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小語:一般人以為佛法艱澀難懂,其實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 
     
    什麼是「慈濟文化」? 
     
    「靜思文化」同仁及志工六十多人,今明兩天前來花蓮參觀志業體。今早 
    於精舍尋根時,上人說明慈濟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業的思想源流,期待大 
    家以任重道遠的精神,擔起傳續慈濟文化的使命。 
     
    「其實文化志業從慈濟剛成立就起步了,慈善志業本身就有文化。我當初 
    出家後,一直考慮如何把佛陀的精神落實在人間?如何做到『佛法生活化 
    』讓人人都能接受?如何引導人發揮愛心而達成『菩薩人間化』?其實『 
    佛法生活化』就是文化,所以落實佛陀『慈悲喜捨』精神的慈善工作,本 
    身就包含著深刻的文化。」 
     
    「佛陀在世時,對弟子們的教育是很生活化的,後來經過時代變遷,歷史 
    變成文字,文字變成學問,學者們在文字上鑽研,愈鑽愈深,原本生活化 
    的道理成了艱深的學問,使一般人望而卻步,覺得和佛法的距離很遙遠。 
    慈濟的文化工作,就是告訴大家佛法在我們身邊,佛法可以落實在生活中 
    。」 
     
    「人間的苦難,是啟發佛陀修行的關鍵。一般凡夫只看到別人的享受,心 
    起貪求之念,整個心被物欲籠罩;但佛陀注意到的不是世間的榮華富貴, 
    而是苦難的眾生,於是積極尋求幫助眾生解脫痛苦之道。」 
     
    「經過六年的苦修,佛陀終於突破心靈的矛盾,領悟宇宙人生的真理── 
    其實眾生皆具佛性,但凡夫衝不破貪瞋癡的束縛。於是佛陀教示大家行菩 
    薩道,身體力行『慈悲喜捨』,為天下眾生付出大愛。行走菩薩道必須具 
    備六種條件──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些方法又稱為 
    『六度』,是可以從生死苦惱的此岸得度到光明清淨彼岸的法門。」 
     
    最後上人勉勵大家不要在人、事、物上計較,把身心的功能好好用在文化 
    工作上。「人往往只是一念偏差,整個人生就脫軌了;而且一個人觀念偏 
    差不只誤了自己一生,還會危害家庭、社會。現在社會風氣惡化,有很多 
    人的心靈迷失了方向,佛陀的教法能引導眾生解脫種種煩惱,開啟清淨光 
    明的覺性,因此佛法是最圓滿的生活教育。」 
     
    慈濟期盼引導大家一起走入大愛、祥和的世界,「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 
    有很多文化工作者透過文字、影像、聲音等各種傳播媒介,齊心協力傳揚 
    人性的真善美。感恩大家付出心血為時代作見證、為慈濟寫歷史,給予當 
    代人們善的啟發,也留予後代子孫愛的教育。」 
     
     
     
    ▲靜思小語:感恩心就如陽光,照徹大地的陰冷與黑暗。 
     
    春暉化冰雪 
     
    志工早會,上人對高中志工營、快樂健康營幹部及志工們開示,人不但要 
    有愛心,更要有感恩心,即使遭遇逆境也要以感恩心面對,「沒有逆境, 
    無法知道一個人的愛心、慈悲、寬容的力量,達到何種程度。」 
     
    「有感恩心,才能為社會付出,產生善的循環;有感恩心,就沒有埋怨與 
    仇恨,不會與人爭鬥。這個世界如果沒有仇恨、爭鬥,充滿大愛、包容, 
    是多麼美好啊!」 
     
    「這並非夢想,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為這個理想付出一點力量,關鍵即是 
    『感恩』。懂得感恩就能惜福、知足、包容,不會與人計較;時時感恩、 
    事事感恩,必然是最快樂的人生。」 
     
