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貧海地,播種心靈糧食
◎撰文、攝影‧陳筧凱
海地曾擁有「加勒比海之珠」美稱, 卻因政治紛擾、天災頻繁而陷入赤貧。
數十年來倚賴外援、生活困苦的海地人,多自顧不暇,難以關懷他人。
元月中旬,慈濟人赴首都太子港發放,
平等、尊重的態度,帶來一場心靈震撼……
頭頂著物品的婦人、擠得不能再擠的公車、當街擺設的攤販、一圈圈暴動時用來燃燒憤怒的輪胎、隨處燃燒垃圾不時冒出濃煙、空氣中瀰漫刺鼻臭味……這是海地第一大城、首都太子港(Port-au-Prince)給人的第一印象。
二○○八年八月起,連續四個颶風襲擊海地,讓這個中美洲赤貧島國,宛如被大地母親的淚水淹沒——過去十年間,八千公頃林地砍伐殆盡;一遇暴雨,黃濁泥水由裸露的山頭傾洩而下,淹沒民房與農田……
在此之前,國際媒體披露,由於國際糧價狂飆,長期仰賴糧食進口的海地,貧窮人更吃不起大米,只得尋找替代糧食——利用中部山區出產的黃泥土,混合食鹽、植物油或人造黃油,製成泥巴餅「克雷」(Clay),每個售價五美分;成為貧困人民解決飢餓的主食。
當貧窮、饑饉和天災相遇,讓海地人苦上加苦;也促成慈濟人踏上這塊土地,傳遞愛與關懷。
●
近年來加勒比海主要供油國委內瑞拉石油減產,海地面臨缺油危機。元月初在太子港市區一座加油站,看見許多民眾開著車、或手拿桶子排隊。他們無奈表示:「好不容易聽說油來了,我們帶了錢來,卻買不到汽油。」
枯等了一個上午,只有排第一順位的人買到兩小桶汽油,還不到十加侖。其他人只好繼續等,至於油何時會來?沒有人有答案。
來到附近一處小型社區,地面上一層又一層的碎布頭交疊著垃圾,豬隻、羊群穿梭其間覓食,雞犬時而跳出……這樣的景象,是當地大多數人的居住環境。
白天,主人放任豬隻在渠道旁自行覓食,晚間則帶入屋內,人畜共處一室。直到小豬長大,送到市集換取一家人的溫飽。
海地社區互助協會負責人丹尼爾(Danel Georges)說:「我不吃豬肉,因為我知道這兒的豬吃的是什麼!」
一條連接社區與教堂的渠道,是居民拋棄垃圾的定點,一名婦女拿著一大袋鞋子,一隻接著一隻丟入渠道中,身旁的孩子跟著丟了起來。
對他們來說,藉由河水流動將垃圾帶離眼前,似乎是再自然也不過的處理方式;但垃圾逐漸累積、堆滿河床,日日夜夜與他們同生息。
我們到民眾家拜訪,發現雖然每戶都在室內以木炭炊煮,但地板都擦得發亮;東西也都擺放得整整齊齊。讓人不禁懷疑,戶外的髒亂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當地缺乏公共建設,政府無力興建垃圾掩埋場或焚化爐;即使家家戶戶能將戶外清潔當成自己的責任,清出的垃圾沒有地方可回收,同樣會變成令人刺眼的障礙物。
受教育,湯妮卡的幸福
丹尼爾深耕社區二十九年,設立平民食堂提供一般民眾飲食照顧,以極低的價格讓人人吃得起,也避免養成依賴。
他對社區大小事皆如數家珍,領著我們與一位九歲的小女孩湯妮卡(Tonica Denis)會面。湯妮卡的家位於山坡上的階梯式社區,巷弄既窄且陡,最窄的一段僅容一人通行。
一張小桌,就是社區裏的雜貨店,米、糖、鹽、洗衣粉等生活必需品被拆成小包販賣,每包售價十至二十古德(Gourde,一古德約為新台幣零點八五元)。對於每日收入僅約七十三古德的一般民眾來說,樣樣都需要精打細算。
來到湯妮卡的家,不到三坪的屋內只有一張雙人床,卻住了七個人。姊姊說,「擠不上床的,就睡地上!」想必兩個外出工作的哥哥,每夜就是在水泥地上閤眼的吧!
