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以自然美「歡迎全世界」
【「手」護大地系列之一】
◎撰文‧賴怡伶 攝影‧顏霖沼
二○○七年四月,
檳威海峽上,
一艘滿載垃圾的平底拖船,
從檳島駛往威省浮羅布隆掩埋場途中,
船體破裂傾沉,
數十噸垃圾漂浮海面,造成嚴重污染……
這則新聞將馬來西亞檳城等人口密集大都會,
垃圾必須外運處理的問題,浮現檯面。
富有多種族、多元文化和天然美景的馬來西亞,
近十年來致力推廣國際觀光,高呼「馬來西亞歡迎全世界」;
然而炫麗外表下,和世界許多高度發展的城市一樣,
內部要面對日趨嚴重的垃圾問題。
全馬每年垃圾處理費高達四億馬幣,
垃圾飄洋過海、送往外地掩埋,
不僅耗費高額處理費用,環境也需付出相當代價——
馬國七成以上垃圾掩埋場靠近河流,分解產生甲烷等廢氣,
雨季來臨時污染河流及地下水源,危及環境和生態。
從典雅古老的檳城、具歷史意義的馬六甲到象徵進步的吉隆坡,
民眾對垃圾問題逐漸建立起危機意識;
其中有一支民間隊伍,以馬國三大族群之一的華人為主,
用心力行且推動垃圾減量、資源回收,
規模不大卻很堅定,正隱隱發揮帶動力量……
【垃圾船出航】
檳島約三百輛垃圾車,每天滿載後開來峇都茅碼頭,將垃圾倒入大貨櫃,裝滿即拖上拖船,載運到對岸的浮羅布隆掩埋場。在檳威海峽廣闊海面上,垃圾船每日往返三趟;航行的身影微乎其微,一如人們總容易忽略最嚴重的垃圾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