    醫者的價值 
     
    林碧玉副總執行長與慈濟醫院陳英和院長,陪同新上任的王立信副院長來 
    見上人。言談間,對於現今醫師的心態,上人感慨地表示,有許多醫師仍 
    是以功利為重,救人的使命感薄弱,對病人的真誠感也疏忽了;醫師若能 
    「視病如親」──把病人當成自己的親人來關心,相信病人會好得更快, 
    醫師的醫療生涯也會更充實、豐富、快樂。 
     
    「良醫、仁醫的風範,長留人們心中。例如馬偕博士、蘭大弼醫師雖然去 
    世已久,但他們的事蹟及精神常在人間。身為醫師的價值,不只在於對病 
    患生理上的治療,更在於心靈的撫慰與啟發。」 
     
    上人強調,每個人都要付出熱誠在自己工作崗位上盡心盡力,社會才能安 
    定進步。身為醫師,就要發揮愛心來照顧病人,千萬不能以名利為重,否 
    則害了病人也誤了自己,對醫學院學生或實習醫師也是錯誤的示範,造成 
    惡性循環,對社會影響很大。 
     
     
     
    ▲靜思小語:儘管人生路崎嶇,笑聲可以撫平坎坷。 
     
    心蓮病房一景 
     
    志工早會,顏惠美提到慈院心蓮病房有位老奶奶堅強又豁達,使原本抑鬱 
    不樂的其他病人,也打開心結勇於面對人生的終點。 
     
    受老奶奶影響的其中一位病人是三十幾歲的年輕人,過去拼命賺錢養家, 
    但是太太玩六合彩將他辛苦賺來的積蓄賭光,且拋下三個小孩離家出走, 
    年輕人只好自己負起撫育小孩的責任,沒想到他竟然得了癌症,放心不下 
    孩子加上時日不多,令他甚為煩憂。 
     
    還有位出家人在佛學院研究佛法多年,尚未實現弘法的心願即罹患癌症, 
    感到難以釋懷。 
     
    某日志工為心蓮病房的患者舉行聯誼會,年輕人、出家人雖也出席,但滿 
    臉苦悶。得了腦瘤、半身不遂的老奶奶帶著開朗的笑聲來了,說道:「死 
    有什麼好怕的!每個人總要走這一遭。既然要死,我要笑著離開世間。」 
    並告訴大家:「人生路難免崎嶇不平,不過我都用笑聲把它撫平了!」 
     
    年輕人與出家人均被老奶奶的豁達心胸感動了,年輕人不再哀怨,為三個 
    小孩做好安排,安然離開人世。出家人也打開心門,和病人分享佛法,並 
    決定往生捐贈遺體供醫學研究。 
     
    顏惠美報告完後,上人開示,生死是很自然的現象,擔心害怕反而增添痛 
    苦。老奶奶雖然不是修行人,卻能看開生死,即使長了腦瘤還是活得很快 
    樂,也把快樂帶給周圍的人,讓不甘於英年早逝的年輕人與心願未成的出 
    家人打開心結,勇於面對死亡。所以,並非一定要出家或受戒才算是修行 
    ,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照顧好。 
     
    苦為良師 
     
    紐西蘭陳美玉等人拜見上人,提及當地政府已核准成立分會。由於紐西蘭 
    社會福利相當完善,除了關懷老人院外,當地慈濟人擬從人文學校開始著 
    手。 
     
    上人表示,如果只從事文化方面的工作,悲憫心無從啟發,無法真正發揮 
    濟貧教富的精神。 
     
    「想要淨化人心,必須啟發大家尊重生命、悲憫眾生的覺性。佛陀說法也 
    是從人生之苦開始說起,如果不能體會世間的苦、無常,就無法有真正的 
    體悟,所以貧病個案的訪視工作是很重要的。」 
     
    上人建議可將關懷工作延伸至鄰近的貧窮國家,發揮「人傷我痛、人苦我 
    悲的大愛,才能產生淨化人心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