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4期
2018-1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約旦
  特別報導
  慈善國際
  慈善臺灣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慈濟人醫會系列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4期
  九至十日 真誠相待

9.9~10《農七月‧三十至農八月‧初一》

【靜思小語】我依賴你、我讚歎你、我感恩你,這分真誠相待的精神,能凝聚出大愛的力量。

菩薩共聚,大愛共伴

九月九日,臺東慈濟人報告會務及臺東的「七月吉祥孝親祈福會」活動,提及九月十三日臺東靜思堂的長照據點,以及關山慈濟醫院的長照據點將聯合揭牌。

欣見在座多位高齡的資深慈濟人,發願持續發揮身心力量,精進力行菩薩道,上人對大家說:「生命只在呼吸間,人生很無常,所以更要把握、利用生命增長慧命。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我們不只得到人身、得聞佛法,更難得的是與菩薩共聚,走入人群行菩薩道。」

「剛剛聽到好幾位都說,把五十歲存入『壽量寶藏』以後,現在正當壯年,也有人說自己只有十歲,還是孩子。是啊!菩薩道漫長,我們都還是孩子,天天都有學習的空間。學當菩薩,要從何學起?要在人群中學習。『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菩薩的道場就在苦難眾生群中。」

上人肯定幾位資深師姊承擔協力組長,以豐富的經驗凝聚組員的向心力,這就是自己所希望達到的「一加三」力── 合心、和氣、互愛組隊之力,都加在協力組隊裏,共同發揮救度眾生的菩薩力量。

世間有形之物不離成、住、壞、空之相,生、老、病、死也是人生必然現象。上人說,人的一生中,或許為了家庭、事業而忙碌,在這麼忙碌的生命歷程中,不知是否留下永恆的記憶。

「所謂永恆的記憶,就是意識、業識;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若是從年輕到年老,只是不斷產生煩惱無明,把清淨的智慧層層掩蓋了,沒有一段有價值的記憶,即使曾經生起善念,也被掩蓋在無明煩惱之下,將來起了一個善念,也會很快就消散了。」

「要恆持初心,把握好心、好念,在好環境持續培養這顆萌芽的種子茁壯;最好的環境就是與菩薩們『大愛共伴』,彼此勉勵,無論年齡有多大,都能堅定道心,帶著清清楚楚的菩薩意識到下一生。」

上人再次叮嚀法親要彼此關懷,「珍惜這分難得的緣,身體健康的要帶動他們持續投入,使慧命增長;若是老了、病了,要代替師父疼惜、愛護他們。」

 

不分遠近,佛心師志

慈濟美國西雅圖新會所啟用,慈濟人共聚莊嚴道場精進,九月十日,透過視訊連線,聆聽上人志工早會開示;馬來西亞雪隆分會舉行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亦透過視訊參與早會。

美國慈濟志業明年將屆滿三十周年,西雅圖支會今年度過二十五周年;西雅圖國王郡頒定九月九日為慈濟日,是地方政府對慈濟人的肯定。上人期許大家善用道場耕福田、修慧緣,日日造福人間,日日增長智慧。

「不論身在哪一個國家,慈濟人都要有這一念心── 大愛共伴覺有情人,『覺有情』就是菩薩,你是菩薩、他是菩薩、我也是菩薩,都在靜思道場中,共同弘揚慈濟宗門。」

「慈濟世界沒有遠、近的差別,即使地理位置相隔遙遠,但是全球慈濟人共佛心、同師志。要念佛在心,以佛心為己心;在人間行菩薩道,則是師父與大家共同的志願,所以我們的心無分遠近,永遠貼合在一起,『一心靜思法脈精進,身行慈濟宗門利群』。」

 

尊重生命,醫療主軸

「慈濟醫療財團法人第十屆第六次董事會」開會前會,上人對大家說,醫療攸關性命,尤其慈濟醫療志業是以平等尊重生命、拔除人生苦難為設立初衷,這一念心很真誠,也依賴著主管們的承擔,用感恩、尊重、愛對待每一位同仁,共同達成目標。

上人說,「感恩、尊重、愛」就是發展慈濟志業的重要因素,醫療志業更要以尊重生命為主軸,以誠懇的心為病患診治、用真誠的關懷撫慰其身心苦痛。

上人提起,這兩日回到精舍的馬來西亞慈濟人分享,他們在社區裏幫助被醫療體制遺棄、被人群遺棄、被家庭遺棄的苦難人;原本個案全身潰爛,被慈濟團隊照顧到恢復正常起居,還能照料身心障礙的兒子。

「能夠有此成果,是因為菩薩群以愛凝聚,彼此感恩與尊重,共同以無私大愛付出,這一股力量真大!『我依賴你、我讚歎你、我感恩你,我們一起來做慈濟事、為人群付出。』這分真誠相待、勇於負責的精神,就是我們所需要的。」

「對於醫療,我只要求『感恩、尊重、愛』;方向要正確,人與事要合、要和,私我放下、大我會合,共同發揮愛的能量。」上人表示,自己並無醫療專業,只能對大家說道理,期待人人都是有緣而且有心的「覺有情人」,能理解精神理念,負起職責、行使職權,帶動大家把事情做好;唯有大我而沒有私我,「拉長情,擴大愛」,才能真正遠離人我是非。

上人也叮嚀,要培養人才,「醫療要發展,就需要人才,對人包容,不要有成見,讓人安心發揮長才。」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