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4期
2018-1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約旦
  特別報導
  慈善國際
  慈善臺灣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慈濟人醫會系列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4期
  七至八日 走入人間道場

9.7~8《農七月‧二十八至二十九》

【靜思小語】若沒有見苦,不知自身之福;菩薩道場就在人群中。

環境危機,迫在眉睫

九月七日,宗教處甘萬成、鄭佐弘、陳哲霖師兄及許保今師姊等人報告近期到中國大陸關懷環保會務,認為整體而言,慈濟的環保志業推展,適合在社區定時、定點運作。

上人教導,在向剛要起步做資源回收分類的海外志工分享時,不能直接套用在臺灣剛起步時的「方便說」── 從「垃圾變黃金」,教大家收集回收物,變賣所得做慈善云云,而是要「真實說」── 讓大家清楚明白,做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是為了保護環境、減少開發,而且要「清淨在源頭」,少用少丟、節能減碳不浪費。

上人說,臺灣慈濟志工推行環保二十多年,探索根源,是起於「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的呼籲,當時是因為了解紙漿原料是砍樹製作的,才鼓勵大家做紙類回收,不是為了「賣多少錢」,而是為了保護森林。

接著喊出「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的口號,是因為街道上遍布著民眾隨手丟的垃圾,問題愈來愈嚴重,才教大家重視可回收資源,不要任意丟棄;也教大家用點點滴滴的環保回收所得護持大愛臺,發揮廣傳善法、淨化人心的良能。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以環保志工回收的寶特瓶等物資,製作出高品質的紡織品、生活用品,也讓大眾更為了解資源回收的重要性,認同並響應「清淨在源頭」的回收分類做法。

上人表示,慈濟環保志工已經做出一套有效的回收分類再利用流程,累積了經驗,能夠向大眾談環保道理;宣導的重點不在回收物變賣價格,也不能只是強調精神理念,而是讓人了解要挽救崩壞的地球環境,就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對環保有清楚的「共知」,也凝聚了「共識」,願意照著慈濟人所教導的方法「共行」,珍惜資源、節約能源。

「即使力量很小,還是要盡力宣導,讓人人都有『知、識、行』。」上人提到,在大陸幾個省分已經有發心立願的志工,很清楚「清淨在源頭」的環保理念與做法,更不需要用回收物的價值對他們講環保功效,要加強的不是功能而是良能;多與他們互動,兼顧「情、理、法」,以「為眾生」的清淨「覺有情」奉獻良能。

 

小草大樹,各有良能

九月八日,馬來西亞與緬甸慈濟人報告緬甸水患災況,以及緬甸丹茵鎮自然禪修中心的關懷,已為一千零九十四人完成肺結核病篩檢,患者正接受治療或追蹤中;簡易屋完工兩所,肺結核療養區簡易屋援建中。

上人肯定馬來西亞與緬甸慈濟人鍥而不捨,一再到禪修中心關懷,看見難以想像的貧病苦相,直接接觸到苦難人,迅速設法協助改善環境,讓貧病者感受到希望之光;即使是病重者,在暗闃無光的人生最後,也來得及看見曙光,在相對乾淨的環境裏,有尊嚴地往生。

上人也談到,就地招募人間菩薩,首重精神、心靈層面的啟發,若是有心參與善行,卻還無法經常出席、投入者,不要勉強,先照顧好已經帶動起來的本土志工,如烏丁屯、烏善丁師兄等人,他們雖然生活不富裕,卻在能力範圍內響應「竹筒歲月」,日存一把米到「米撲滿」,積存救濟老弱困苦的力量,而且持續帶動鄉親一起存米撲滿。「他們做得很開心、沒有壓力,這分承擔力才是真實力。」

「菩薩道場就在人群中,若沒有見苦,不知自身之福。」上人叮嚀緬甸慈濟人把握機會多分享,讓大家見苦知福;即使是到禪修中心關懷這群貧病者,也可以分享世界上的天災人禍,傳達「竹筒歲月」的精神,給予竹筒撲滿,讓他們每天發善心;那一分「要救人」的善念,就是一顆播入心田的善種子,無論是小草或大樹的種子,將來都有機會成長,發揮各自的良能。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