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4期
2018-1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約旦
  特別報導
  慈善國際
  慈善臺灣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慈濟人醫會系列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4期
  四日 運載眾生到彼岸

9.4《農七月‧二十五》

【靜思小語】不隨波逐流,不因衝擊而慌亂,以意志力堅持航向,自度也能度人。

唯有業隨身

「世間苦難多,若不知道理,受了苦會更苦,煩惱與埋怨會更多;接觸佛法以後,清楚『苦、集、滅、道』四諦與因緣果報的道理,在境界來時,就能平靜面對,不再起煩惱、造業力。」上人於早會時教導大家善用佛法破除迷茫、執著,不要總是在因緣果報的循環中受苦難脫。

「凡夫迷茫造業,一再隨業受報,不由自主而來人間,生活環境、成長過程的好壞,也由不得自己選擇,若是過去種下好因、結了好緣,此生就有福報;若是造作了惡因、結了惡緣,就要承受苦果與惡報。」

「即使有好因緣、有福報,生活再如何享受,到了人生最後,一旦一口氣上不來,這個身體保養得再好仍然會腐爛,珍愛的寶物也帶不走,只能帶著此生造作的業力種子而去。」上人教大家用「不淨觀」破除對於身體的愛欲執著,把握還有呼吸的時候,善用身體做好本分事。

上人說,照顧好身體,不是為了私情小愛,即使是血親之愛,無論孩子是乖、是叛逆,總是牽掛著放不下;孩子長大了各奔前程,也不能指望他們照顧父母,只能兩老相依,一旦一方先離世,只剩一人孤單;體力衰退無法整理住家,身心皆苦。慈濟人常常接觸到這樣的獨居長者,到他們的家裏幫忙清理,時常去探視,若有病痛則協助送醫。

「聽到這樣的個案故事,我總是想:人生價值幾何? 問情何物? 這些老人家即使沒有兒孫,總有親戚,為何如此孤獨無依?」

「細細想來,人間不可愛,但既有因緣出生為人,就要盡人生責任,若有因緣行善,也要把握。每天發一個救人的好願,長久累積一股助人的力量,此生行善造福的因緣也會帶到來生。」

 

為工作生活

慈濟科技大學主管合心共識營於精舍舉辦,上人在書房聆聽課程及師長心得分享後,為大家開示期勉,教育是造福社會人間的志業,須以志業精神投入,為天下培育有愛心的優良人才。

慈濟是從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起步,上人表示,之所以教領回竹筒的家庭主婦,每天出門買菜前投五毛錢存竹筒,而非一個月付出十五元,是希望人人天天都能虔誠發願救助苦難,「日日行善事,日日有餘慶」,慈濟所注重的不是捐款的金額多寡,而是每個人的一念真誠之心。

老師們從事教職,也要發自真誠,才能做到「大捨無求」,傾囊相授,盡心盡力為學生而付出,不為個人、私我而計較;人人無我,就能合為「大我」,成就天下大事。

上人說,慈濟人在災難發生後迅速前往災區付出,就是出於一分「哪裏需要我們,就往那裏去」的無私大愛與使命感。「若執著『小我』,凡事斤斤計較,總是想著自己的生活享受,用自我的心態投入工作,是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為;若是用做志業的心態積極投入,則是為了工作而生活,而且是為了利益天下眾生,所以樂於付出。」

 

不偏離航向

與志工談話,上人說到早期和自己一起開闢志業大道的資深慈濟人,如今多已老邁,中生代、年輕的一代走在已經開成的大道上,須知闢路之艱辛而懂得珍惜,也能提起相同的精神使命,繼續開道鋪路,向下傳承。

「從慈濟史料回憶過去,這些回憶對我來說很寶貴!這是許多人一起走過的足跡,是許多人捨小我而成就的大我,這分無私付出的心才是『真我』。」上人說,此刻要為後世留真實的歷史,留下真實的人生典範,讓後來的人有學習的目標。

上人表示,慈濟志業能有如今的規模,並不是像企業一樣資本雄厚才能做到,而是因為無私之心與無私的善行,才能得到大眾信任。這分無私、利他的志願與精神,就是這條大道的方向,也是慈濟志業的方向。

「要維持正確的方向,必須有毅力,不能隨波逐流,也不會因為突如其來的衝擊而慌亂地偏離了航向。慈濟這艘要運載眾生到彼岸的大船,自度也能度人;船師要有明朗的智慧、堅定的意志力,船上的每個人也都知道正確的方向,即使遇到風浪,或有突如其來的衝擊,都撼動不了這艘大船。」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