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坡過新年 看見強韌生命力
◎撰文‧靳秀麗(大愛全紀錄節目主持人) 攝影‧蕭耀華
中國西北黃土高原農民,自古以來「土裏生、土裏長」——
住土房、睡土炕、燒土灶、耕土地、吃土豆……
他們自稱「土頭土腦、土裏土氣」過生活。
土豆身價不高,卻能在最艱難的條件下生長;
像極了甘肅農民與苦旱抗衡的原始本色,
在豪邁、樂觀、強悍中,生息繁衍的生命力。
中國西北有句俗諺:「下雨喝混水,天乾吃淚水。」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若笠鄉,就位在中國大陸黃土層最厚的地區,是乾渴大西北的一處縮影。
在這片黃土坡上,因全球氣候劇烈變化,靠天給水愈來愈難。雖說「靠山吃山」,然而在當地卻是——山愈靠愈貧,人愈吃愈窮。
儘管窮家難捨、故土難離,但為脫貧、為生存,遠走似乎是大山子民唯一的選擇。
走慣了遠路的作家三毛曾經唱:「遠方有多遠?請你告訴我……」為了親身膚慰即將遠行者的心、為了體會人們渴望脫貧的願,我束裝遠行,二○○九年元月下旬,來到這片陌生卻又熟悉的黃土高原。
離家,告別苦旱地
農曆春節前三天,正是家家戶戶準備過年時分,我們抵達若笠鄉。這裏兩百一十戶人家預計在今年底,遷入位於劉川鄉黃河提灌區的慈濟新村。即將告別祖先的土地、離開熟悉的家鄉,心裏有很多不捨吧?
當我這樣探詢著幾戶「準搬遷戶」,他們竟不約而同表示:「沒什麼捨不得的。能搬的早就搬走了,我們也想早點搬下山去!」
這樣的答案沒有太多意外。若不是苦日子過不下去,安土重遷的中國農民哪捨得拋下自己的家呀!他們的故事,透過「大愛全紀錄」報導,我早已感受聲息。
三十五歲的王守廣是家裏獨子,跟著老父親守著一片祖地,但是連著六年乾旱,收成年年落空。
去年八月,「大愛全紀錄」工作團隊記錄下那令人心酸的一幕——田裏的小麥、玉米只長桿,發育不良的穀粒又被老鼠搶先吃掉,只剩下空殼子。儘管如此,七十多歲、年老體衰的老父親仍勉力背起乾掉的麥桿,走一個小時山路回家去餵他的兩頭驢。
那張皺紋深刻、寫滿滄桑的臉充滿無奈,一聲深深的長嘆,至今仍深印我的腦海裏。
走過一個沒有收成的夏天,王守廣責無旁貸,必須扛起養活一家三代五口人的沈重家計。當時「大愛全紀錄」同仁跟著他坐三小時車下山,送他到靖遠縣城打工;這一去可要好幾個月,直到臘月才能回家。
上次看他為了給兒子王濤購買一個價值五塊錢的小汽車,還跟店員討價還價,同仁特別託我帶了小汽車要送給王濤。農曆春節已屆,王守廣應該回家團聚了吧?但就在大年夜前夕,若笠鄉副鄉長雷凱告訴我們,王家已經全家下山去了。
原來去年十月,一場大雨坍塌了王家在若笠山上的老宅,他們無法守著老家過完最後一個春節,只得急急搬下山,在劉川鄉來窯村米糧社先租了個小房。
期待,新家夢更近
臨時租的小房除了客廳和廚房,就只有一個房間,父母只好暫住在姊姊家。王守廣熱忱歡迎慈濟人來訪。
王家人吃得很簡單,土豆(馬鈴薯)、扁豆芽和醃的酸菜都是從山上帶下來的。問他們每月一百元人民幣的租金要怎麼負擔?王守廣很樂觀,因為他早已計畫好,一開春就要和太太到五分鐘路程外的來窯慈濟新村建築工地打工。
搬下山來的這兩個月,王守廣和太太時常到工地走走看看,未來他們也會被分配到一戶。雖然還不知會入住哪一間,他已經屬意其中一戶,「還和太太做起了夢,想像屋裏要怎麼擺設!」
想到接下來可以親眼看見家的成形,還有收入可貼補家用,他內心充滿期待;王太太說,王守廣想搬家快想瘋了!
