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回頭說再見——嚴冬淶源行
◎撰文‧李委煌 攝影‧顏霖沼
論貧窮,淶源窮不過貴州;論缺水,甘肅更嚴重。
但淶源居民的處境,特別讓人心酸。
當我們轉身道別,爺爺拄著柺杖亦步亦趨,
脫下帽子,遙遙對我們鞠躬,不時喊著:「我謝謝你們啊,一路平安啊……」
直到走遠了,還隱約聽到爺爺的祝福聲。
淶源,冷得叫人難忘,窮得叫人心疼;
但村民的心,也良善知足得令人懷念。
元月,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山區,攝氏零下十五度。
「你們從台灣來,這樣穿太少啦。」老人陳考蝟縮著雙肩、雙掌藏入衣袖,看我冷得受不了,這麼關切問道。
我的防風外套下塞擠五件衣服,雪靴下藏著兩片暖暖包,但當凜冽寒風拂來、我與陳考對望時,我的臉頰、雙唇不聽使喚,擠不出微笑;戴了兩層手套的雙手,仍是僵凍的。
見陳考身穿薄衣幾件,我問:「那您不覺得冷嗎?」「我們可是凍著出來的啊!」老人家答得勇猛,鼻水卻流個不停。
對旅人而言,具有「涼城」美名的淶源縣是避暑勝地,即使在炎夏也要擁著薄被。在嚴冬,我們從北京出發,途經兩百六十公里、四小時車程抵達淶源,寒凍、枯旱、寂寥覆蓋了一切;走訪貧陋家戶間,人人捱忍酷冷,更難掩承受貧病之苦而起的嘆息。
子女離鄉 老人照顧老人
淶源位於河北省和山西省交界,是北京往山西和五臺山的交通要道,算是北京「遠郊」,生活條件卻如天地懸隔。
黃泥土房覆以石塊,以報紙糊遮破窗抵禦寒風,以小燭燃亮陋室土炕,炕上火盆悶燒著棒秸(玉米梗),屋角缸甕醃泡著土豆(馬鈴薯)等鹹菜……這是淶源村民普遍的生活寫實。
走進老屋,孫旭老爺爺見著我們,喚起了臥在炕上的老伴兒。
七十八歲的老奶奶,病了十九年,平日生活全由爺爺照料。爺爺每天清晨六點起床,沿著村路跑上五公里,約莫花去一個小時;運動返家後做早餐給奶奶吃,木桌上一個鍋盆裏,爺爺揉捏了些饅頭,和老伴可吃上幾天。
爺爺賣力甩著手,丹田力道十足說著,十年來他勤於鍛鍊身體,保持健康活力,好看護老奶奶。
儘管鄉音濃重,加上只剩兩顆牙,但爺爺發自內心的情義,我們都聽得懂。
爺爺的女兒嫁往外地,偶爾上山探望,順便帶點麵粉、油鹽等生活用品。八十四歲高齡的爺爺仍得幹農活,若不耕耘自家那半畝地,平日吃啥?奶奶不是沒看過病,但哪來的錢住院?躺躺坐坐,坐坐再躺躺,一天天就熬了過去。
老夫婦住的這間土房,已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爺爺的父親活到七十八歲,也在這間土房裏度過;但年久失修,破損的窗櫺門板用紙糊起,多少抵擋從隙縫吹進的寒風。
老爺爺背起一落落十來斤重的枯木得意說著,這可是他從山裏砍撿來的。接著又高歌一曲,昂揚鼓舞的歌聲為老屋帶來一絲暖意;也像是在說,奶奶不是他的負擔,是他此刻生命的全部。
大陸農村老年人口比例高達八成;在淶源縣,像孫旭爺爺這般與老伴相依為命,乃至孤、寡、殘、疾無所依恃的村民,仍有許多。
淶源扶貧局局長妥開祥表示,淶源縣二十七萬人口,七○年代縣民年均收入才七、八十元,三十年後的今天,因為多項幫扶計畫的進行,已改善許多,例如遷村、牛羊周轉、農民技能訓練等。然而脫貧空間依然很大,年均收入不及人民幣千元者,至少有數萬人。
淶源全縣幾乎都是山地,人民多從事農業;但可耕地少,九成五又屬旱地,以玉米為主要農作物;由於植物生長的「無霜期」較短,每畝地年均收成玉米約七百斤左右,依今年每斤市價五毛八來計數,一整年農穫也不過人民幣四百元。而村民的現實狀況是,這幾百斤玉米勉強糊口,少有多餘可供賣錢。
城市人上餐館吃一、兩頓飯的開銷,卻是貧農一整年的收入。淶源農民貧得單純、窮得明顯,無論就保定市或整個河北省言,淶源人的年均收入,怎麼算都是倒數第一,因此被列為「國家級特困縣」。
