甚至親自投入,凝聚、發揮出大力量扶困濟貧,也獲得政府與民眾的肯定與支持,印華之間相互感恩。

「莫忘初心,印尼慈濟這二十五年,最初的志業道路,是從幾雙繡花鞋一步一步穩定地踏出來的,不是等到已經有寬闊平坦的道路才來走,大家都很願意承擔,當開道人;現在『道』已開,需要人人的心更加合齊,把『道』鋪成平坦的『路』。」

剛才師姊談到印尼慈濟二十五周年慶活動中,有年輕人參與規畫,也為慶典帶入年輕活力。上人肯定並期勉,即使年紀大了,也要提起「慧命活力」。身體的活力不能長久維持,不過慧命要世代傳延,年輕的一輩要承接法脈宗門精神,才能長長久久地在印尼發揮安邦富國的大愛。

 

聽聞分寸,行萬里路

印尼慈濟人分享「薰法香」所得與運用,上人表示,將聽來的法落實心田,發揮出實在的力量,應用於救度人間苦難,都是出於愛。

「盡心盡力救災助苦,做了這麼多,都不居功,而是口口聲聲『感恩上人』,經文所說的『諸上善人』其實就是你們;大家『感恩上人』是在感恩『諸上善人』。感恩你們放下私我,以愛付出!」

與郭再源師兄等人談話時,上人再度強調人文留史的重要性。要時常回憶,莫忘歷史,每一位都是歷史中的人,也是創造歷史的人;常常對人分享,也在為人做教育。

「時間分秒不待人,唯有愛可以延續。任憑有多大的事業,也不過是為自己、為家庭,甚至連家人也不一定能與自己志同道合。同行菩薩道的慈濟法親,沒有利益牽纏、沒有俗情煩擾,都是以清淨無染的菩薩大愛,平等無私地為天下人而付出。」

自二○一三年開始,印尼實業家在企業中推動「竹筒歲月」,如今全印尼竹筒會員已達一百一十多萬人。上人讚許在座弟子們鼓勵人發心行善,點滴之愛落入功德大海,救助苦難的善行,有無數人的一分力量。

「我輕輕地說,你們重重地聽;我只說分寸,弟子行萬步,方向不偏差,步步踏實。你們之所以能成就這麼大的志業、做得這麼好,就是因為人人『無我』,所以能夠合為『天下大我』,這分大我的精神不但要保持,還要加強。」

上人再次讚歎印尼慈濟人「師說分寸方向道理,弟子實踐行萬里路」,期待「師徒之緣生世珍惜」,若沒有這分緣,難以帶動大家實行,聽聞分寸能行千萬里路。所以不要用遊戲的心態在人間做事,難得人身,難遇同道、同志之人,要認真、要把握!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