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把心門打開來 | 
                   
                  
                     | 
                   
                  
                    ◎釋德  | 
                   
                  
                     | 
                   
                  
                    ◆十二月二十四∼三十一日《農十一月•二十四至十二月初一》 
                       
                       
                      【靜思小語】 
                       
                      關起門來自怨自艾,煩惱鬱結,真是苦; 
                      打開心門勇於付出,體悟成長,常歡喜。 
                       
                       
                       
                      開善門,引善人 
                       
                      佛陀以「開、示、悟、入」啟發眾生知見,上人對新竹地區幹部開示,也 
                      以此詮釋「四合一」功能,強調慈濟人一定要鞏固四法四門,愛灑人間。 
                       
                      「合心隊組成員比較資深,要『開』啟慈濟宗門這一扇門,讓人知道有這 
                      樣的修行空間,接引新發意者入門來;進門之後,就要『示』範、說明慈 
                      濟緣起與過程;使新進者在了解後覺『悟』慈濟是人間佛教;進而帶動修 
                      福得慧,真正進『入』菩提道。」 
                       
                      上人說,協力是入慈濟的第一道門,第一道門做好把關,團體不脫序,才 
                      能發揮濟世、救心的良能。 
                       
                      「四合一沒有高低之分,但一定要有感恩、尊重、愛;資深者疼惜新進者 
                      ,新進者尊重資深者。家和萬事興、人和萬事成,團體合就是美;人人互 
                      愛、相互感恩,才能真正協力付出。」 
                       
                      娑婆世界,苦難偏多,上人表示,並非貧窮、災難才是苦;有的人有錢、 
                      有地位,世人欣羨的福分樣樣俱全,偏偏就是不歡喜、心靈苦悶。 
                       
                      「關起門來自怨自艾、煩惱鬱結,真是苦。而慈濟開啟一道善門,帶領苦 
                      悶的人於人群中付出,付出時所獲得的成長與體悟,便能解脫心靈之苦, 
                      法喜充滿。」 
                       
                      曾因吸毒、販毒被判無期徒刑的蔡天勝,在獄中看到《慈濟》月刊而覺悟 
                      反省;減刑出獄後,在慈濟台中分會門口徘徊,受到志工關懷、接引,從 
                      此走上菩薩道。 
                       
                      「因為投入慈濟,感受到法親的關愛,自己也能付出愛,產生了堅定的力 
                      量去惡從善。」上人依此教示,接引者很重要,慈濟道場在人群之中,大 
                      家要持續精進,掌握度人、救心的機會! 
                       
                       
                       
                      開心門,暢心氣 
                       
                      人間菩薩年年招生,受證慈誠、委員的人數逐年增加;上人於板橋及關渡 
                      分別舉行之歲末祝福時欣言,大家的愛心,是發自內心付出、最清淨無染 
                      的愛;多一位慈濟人,人間就能減少一分無明、多一分清淨。 
                       
                      人生舞台不斷上演生、老、病、死的劇碼,歲末祝福的舞台上也由慈濟人 
                      演出真實人生。有位年輕女性經醫師診斷出惡性腫瘤,起初無法接受,憂 
                      鬱逃避、尋求偏方;幸有慈濟人陪伴扶持,終能打開心門勇於面對疾病。 
                       
                      「遭逢天災人禍,需要即時救援才能恢復生活;心靈有災難,同樣需要有 
                      人適時伸出援手,將他們從心靈痛苦中拉拔出來。」 
                       
                      上人言,天候好,大地萬物欣欣向榮;氣候惡化反常,大地萬物憔悴枯槁 
                      。人的心情對病情的影響,也如天氣對萬物的影響;既已罹病,就要打開 
                      心門,正向面對才能身苦心不苦。 
                       
                      「身病,心不能病;憂鬱會讓身體的氣候鬱悶反常。要將心門打開,讓『 
                      心氣』順暢,對身體才有正面幫助。」 
                       
                      人人皆盼福、祿、壽俱全,然而人命只在呼吸間,無人能掌握生命長度。 
                      上人期勉,人生價值不在生命長短,應自許作為他人生命的貴人,才是最 
                      重要的。 
                       