夫妻兩人說著說著,忍不住笑開了。我也不由得感染了他們的快樂。
今年春節,他們只能在租來的小屋簡單過年,但小屋裏笑聲不斷,洋溢著幸福氛圍。因為他們相信,新的一年,鐵定會更好!
冷清,慈濟人「走親戚」
王家所在的若笠鄉升陽村王卷社,原有同姓親戚二十多戶;去年底,王守廣家遷下山後,整座山頭就只剩下姪子王林朝一戶,連地方上供的神明也都被請下山去了。
若笠鄉共十一個村、七十一個社,人口約一萬五千人;納入慈濟遷村計畫的,大概一千人左右。王林朝一家因經濟情況較好,沒能成為慈濟新村的搬遷戶;而經濟能力更好的,早已自行搬遷到有水源的地方。
王林朝六十歲的母親李東翠難過地表示,過去都是四十幾位親戚一同圍爐吃團圓飯,今年獨留他們一家沒能遷走;根本無心準備年夜飯,全家人就著平常吃的菜、煮了壺茶,圍著爐火算是過了年。
正月裏,照例要「走親戚」拜年,但現在整片山頭已經沒有親戚家可以去;老奶奶說起孤單、寂寞的景況,不禁哭了起來。
慈濟人在如此冷清的過年時節造訪,就像天上掉下來的新年禮,奶奶親切款待我們,請我們品嚐她親手做的炸油饃饃——有的捲成麻花,有的像厚油餅,有的像甜甜圈……在攝氏零下十多度的天氣裏,凍饃饃硬得有點難以下嚥,但奶奶的盛情美意讓我們細細咀嚼。
一邊陪著奶奶聊天,慈濟人一邊幫奶奶和兩個孫子拍照,讓他們看看自己在相機裏的身影,每個人都看的興味十足。
我拿出紅包送給奶奶一家,祝福她新年吉祥如意。我向他們表示,這是來自台灣慈濟人的祝福。
其實這是志工高明善的心意。出發當天,高師兄特別趕到機場送來一筆現金,連紅包袋也一併準備好,要我們訪視途中酌情發給甘肅鄉親,幫助他們過好年。這是慈濟人的長情大愛。
告別奶奶一家,我不禁頻頻回頭。山上人家的身影愈來愈小,但他們始終在家門口目送我們;直到車子一個轉彎,他們才隱沒在山的那頭。
我們還有機會再相見嗎?他們有機會如願走出大山嗎?我心裏默默祈禱。
●
重重大山中,穿過一層又一層土坡,所有景物都失去顏色,只有無盡的黃土,人的心神很容易晦暗、光彩不起來;心中唯一鮮明的,是這群活在黃土地上的人們。
幾天下來,不論識與不識,偶爾在路上遇到了,鄉親們總會大聲問候,寒暄兩句就邀你到家裏坐;進了屋,又熱情請你炕上坐,家裏的東西盡量拿出來待客。雖然物質生活不富裕,他們卻大方分享。
這群西北農民土裏生、土裏長——牆是土砌的,地是土鋪的,睡的是土炕,燒的是土灶;土窖裏打水喝、土疙瘩裏種土豆吃;他們自稱是土頭土腦、土裏土氣過生活。
我倒認為他們的「土」,代表踏實率真、純樸自然,沒有虛偽矯飾,具有土豆性格——只要利用老天珍賜的一點點水,即使在最艱辛的條件下,旱地裏依然能長出甚至比水川地品質更好的土豆。
土豆身價不高,卻是西北農民不可或缺的主食,且能烹調出各種美味;像極了黃土農民在倔強、樂觀中與生存環境抗衡的原始本色,在豪邁、強悍中生息繁衍的生命力!
【大愛全紀錄】
黃土大山上,最後的年夜飯
播出時間:
3月29日(日)pm9:30(首播)
4月4日 (六)pm2:00(重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