海地人每天只吃早、午兩餐,鐵架上的小鍋子裏,煤炭文火正熬煮著大豆,空空如也的儲物櫃僅剩醬料罐。姊姊拿出一小包白米,重約一公斤,是全家人一天的食糧。
湯妮卡家的經濟主要靠媽媽、兄姊上街賣東西,生意差時一天賺不到一百古德。但比起其他沒有工作的人,已經算是很好的。
湯妮卡身上穿著陳舊的連身泳衣,牆上掛著一套整齊的制服。當地公立小學學費全免,但孩子必須有制服才能上課。許多父母好不容易湊到錢買一套制服,卻因為孩子長高,很快就穿不下,只能輟學,等待有足夠的錢買大一點的制服。一個班級年齡落差五歲以上,比比皆是。
湯妮卡擁有制服,可以和朋友一同學習,也可以在學校吃中餐。對她而言,學校是個充滿希望和快樂的天地,是一個可以改變自己未來的地方。能夠上學,是很幸福的事。
改變,從撿起垃圾開始
對於太子港貝松市瓜地馬拉小學(Ecole Nationale Republioue Du L'Uruguay/Guatemala)的一千兩百位學生來說,學校同樣也是個可以擘畫未來、追逐夢想的地方。
這所學校一九五六年由瓜地馬拉與烏拉圭兩國贊助興建;上午名為瓜地馬拉小學,下午則改稱烏拉圭小學。校舍歷經半世紀歲月磨損,已是危樓,校方無力修繕,只好勉強使用。
學校建築共有三層樓、十間教室,每間教室不到三坪,卻擠了二十幾位小朋友。全校找不著一盞燈,光源來自牆面鑿開的大洞;日光漸隱,下午班的小朋友必須點蠟燭才能上課。
購買五加崙(約二十公升)的水得要花上一塊半美元,校方根本無力負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曾為該校建造水塔,卻從未有過充足的水源。沒有水,校園裏遠遠就能聞到廁所傳出的濃重異味。
像這樣簡陋的學校,海地全國還有一百五十多所。二○○八年十一月,首都太子港一處校舍坍塌,脆弱的建築結構掩埋了正在課堂裏上課的師生,讓近百個家庭瞬間瓦解。
一九九八年喬治颶風在加勒比海地區造成嚴重災情,慈濟曾致贈四個貨櫃的衣物給海地。十年後的今天,海地貧民吃泥餅、老舊學校坍塌奪去師生性命的國際新聞,令證嚴上人深感不捨。
在台灣駐海地大使館徐勉生大使和齊王德公使的協助下,美國慈濟志工二○○八年十一月底到海地勘察,決定先進行大型物資發放,同時了解教育、醫療等人道救援的可行性。
一個多月後,二○○九年元月十四日,來自美國、聖馬丁和多明尼加三國的慈濟志工抵達發放現場之一瓜地馬拉小學後,分組清理環境。他們彎腰撿拾隨處可見的垃圾、用鏟子將坑坑洞洞的石子地努力整平,好讓物資可以順利搬運堆放。
缺水的廁所馬上成為眾人目標。一群志工在沙石地上挖洞,接著將師生們長年累月所累積的糞便一鏟一鏟埋入洞中。
孩子們看到陌生人到來,臉上充滿好奇和興奮;有孩子試著與志工攀談,有些則蹲下來觀察志工的舉動。一位小男孩彎腰撿起一片垃圾,隨即有幾位小小孩也跟著有樣學樣動了起來。
「Merci!Thank you!」志工穆家蕙以剛學會的法文夾著英文問候。一句簡單的謝謝,每個孩子都聽得懂、感受得到。當他們彎下腰來清理自己的校園,改變,就從那一刻開始。
為同胞出力,不是為錢
元月中旬的海地,氣溫超過攝氏三十度。
為了讓三千三百多個家庭可以順利領到白米、玉米粉、油、糖、潔牙包、塑膠桶與環保毛毯等物資,慈濟先遣團員帶領當地志工進行分裝打包。
一大早,榔頭敲緊塑膠桶蓋的聲音沒有斷過,台商海外工程公司(OECC)員工與當地志願者士氣高昂,以人龍將一個個塑膠桶裝上貨櫃。
從分裝、封桶到上貨櫃,每桶重達三十五到三十八磅的發放物資,必須在四天半的時間內完成打包。人人專注工作,從清晨到深夜,體能發揮到極限;許多人身體雖疲累,心中卻滿溢感動。
