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 鍛鍊真功夫
◆1‧17《農十二月‧二十二》
【靜思小語】總是認為「我大」,無法被人容進心坎;能縮小自我到不礙人眼,且鑽入人心,才是真功夫。
縮小自我,入人心
一九七二年九月十日,「佛教慈濟功德會附設貧民義診所」成立,委員號九十四鄧淑卿與二百零九號林碧芑,當年服務於省立花蓮醫院,即以護理專長投入,並邀院內醫師奉獻;迄一九八六年花蓮慈濟醫院成立,十五年間參與義診不曾中斷。
上午為花蓮與台東慈濟人歲末祝福,上人以此兩位「人品典範」表示,慈濟人的每一秒鐘都在寫歷史;當初若非靜善與靜良,也沒有今日的醫療志業。
「慈濟醫療的起步,就從這兩位『善良』的種子開始。義診讓我深深體會花東地區民眾醫療匱乏、因病苦無語問蒼天的無奈,所以下定決心蓋醫院。二十多年來慈院搶救無數生命,過去的辛苦已不辛苦,反而有一分『甘願』的甜美。」
午後對志業體同仁歲末祝福,上人教示,若總是認為「我大」,則無法被他人容納到心坎裏。「要縮小自己,進入別人的瞳孔、鑽入心坎,才是真功夫。」
芸芸眾生多苦惱,上人表示救度之法,即「教富濟貧」與「濟貧教富」。
「富裕者有錢、有力量,可以引導他們用世間財來幫助苦難人;為人間福祉付出,也是為自己造福,這是『教富濟貧』。此外,希望貧窮人知道自己也有力量救人,即使只有一滴水,滴進大缸裏,這缸水就有他付出的一滴,可以供應許多人喝,也是在造福;這就是『濟貧教富』。」
佛典記載,有孩童以恭敬心,將一把沙放入佛陀缽內;佛陀歡喜接受,倒入造塔的沙中,讓孩子的那一把沙也有造塔功德。上人以此表示,慈濟四十多年來正是匯聚眾人點點滴滴、長時間的付出,以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奉獻社會,用愛鋪平人間路。
從十一月下旬至今,五十八場歲末祝福全部圓滿。上人表示每年歲末祝福最開心的,就是慈濟家庭又添丁。「多一位受證,就多一位人間菩薩;多一位人間菩薩,伸手所及的地方就會更廣闊,使更多人得救。」
上人深勉眾人清淨自心、去除貪婪,發揮大愛,為人群、眾生而付出。
回歸本性,行中道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黃倩玉會見上人,帶來其以慈濟為主題,由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發行的英文學術著作《領袖與慈悲(Charisma and Compassion: Cheng Yen and the Buddhist Tzu Chi Movement)》。
黃副教授請教上人與《法華經》的因緣。上人表示:「慈濟宗門以為人拔苦為目標,不離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法華經》正是一部教眾投入人間、行菩薩道的『中道』經典。」
上人指出,《法華經》闡揚的道理是入世的,是為人間而說法。「中道即不偏空或有,若偏『空』易成玄虛的哲理,偏『有』則會太執著。《法華三部》第一部為《無量義經》,經文中『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當年我一讀到就很歡喜、很相契。」
佛法不只談官能的六識,更進一步探討人人本具的覺性。上人舉基督教「信我者得永生」為例:「其所說的『我』,在佛法稱為『本性』;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清淨覺性,只要去除妄想執著,就能證悟。」
上人表示,理念有瞬息的差錯,思想就會偏向;故不只要珍惜時間,且分秒間都要做好自我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