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十五日 堅持發心,善念不滅
◆3‧14~15《農二月‧初七至初八》
【靜思小語】一如生死輪迴,人的心念也常在生住異滅中;要堅持初發心,使善念永恆。
以佛心,敬人人
晨語釋「法華經序」:「我今誓皈依,願超生死海。」上人表示「生死海」,不只形容六道的生死輪迴,其實人的心念也常在生滅——善念生起,隨即被懈怠惡念取代。
「在祈願解脫生死的同時,也要時時提醒自己堅持初發心,使善念永恆不滅。」上人勉眾訓練己心,對人、對事、對任何一個境界,用無私清淨的心來對待;以佛心看人,則人人皆是佛。
「眾生常在善惡中拔河,若能提起智慧,共聚福緣,即能轉惡業為善業。」一念虔誠,能上達諸佛菩薩聽,普遍三千大千世界。上人表示《法華經》字字是寶,要字字虔誠禮敬、用心深入經藏。
「佛法不是曇花一現、虛無縹緲,而是可以落實在生活中的教育。《法華經》講的是人間修行成佛之道,請大家多用心!」
不只愛,還要導
「慈濟不是為了蓋學校而蓋學校,而是不忍社會的希望持續衰微、人倫道德觀念日漸淡薄,故用心耕耘教育。」
與慈濟大學慈懿會志工們談話,上人申明,慈濟學校最獨特的就是慈誠懿德制度,期待大家與孩子互動時,以身作則、真誠相待,讓他們有所感悟,從內心到形象煥然一新。
「愛孩子,要為孩子的未來、社會的希望而設想。不要只是抱著跟孩子結好緣的心態去寵愛,要真正負起『教』與『導』的責任與使命。」上人表示現在的教育重在「授業」,慈誠懿德要負起「傳道」之責,為孩子建立倫理道德觀。
每個人在人生成長的各階段,都有其生態「年輪」——幼年有幼年的形象、青春有青春的氣息;上人請大家提起智慧,輔導孩子守本分、就軌道。
「從心靈到外在形象,都能自愛及自重,才能進一步發揮做人的功能與良能。」上人致以殷切期勉。
習氣斷,煩惱息
「靜思法脈已傳、慈濟宗門已立,師父在時,人人都是第一代弟子,要珍惜此因緣,將道心照顧好。」上人辭嚴意深地叮嚀出家弟子以身作則,做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典範,才能使靜思法脈綿長、慈濟宗門普遍推展。
人的習性不同,各如其面;上人強調修行就是要去除習氣。「大家要懂得自愛慧命,不能悖離佛法;否則生命隨時日消減,慧命也無法成長。」
如何在人群中和合處眾?上人表示,要「有法度」——運用正法調和人事。「不能事事都好、做濫好人;又或自尊自大,霸氣強勢,令人避之唯恐不及;如此不只無法受人敬重,且自損德行。」
上人強調,修行若習氣不斷,則煩惱不斷。「不斷煩惱,如何成長慧命?慧命若不長進,實在悲哀!請大家要自我提攜,提起傳承法脈、弘揚宗門的使命!」
經是道,道是路
農曆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佛出家日。晨語時分,上人感恩兩千多年前,印度悉達多太子因起一念不忍眾生受苦難之心、欲探討人生奧祕,遂走出皇宮,步向修行之路,人間方有佛法流傳至今。
「修行是累劫累世,不斷堅定心念。」上人引述古德偈語:「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說明靈山乃指佛陀宣演《法華經》之處,也就是靈鷲山。
「靈山道場有多遠?當下即是。」上人示眾,早課禮拜「法華經序」時,要以虔誠的心觀想諸佛菩薩已臨道場。「這樣的境界不是虛妄。《法華經》云:若心虔誠,一日可促為一劫的長時間;在此時此世也能重臨兩千多年前佛陀開演《法華經》時的靈山盛會。」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上人憶述早年獨自居住小木屋期間,即以一字一拜,拜完整部《法華經》。「經文字字珠璣,每禮拜一字,就像往靈山會上的境界前進一步。」
上人比喻,身體骨髓具有造血功能,而慧命的法髓,則能產生無量智慧。「經文的每一個字,都是滋潤慧命的法髓;字字入心,才能成長慧命。」
距佛陀住世已隔兩千多年,如今有福得聞佛法,上人勉眾要珍惜因緣精進,讓點滴法髓滋潤慧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