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永不褪色的勳章

《東區》

◎撰文/何貞青

【深入社區】

化零距離

年輕人對老年人一無所知,
心理距離非常遙遠,相處起來自是生澀。
鼓勵年輕志工多與家中長輩接觸,
世代之間的差異、誤解,便可以經由接觸而改善,
當雙方情感漸漸成形,關懷的真正精神也就更為突顯。


民國五十二年,一群年輕力壯的外省子弟兵受退輔會調派,來到花蓮縣吉
安鄉,在五百多甲混著石頭的荒地上,將石塊一個個挑出,開闢成一畝畝
農田;沿著木瓜溪修築堤防,靠著雙手一磚一瓦修建起棲身之處。漸漸地
,許多人在此娶妻生子、落地生根,打造出今日的光華社區。

時光荏苒,昔日方值壯年的阿兵哥,如今成為年老體衰的老榮民。每年,
總有十餘人因老邁逝去(註),而社區內年輕一代多離鄉謀職,只留老人
、小孩在家中……

三年期計畫

據民國八十七年底統計,光華社區三百八十一戶、一千三百三十八人中,
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約佔百分之十七,絕大部分為退役榮民。若加上十四
歲以下兒童,兩者更高達百分之三十七的比例。

慈濟醫院社服室副主任顏惠美,在對出院病患進行居家關懷時,發現光華
社區的居民形態,因此基於關懷弱勢的理念,結合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
院社工所、慈濟醫院社服室、慈濟基金會等單位,自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
至九十年十二月,進行為期三年的社區工作計畫。

計畫初期是藉舉辦活動,帶動居民的參與和認同,與社區老人建立關係;
繼而運用社區資源和人力,訓練當地志工,激發社區互助意識;遠程目標
則協助眷村文化再現,成立文史工作室,傳承社區文化。

慈濟人積極與社區村、鄰長協調溝通,取得共識後,慈院志工及慈濟委員
於民國八十八年元月起,逐鄰進行居民訪談,同時建立初步情誼。

轉移失落感

「任何時代皆具特有的悲哀與失落,尤其在價值觀快速轉變下,世代交替
的必然性失落更是無法預防或避免。」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社工所所
長萬育維說。

雖然現今的老年人同時面臨身體衰退,及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崩解的雙重
衝擊,常有生錯時代、時不我予的感嘆,「但光華社區的老榮民,歷經大
半輩子顛沛動盪、背負國仇家恨等意識情結,比一般老人有著更深的失落
。」

大時代造成的悲哀、社會結構性的現象誠然無可改變,但至少可以帶動一
種風潮、呼籲另一種想法、甚至培養一種行為。因此,光華社區的工作計
畫,除了由慈濟醫院、醫學院、護專等單位為老人家提供健康衛生教育系
列活動外,更希望能轉移老榮民的失落感,幫他們的人生找一個新的立足
點。

重提當年勇

民國八十八年二月,慈濟與光華社區共同舉辦一場歲末圍爐,活動中特地
設計一場「永不褪色的勳章」,鼓勵榮民爺爺翻出塵封已久的軍用品,與
同袍兄弟共話當年,向年輕後輩細說重頭。

於是,徽章、軍服、榮譽狀、砲彈箱、退伍令……隨著精彩的故事重新亮
相,爺爺們的臉在得意的敘述中閃耀著光彩;慈濟人更邀來花東防衛司令
部七位年輕的現役弟兄,唱著嘹亮的軍歌助興,過往的光榮戰役、軍旅生
涯又浮上心頭,許多老爺爺不禁淚光閃爍……

「許多老榮民獨居久了,難免變得封閉,剛好乘這機會出來走走看看,和
外界多接觸。」顏惠美說:「同時,也讓他們知道舊時都同伴還在,日後
可以多多聯絡感情、閒聊近況。」

「好漢當然要提當年勇!」萬育維所長也說明這項活動的意義,「透過生
命歷史的回顧,讓他們肯定自己一生的意義與價值,而不是只感嘆現在的
老朽與凋零。」

他鄉作故鄉

活動的成效立竿見影,但另一個重要目標──幫助他們尋找人生的新起點
,則需要長期互動、深入了解榮民的生活、心理,才可能著手。

如何鼓勵他們進一步發掘、認同這片土地?引領他們省思、珍惜現有一切
?又如何說服他們:把他鄉作故鄉,把自己的歷史留在光華的土地上?…
…以上種種皆非泛泛的關懷、單向的付出可以做到,而這也是社區工作計
畫預計進行三年的原因。

從民國八十八年三月起,慈濟開始招募培訓志工,目前已訓練一批來自花
蓮商校、花蓮農校學生所組成的快樂志工隊。

兩所學校除了地緣就近外,花蓮農校早期與光華農場有合作關係;花蓮商
校淵源更深,當年許多老榮民的子女就讀於此,現在的學生志工等於是關
懷學長姊的爸媽。奠基於這樣的歷史、情感背景,志工的關懷多了一層意
義,也較能持續。

不過幾個月下來,雙方的互動效果不若預期,萬育維所長明白指出,問題
在於年輕人對老年人一無所知,心理距離非常遙遠,相處起來自是生澀。
「世代之間的差異、誤解,其實可以經由接觸而改善,當雙方情感漸漸成
形,關懷的真正精神也就更突顯。」萬所長說。

因此,鼓勵這群小志工多與家中長輩接觸後,與榮民爺爺的互動情況果然
有所改善。

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十八日,花蓮慈濟委員與社區老人共度端午佳節,同時
進一步確認老人家對於電話問安及居家關懷的需求程度,以作為就近關懷
的參考。慈院社服室也計畫透過一系列節慶活動與服務方案,開發更多吉
安鄉慈濟人共同投入這項關懷行動。

註:

本文資料援用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社工所研究生張美玉之報告:「一
個期待的開始:專業與當地資源的結合──以光華社區為例」(8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