二○○六年起,北京慈濟志工和淶源縣扶貧局合作,針對特困村民提供民生物資;二○○八年二月更在金家井鄉、南屯鄉首度舉辦大型冬令發放。二○○九年元月第二次冬令發放,擴及上莊鄉、留家莊鄉、東團堡鄉,共對五鄉特困戶三千七百五十六戶致贈生活物資。
金融危機攀上偏遠山頭
不斷盤旋而上的山路崎嶇狹隘,換搭小車才得以駛進淶源縣最高、最貧的東團堡鄉。沿途河流結冰,遙望山田是一望無際的枯黃荒漠景致。明代修築的長城,沿著山勢稜線依然屹立,山下農民貧窮如昔。
村民自各山頭遠道而來領取慈濟發放的物資,一頭頭如如不動的騾兒站定路邊,等候為主人載運物資。東團堡鄉的箭桿河村,是淶源最偏遠的山村,村主任張秀江說,清晨四點村民牽著騾下山,約走上四個多小時才能來到發放現場。下午領到物資,他們趕緊繫妥在騾身,趁著天光趕路回家。
放眼望去,現場多是老人家,帶著殘疾、白內障等病痛緩步前行。長輩們不是沒有兒女,只是年輕人在外打工謀生不易,捉襟見肘自顧不暇;即是同住在村裏,也只能就近幫忙幹點農活,盡點孝道便是。
淶源縣的年輕人多在縣城、保定市、北京市,及至鄰近的省分山西、山東打工,每年春耕、夏鋤、秋收時節趕回老家投入農忙。
二十五歲的赫磊,靜默在一列上了年歲的佝僂隊伍中,望上去頗為醒目。他十六歲起赴外打工,近期北京建築零工機會少了,很難再找到日薪五十元的工作,只好先回家;今天在隊伍裏等候,幫忙有病的爺爺領取物資。
北李莊村的劉小勇在外地挖煤、運煤,拉一車可有四十元,雖然工資還不錯,「但在礦坑工作,可是在賣命啊。」他說在外地打工可不簡單,有時幹了活,老闆不給工資,人生地不熟,即使遭剝削欺負受了委屈,也只能隱忍。
淶源縣扶貧局劉長海估計,由於金融危機影響,二○○八年下半年,在外打工的淶源人已有八成返鄉了。原本在東團堡鄉有幾座礦廠,但景氣蕭條,礦產需求銳減,工廠也停工。劉長海說,停工不只使礦工失了生計,影響層面還包含運輸、房地產等。
牽一髮動全身,全球經濟局勢的起伏,殺傷力遠達這片偏遠的山頭;所謂「世界是平的」,在此即能得到驗證。然而,終年貧窘的特困戶,還有多少本錢度過一程又一程的人生起落呢?
貧病拉扯出命運軌跡
慈濟發放物資包括棉衛生衣、棉外套、棉被,以及麵粉、油、鹽;質量好的麵粉,教村民感覺到很珍貴——在淶源,農民種玉米、賣玉米也吃玉米,玉米是財產也是糧食,擬盡是玉米粥、玉米麵或玉米餅。一般人很難吃得起麵粉或白米。
慈濟致贈貧戶每人一袋五十斤的麵粉,他們多半拿來揉饅頭或做麵條,冬季一天只吃兩餐,這些分量足夠吃上好一陣子。
我們逐戶關懷爺爺奶奶,戶戶都瀰漫著一股火盆暖手的煙味兒;慈濟冬令發放同時也舉辦義診,來自台灣的醫護人員發現許多鄉親有肺部毛病,其他痼疾還包括勞碌引起的筋骨痠痛,以及老人家常見的高血壓和腸胃病等。
再窮,至少還有玉米吃,但可千萬別生病。一位老人家說,借了四百元想治療關節炎,但在醫院拍攝一張X光片,就花去他三百六十元,剩下的錢連買藥都不夠。
金家井鄉北張家莊村的張衛東,和弟弟兩人三十多歲,遲遲未娶妻。「因為窮啊。」父親有腦血管問題,為了能上醫院檢查治療,張衛東跑了十多戶親友家借貸籌錢,日後再打工償還。
「脫貧三五年,一病回從前。」「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順口溜寫實了因病而貧的無奈;貧農一整年的收入,也住不起一次醫院,無怪乎俗語說:「得啥別得病,缺啥別缺錢。」
在淶源,「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已實施幾年,每年每人繳交保費人民幣十元,可在就醫、手術、住院後,申請減免部分費用。儘管是德政,但農人實在太窮,連自付額也繳不起。
六十五歲的彭鳳岐,家住上莊鄉南陽峪村,疝氣疼痛已有八年;應該要手術的,卻沒錢也沒時間,因為得繼續幹活。「痛,就忍著唄。」他用繩縛吊著下墜的臟器以減輕不適;若有錢他寧可省著給兩個女兒讀書。
曾經,彭鳳岐為治療左眼的白內障,花去一千五百元,仍未能完全治癒。北京慈濟志工去年底帶他到淶源縣醫院治療,今年初出院返家;他說,休息三個月後,又可以安心負重幹粗活了!