「我今天是為了國家而來,不是為了錢。你了解嗎?」一位海地員工表示,過去每一天,他最在意的事就是賺錢;但跟著志工一起工作,讓他感受無私而單純的快樂。公司司機只要不出車就會鑽進打包動線,即使下班時間已過,仍自發性投入搬運物資,只希望多爭取一點時間做事。
志願幫忙的社區互助協會丹尼爾笑著說:「我們國家的每個獨立個體都很好,集合在一起卻常如一盤散沙。需要的是心靈的帶動。」
海地人很少開口笑,卻不如表面那般拒人於千里之外。志願者夢娜(Mona Pompilus)說:「海地人不難接近,只是需要關注。當我們感覺被忽略,情緒就會很激動。」
最後一個工作天,晚間八點鐘,當第六千六百個桶子被榔頭用力敲緊的那一刻,四十六位志工齊聲歡呼;不論彼此間有多少語言障礙,但在揮灑汗水的同甘共苦中,溝通早已無需言語。
被尊重,也願意尊重自己
元月十五日起,連續兩天的發放分別在瓜地馬拉小學和太陽城保羅聖文生小學(Ecole Foyer Culturel ST. Vincent de Paul Prim.//Sec.)舉行。
手上拿著發放單,很多民眾不敢相信,居然可以免費領到一個月的生活物資。近百位民眾提早兩三個小時來校門口等待,一開始有些推擠,慈濟志工趕緊透過翻譯疏導;十分鐘後將四條無序的長龍,引導成一條依序前進的隊伍。
發放過程中天降甘露,志工迅速張起大片防水布,一張張往後遞,為民眾搭起遮雨棚。此時,人群中響起陣陣掌聲。
在海地,「秩序」是罕用的名詞,但發放儀式中,每個人都是那麼規矩的坐在位置上參與整個過程,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頭一遭。
以往外援團體來發放,常是丟下物資包車輛隨即駛離,避免陷入民眾「爭」、「搶」的混亂中;搶得到物資的,永遠是身強體健的族群,最需要援助的老弱婦孺只能碰運氣。時日一久,更助長了「爭、搶」的慣性。>
「這些『白人』尊重我們,給我們東西還向我們鞠躬!」見慈濟志工雙手恭敬奉上物資,腰彎得比自己還低,民眾驚訝極了。>
發放中,當地義工約翰(Jean-Jean)和太太依蘿絲(Yvrose Green)告訴慈濟人,雖然同胞們在烈日下曝曬,但看到慈濟人也在太陽下站了好久,為了這群尊重他們的人,他們也願意尊重自己,心甘情願排隊等待;更以一朵朵燦爛的微笑,訴說心中的感恩。
在海地工作八年的台商海外工程公司副總張士錡說:「慈濟人兩個月內就完成勘災和發放,並帶動當地人投入幫忙;大家都看在眼裏,知道慈濟不是說說而已,是真心要來幫助他們。」
●
看見一桶又一桶的物資,被民眾穩穩「頂」著、提著出校門。丹尼爾說:「你們不只帶來一個月的糧食,更帶來心靈糧食。我在同胞臉上,看到了你們的愛與尊重。」
丹尼爾充滿信心表示:「我相信海地會改變!當我們的心與慈濟的心合而為一時,一切將跟著改變。」
【海地共和國 Republic of Haiti】
●位於中南美洲加勒比海上,與多明尼加接壤;面積27,750平方公里,約台灣的五分之四。
●人口近九百萬,四成為十四歲以下的兒童,五成為文盲。主要信仰天主教。
●一八○四年脫離法國統治,為中南美洲第一個獨立國家,也是唯一法語系國家。獨立後未能建立起有效民主體制,政治長期動盪;二○○四年起,聯合國派遣維和部隊長期駐守,維持社會穩定。
●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民普遍擁有小農場,但因灌溉系統不發達,人力耕作產量有限,八成糧食倚賴進口。每人每日收入低於兩美金,超過六百萬人生活在貧窮線下,四百萬人面臨糧食短缺、營養不良。是聯合國公布「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