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敲開您家大門

《南區》

◎撰文/賴麗君

【深入社區】

持之以恆

面對獨居幾十年、人際網絡封閉的老人,
志工遭到拒絕或懷疑是常有之事。
因此,關懷獨居老人的工作,便考驗著志工的智慧。
然而志工發現,只要真心誠意,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變得容易,
即使初遭拒絕,對方也會被這股持之以恆的真誠感動!


八十三歲的包奶奶是一名住在高雄市苓雅區的獨居老人,膝下無子的她,
自從多年前先生過世,就與三條老狗相依為命;她總是將最好的食物留給
牠們,對她來說,牠們像是她的兒子,也是生活的全部。

由於雙腳退化,不良於行,她通常每天在家聽平劇。

「誰呀?」某日,正當聽得入迷,耳邊響起一陣敲門聲,開門看見是一群
穿著藍色衣服的婦女。

「包奶奶您好!我們是受高雄市政府委託的慈濟志工,來這兒關心、服務
您的……」雖然不認識她們,但她覺得這群婦女著實親切。

「搔」其「癢」處

高雄市政府長青綜合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長青中心)自民國八十六年五月
起,整合當地十七個民間慈善團體,組成「長青社區關懷服務隊」,以分
區認養方式,提供高雄市六十五歲以上中低收入或罹患重病的獨居老人在
宅服務,實施電話問安、關懷訪視、陪伴就醫等。

在慈濟高雄分會社工員推動下,當地慈濟委員於民國八十七年十月加入這
項計畫,認領苓雅、楠梓、前鎮三區。經初訪篩選,目前認養六十多位需
要關懷的老人。

在關懷方式上,依長青中心規定「一星期電話問安、一星期訪視」為原則
,每次參與訪視的志工以四至五人為限。評估案主若有裝設緊急通報系統
、就醫、急難救助等需求,慈濟志工均直接提供協助;但當案主缺乏自我
照顧能力或遭受虐待,則須報請社工員轉介給長青中心,或由當地民間機
構處理。

高雄楠梓區呂正森說,目前組內關懷對象多為眷村榮民,教人納悶的是,
其中關懷的四名個案雖是隔壁鄰居,平日卻不相往來。

他回憶第一次和志工前往關懷,榮民伯伯不敢開門,有些人半掩著門質問
:「你們是誰?來做什麼?」經過解釋「正身」後,他們仍然狐疑地問:
「來關心咱們有什麼目的?要調查咱們是吧?」費了一番脣舌,榮民伯伯
才稍稍卸下備戰姿態。

幾次訪視後,呂正森終於找到打破對方沈默的竅門--多「搔」其「癢」
、多「挖」優點,讓對方覺得很有成就感,有助於彼此建立信任感。

只要找對了話題,榮民伯伯便不厭其煩地講,好像三天三夜都講不完似地
,甚至把以前的愛情史全搬了出來!無形中,彼此的距離就愈來愈靠近了


日久見心

苓雅區李麗虹和其他志工則曾遭鄰居以有色眼光看待。李麗虹說,某次欲
協助一位阿嬤裝設緊急通報系統,在與附近鄰居溝通時,不料卻遭來怒罵
:「你們都是為選舉才來,選舉過後就不來了!」當時正逢北、高兩市市
長選舉,所以鄰居誤以為是候選人在拉選票。

日後前往關懷,這位鄰居總躲在阿嬤屋外偷聽對話。日子久了,發現慈濟
志工常來關懷,而且帶給阿嬤一些水果、食品,令他非常納悶。

「奇怪?選舉都過這麼久了,你們怎麼還來?」

「我們本來就不是為選舉來的,我們是慈濟功德會的志工……」

他懷疑地說:「世界上有這麼好的人嗎?」

「我們把阿嬤當作自己的母親啊!」聽到志工這麼說,鄰居一陣臉紅。

如今每當慈濟人關懷阿嬤卻找不到她時,鄰居便告知阿嬤行蹤,或是協尋
,並且常到阿嬤家閒坐聊天。

面對獨居幾十年、人際網絡封閉的老人,志工遭到拒絕或懷疑是常有之事
。因此,關懷獨居老人的工作,便考驗著志工的智慧。然而志工後來發現
,只要真心誠意,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變得容易,即使初遭拒絕,對方也
會被這股持之以恆的真誠感動!

親如一家

「有些老人家只是嘴巴硬,其實心很軟,應多運用同理心,想想換作是我
們會怎麼想。」苓雅區陳金屘說,每次去看孟奶奶,她總說:「沒空就不
要來了!」但是一和她聊,卻聊個沒完,直要志工多留一些時候。

如同女兒對待母親一般,志工擠在孟奶奶的床上幫她搥搥背、梳理頭髮,
或聽孟奶奶講故事,今年母親節,大家合買一束康乃馨送給她,讓她感動
得又笑又哭。

「其實關懷老人家沒什麼特殊方法,就是把他們當作家人,當自己父母親
一般孝順。」洪錦治說,也許是志工的溫情感染阿公、阿嬤,今年過年去
探望他們,有些人竟要拿紅包給志工,志工們當然不收,老人家俏皮地說
:「這是要包給孫子的!」

從關懷獨居老人當中,志工所獲良多。陳金屘說:「接觸這些老人,使我
更能體會媽媽的想法,有時候看到老人家需要陪伴,也會生起一股衝動,
想回去看看住在羅東的媽媽。」

梁美華則說:「因為媽媽已經往生,和她們在一起好像又回到媽媽身邊!
」許多志工也表示,有些獨居老人因無法與媳婦相處才選擇獨居,所以她
們自期更用心學習媳婦角色,平日與婆婆相處多運用「慈濟四神湯」──
知足、感恩、善解、包容。

風雨送暖

民國八十八年三月,長青中心特別評鑑出表現優良團體接受高雄市長表揚
,慈濟志工即是其中之一。

長青中心表示,慈濟的資源充沛、動員能力強、志工管理完善,除了提供
老人完備的服務外,個案記錄也很詳細,並採用電腦化方式管理,值得許
多團體學習。

「其實我們的付出微乎其微,老人家最終還是希望能得到子女的關心。」
志工有感而發地說,雖然無法彌補老人家心中的缺憾,至少讓他們感受到
社會溫暖。

六月瑪姬颱風來襲,志工擔心阿公、阿嬤沒有囤積糧食,颱風前一天冒著
風雨交加,紛紛前往送食,當熱騰騰的食物送到阿公、阿嬤手上,他們的
心也隨之溫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