                       
                       
                      海嘯後,綻希望 
                       
                      二十六日,印度洋海嘯屆滿一周年。上人回顧一年前的此刻:「聽聞十多 
                      個國家受災、近三十萬人往生,實為毀滅性的大災難,我的心無比悲痛— 
                      —雖然災難距離我們很遙遠,但同樣都是天地間的一分子,藉由電視新聞 
                      報導看到,見而不忍、不捨!」 
                       
                      除了泰國、馬來西亞慈濟人於災後立即投入國內災區膚慰、發放,慈濟亦 
                      匯集全球愛心,在重災區印尼亞齊與斯里蘭卡重建;自急難救助至中長期 
                      援助,一直陪伴迄今,兩地的大愛屋將陸續完工,讓災民遷入。 
                       
                      「亞齊一部分災民,已可由帳棚區搬入三十多坪的新家,周圍環境很美。 
                      看到他們面露笑容與滿足,我的內心滿是感恩與歡喜。」上人感恩慈濟人 
                      長期陪伴災民,鍥而不捨為建築大愛村奔走,終使破碎哀悽的災後人生, 
                      有了重新邁步的希望與喜悅。 
                       
                      海浪捲去親愛的家人,在大愛的扶持下,悲傷的人們擦乾眼淚,尋見未來 
                      的希望。 
                       
                       
                       
                      化穢土,成淨土 
                       
                      「現代人的生活實在過度享受。在回收分類的過程,可見到許多狀態尚好 
                      的用品被丟棄;也有許多沒吃完的便當,一半以上的飯菜都被丟掉。看了 
                      很捨不得。」 
                       
                      上人說,早期物資不豐,人們惜福愛物,連一粒米掉了也要撿起來;或說 
                      浪費食物會遭雷公劈打,總是戰戰兢兢;現代人當然不迷信雷公打人,但 
                      這是一個道德觀念,內心的「心雷」也會譴責浪費的行為。 
                       
                      「我們在用膳之前要合掌感恩,當思一粒米、一滴油來處不易,不能浪費 
                      。」 
                       
                      上人說,慈濟第一年,是「克難慈濟功德會」,在人、事、物皆克難的情 
                      形下,想做慈善工作,曾有人批評是異想天開、自不量力;也有關心者當 
                      面提醒,「善門難開」,當量力而為,否則門一開就關不起來了。 
                       
                      「善門一旦開啟,就永遠不會關上」是上人當初迄今堅定不移的信念。「 
                      慈濟成立前一年,台灣還在接受美援,社會普遍是貧窮的。我覺得人與人 
                      之間可以互助,在不影響自己的生活下,盡一分力量去助人。所以當時我 
                      要三十位會員每天存五角買菜錢,天天提起助人善念。」 
                       
                      上人強調,勸募最主要是啟發人人的愛心。「凡夫心貪欲重,總是『有一 
                      缺九』——有了一萬希望有十萬,若有一百盼望一千,永不滿足。我希望 
                      以『有十捨一』的觀念,轉化人們不滿足的心態。」 
                       
                      人生的煩惱就在得與失之間——無時患得,有時患失。上人說,沒有的時 
                      候擔心如何才能賺到、得到;有名有利時也很煩惱失去時該怎麼辦,這就 
                      是凡夫心。 
                       
                      四十年一路行來,而今慈濟隊伍浩蕩長,上人坦言雖然歡喜,但是責任重 
                      大。「人人若能自愛,就是減輕師父的責任;不只要自愛,彼此之間也要 
                      和氣互愛、合心協力,這就是我最大的力量與信心!」 
                       
                      上人期勉慈濟人,用心將台灣打造成人間菩薩訓練場:「希望大家將佛法 
                      落實於生活中,尊重每一個人、相信人人都有一分愛心能救人,都是人間 
                      菩薩。化穢土為淨土,並非遙不可及的空想,只要發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 
                      、立地藏菩薩的大願,由一而十、十而百,人人相互影響,絕對做得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