直直走,別回頭說再見
論貧窮,淶源窮不過貴州;論缺水,甘肅還更加嚴重。「我去過貴州與甘肅賑災,但淶源居民的處境,特別讓我心酸。」北京志工徐雨芬念念不忘淶源的貧與苦。
天津台商志工羅昆丁說,從淶源鄉親身上憶起自己的過往——家境貧窮,十六歲時準備隻身到台北工作賺錢,母親望著他哭泣的身影,他永遠忘不了;然而十個兄弟姊妹,哪樣不要花錢?母親的眼淚是不捨的無奈,她找不到理由阻止愛兒離家謀生。五十年前母親病重彌留前夕,羅昆丁仍在外地忙著賺錢……人生有許多遺憾,如今他參與發放、關懷這些特困老人,減輕他們晚年的孤寂之苦。
我們拜訪金家井鄉岳家莊村,在賈瑞爺爺家中的大甕缸,發現還有去年慈濟發放的麵粉。「不捨得吃啊,要慢慢用。」
高齡八十四歲的賈爺爺,有前列腺肥大問題,尿袋不離身;每隔一陣子就會遇上排尿困難,得籌五元趕往醫院插管導尿。如此窘狀一再循環,苦不堪言。
爺爺說,妻子與兒子賈喜順十多年前被一聲大雷響給嚇傻了,賈喜順不是滿山跑、見人便打,就是躲在房裏不願出來。
志工真心關懷,在取得喜順的信任後,便順勢推著他跟賈爺爺擁抱。能再重溫親子之情,賈爺爺的眼眶泛著淚光。
這次我們來到,喜順笑瞇瞇站在一旁;村領導說,自從上回志工來關懷後,喜順就不再往山上跑、也不再亂打人了。
志工叮嚀,等會兒離開爺爺家,就直直走別回頭了。果然,當我們轉身道別,爺爺拄著柺杖亦步亦趨,「我謝謝你們啊,一路平安啊。」他緩步相送,不時這麼喊著,還脫下帽子,遙遙對我們鞠躬;直到走遠了,還隱約聽得到爺爺的祝福聲。
想起爺爺近年來左腿膝關節退化,仍捱痛幹農活種玉米;想起我們能給爺爺的實在有限,但爺爺卻這麼珍惜感恩……淶源,冷得讓人難忘、窮得讓人心疼;但村民的心,也良善知足得令人懷念。
北京志工團隊 兩百公里外的牽掛
◎撰文‧李委煌
眾多孤寡老人、沒經濟條件結婚的光棍,以及近親聯姻下的弱智者……先天、後天不良的條件交互循環著,讓淶源脫貧路走得辛苦。
「我們一定要做點什麼!」每每從淶源訪視回到北京,志工們總這麼想著。
為了完成這次七千六百人的大型發放,志工連月來頻繁往返兩地籌備,經常凌晨四點搭車出發,再披星戴月夜歸北京。為了跟村民領導舉辦說明會,以及與麵粉廠家商議出貨品質,一兩天內驅車逾千公里。
訪視過程中,志工們也評估了好幾位待援個案,視實際情況補助孩子助學金、載送貧病村民到醫院檢查、安排治療。
在北京的慈濟志工,以外派台幹和在地人為多;因為多是上班族,下班後相約出發,完成發放後搭夜車回到北京,翌日正常上班。「大家來到北京工作,父母並未在身旁,早將淶源長者當作父母般牽掛與關懷。」志工曾雲姬說。
從去年十月中旬的淶源訪視,到今年元月十、十一日發放期間,北京志工還前往川震災區參與賑災重建計畫,投入大量時間陪伴災民。
早自一九九九年起,北京志工每年義賣素粽,作為援助貧鄉的慈善基金;更自費自假,從繁榮的北京城飛往貴州幫助山區學童就學;飛往甘肅旱區關懷水窖工程,迄今已募得逾兩千口水窖資金。
二○○三年底新疆大地震,北京志工更號召當地台商、外商捐款,再加上義賣年糕素粽籌募重建費用,讓災區學校在翌年落成啟用。
二○○八年三月,慈濟基金會成為大陸非境內公民擔任法人代表的第一家境外基金會。目前北京志工例行活動包括讀書會、培訓課程以及敬老院關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