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三日《十月二十八(四)》 
       
      
       
      【靜思小語】 
       
      掃地掃屋角,洗耳洗耳根,簡單的事,寓意良深。 
       
       
       
      掃地的學問 
       
       
      走在精舍參道上,腳下是才鋪設完成的梭子型連鎖磚,片片縱橫連綿成一 
      條淺灰色步道,步道兩旁每五步即種有一棵槭樹,葉子在此時節有綠、有 
      黃、有紅;想那臘月時分,小徑將紅葉成拱。 
       
      上人晨間經由這條紅葉小徑步出山門,赴慈院參加慈濟教育完全化會議。 
       
      「慈濟志業從慈善、醫療、教育而至文化,都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工作 
      。放眼當今社會,人心善的一面被污染,我們要透過教育正本清源,使人 
      回歸清淨本性。」上人希望在慈濟校園中重建人本精神,開啟人人光明、 
      美善的本性,從而締造社會善與愛的循環。 
       
      「慈濟教育的目標不離『愛』,三十多年來,這分信念在我心中始終堅定 
      不移。然而,要將簡單的理念落實到人與事中,就變得複雜了。」上人舉 
      「掃地」為例,這類尋常小事也蘊含大道理。 
       
      「俗云『掃地掃屋角,洗耳洗耳根』,意即做事不能馬虎,最不顯眼之處 
      尤須注意。我剛出家時在豐原慈雲寺,寺外有片泥地,每天清晨我最喜歡 
      做的事就是掃地。拿著掃帚一畫一畫地掃,人漸漸往後退,眼見帚痕如波 
      浪起伏、耳聽掃帚畫過地面的刷刷聲,那境界真美!每天晨起的掃地對我 
      而言,有著『美化人生』的感覺……」 
       
      上人感慨現在孩子掃地都用拖的,那分美的動作已經消失,甚至要他們拿 
      起掃帚也很難,能夠彎腰撿拾垃圾就不錯了。「所謂『人本』教育,除了 
      啟發『人之初性本善』的善良本性之外,也應該包含『生活的本能』。當 
      今社會如此混濁,我們要教育孩子建立自信--,不要盲目跟從流行,卻 
      不知追求人的品質。」上人期勉慈濟教育志業體主管建立這分共識,若能 
      如此,慈濟教育理想的實踐指日可待。 
       
       
       
       
      ▲十一月二十四日《十月初二十九(五)》 
       
      
       
      【靜思小語】 
       
      人人都想做大官、做大事,就不免相互爭奪,造成社會不安。 
       
       
       
      觸覺建築 
       
       
      「現在的大環境,人心流於功利現實,有人要做『大官』,有人要做『大 
      生意』,不論想做什麼,都是指向一個『大』字,人與人間就不免相互爭 
      奪,造成社會動盪不安。如何將『宗教』──人生宗旨、生活教育的內涵 
      ,表現在建築物,使人接觸時,能靜思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是重要的課題 
      。」 
       
      位在愛河畔的高雄新會所,籌建工程已步入紙上作業設計規畫,建築師沈 
      芷蓀教授與上人報告初步構想時,上人表示,希望建築物要有「觸覺」的 
      教育--也就是具有「無聲說法」的功能,使人即刻就能感受到寧靜、安 
      詳的氣氛,而不會心浮氣躁。 
       
      由於此地將作為社教聚點,上人非常期待透過會所的設立,達到淨化人心 
      的目標。「理想非一人能成,必須很多人理想一致,才能將理想變成現實 
      。」 
       
      上人表示,在能源日益短缺的現代,建築物在設計時,確有必要利用自然 
      環境,如藉助通風的規畫,或利用太陽能,來達到節省電力的目的。「自 
      然,也是教育的一環。若能在設計時,使各空間都能自然通風,再者大家 
      生活樸素些,就不必定要吹冷氣不可了。」 
       
       
       
      警察的使命 
       
       
      慈警會研習營中,自嘲為「站」警的張文能表示,工作上常要罰站似地面 
      對民眾,內心很痛苦,但是想到上人的靜思語「幸福的人才能為人服務」 
      ,就不覺得辛苦了。在家庭方面,與太太結褵二十幾年,吵鬧十九年,自 
      從太太加入慈濟志工後,家庭更幸福了。 
       
      大安分局林忠傑則受慈濟人的耐心感動,開始從事資源回收工作。有時做 
      了一整天,所得只有一千多元,令他十分汗顏,從此改了吃宵夜、喝酒的 
      習慣,想多省一點錢捐給希望工程。 
       
      「每次社會一有動盪,警察菩薩們就必須在風雨中、大太陽下、人群中忙 
      碌,實在令人心疼。然而警察是人民的保母,保護社會人民的安全,就是 
      警察的使命。」上人以己為例表示,自己的使命是要「為佛教、為眾生」 
      ,和警察一樣,都是希望奉獻愛來為社會服務。 
       
      慈濟有一句話「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上人期盼 
      在這個大時代、大世紀,社會一片污濁的時刻,警察要像浮在污泥上的蓮 
      花,清淨而不受污染,只要有愈多的心蓮綻放,就可以編織成一個很美的 
      世界。 
       
       
       
       
      ▲十一月二十五日《十月三十(六)》 
       
      
       
      【靜思小語】 
       
      救度眾生不應有分別心,不論遠近、善惡,都應普施救濟。 
       
       
       
      不變的心 
       
       
      「每念及『無常』,就會想起三十多年前,我身體很不好,有人勸我及早 
      寫遺書交代後事。我告訴他:我每天都在寫遺書,因為我每天都交代得清 
      清楚楚,所以不論那天走,我都了無遺憾與牽掛。」上人在花蓮慈院舉行 
      的全美董事會中,勉勵全美各分會執行長要認知人生無常,積極在僑居地 
      開闢接引眾生的大直道,方不負身為佛弟子荷擔如來家業的使命。 
       
      「三十多年前如此,現在也是。我們每天在念頭或見解上,都要很明白自 
      己在做什麼。若所有念頭都是無私的,就會會見清淨本性;這種無私的大 
      愛,對己而言是修行,對眾生而言是公信天下,也唯有無私對己對人,才 
      能真正落實誠正信實的精神。」 
       
      上人慨嘆,佛出世兩千多年來,不斷有人假佛教之名,開設許多條叉路, 
      誤導迷茫眾生入邪知邪見中。「我們今日能拜科技之賜,使佛教正法快速 
      地宣流,更要珍惜時代因緣,好好在僑居地開闢人人可行的菩薩正道。」 
       
      因此,上人希望海外慈濟人以正知正見投入社會服務、提升信仰的層次, 
      「佛陀不捨任何一位眾生,若自許為人間菩薩,對於救度的眾生就應平等 
      慈悲,不該心存分別;不論遠或近,也不論善或惡,都要普施救濟。」 
       
      上人亦期待師兄姊間互愛,珍惜同在慈濟的好因緣。「大家要好好『觀心 
      』,將自己的心照顧好。我三十多年前與現在,都是同樣一個心,該堅持 
      的志願也都堅持到底,相信來生來世也還是這個不變的心。」 
       
      「大家身為佛弟子,要知佛教精神源頭來自『開、示、悟、入』。慈濟內 
      在起點是『信、實、誠、正』,推動於外的是『慈、悲、喜、捨』,法親 
      彼此之間要『合心、和氣、互愛、協力』,若能做到這四點,就是在修行 
      路上大大地跨出了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