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4期
2009-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4期
  諦聽 大自然深刻教誨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災難,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教誡。
要痛定思痛,記取教訓,
大反省、大懺悔,洗心革面、改往修來,
細細修補大地與人心傷痕。


「九二一」大地震屆滿十年了,回顧當時短短一百零二秒的震動,造成全台超過十萬戶房屋倒塌,瞬間奪走兩千多條寶貴性命,讓人見證大自然的威力。

十年後的今天,重回當年受災地,早已恢復繁榮、展現生命力;曾經有過的悲痛,也隨著時間逐漸淡化。

未料,莫拉克颱風再度重創台灣,超級豪大雨讓山區受大災、沿海平地受大難;大災大難前所未有,驚世災難令人心痛。

只要人心有愛,災難終會過去;但要記取教訓,讓子子孫孫提高警覺——莫自恃知識豐富對抗自然,要用智慧修補大地與人心傷痕。

凡夫看不清人生無常、短暫,總以為還有很多時間可以享受,放任欲門大開。為了滿足種種欲望,大肆開發、耗竭資源、製造污染;不但傷害大地之母,更造成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大災大難一次比一次強烈。

看到大地之母遍體鱗傷,還要忍耐承載、養育眾生,我深深感到不捨;也為人類的無知破壞,感到心痛。

災難,是大自然向人類開課。人們要有所警惕,痛定思痛,起大懺悔心——過去放縱欲念,貪物質、貪享受,造作種種惡業,這些「利己損人」的行為都要改過;要徹底洗心革面,少欲知足,克己、克勤、克儉、克難。欲念少一點,福報就會增加一點。

人生無常,瞬間難測。不論富貴、權位都如露水、如泡沫,無法長久擁有,何苦計較、執著?應戒慎虔誠,改往修來——徹底改除過去不好的習性,好事則要殷勤,多動手、多出力。

所謂虔誠,就是誠正信實——實實在在、沒有虛偽,對人虔誠、做事虔誠。若人人都有一分虔誠的好心、愛心、善心,時時無私為人;自然人人就會為我,人我之間就能合心、互愛。

當虔誠的善念遍滿人間,人間就是淨土,天下就能平安少災難。

施與受水乳交融——
滴水引出湧泉,
長情牽出大愛,
善的循環,見證人性之美

九二一地震當天,慈濟即在災區成立服務中心,短短十天投入十萬人次志工,服務超過二十六萬人;震後第三天,著手興建組合屋讓民眾安身;更援建五十一所「希望工程」學校,讓災區教育不中斷。

這分長情大愛,陪伴受災民眾度過重建家園的困難期,也慢慢走出心靈陰霾;更牽引出陶多多人投入人間菩薩行列,以救人為使命、付出無所求。

李美雲住家倒塌搬進慈濟大愛村,慈濟贈送的入厝禮她至今保留著;同樣入住大愛村的陳炎麗,則將當年的帳棚當成傳家寶,提醒子子孫孫心存感恩,受人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如今她們都已成為慈濟委員。

莫拉克風災中,湧現災區的「藍天白雲」身影,有許多正是九二一地震受慈濟幫助的人;當年受助今日布施,「施」與「受」水乳交融。滴水引出湧泉、長情牽出大愛,是善的循環,也見證了人性之美。


人與大地受毀傷——
山在流淚,人在悲鳴。
生命在,希望就在,
讓人能安居、山能養息。

九月十九日晚間,慈濟在屏東、高雄、南投、台中四地,舉辦九二一地震十周年和莫拉克風災感恩平安祈福會;除了現場兩萬多人參加,還有全球二十個國家、一百一十四個地點同步連線參與。

雖然各地有時差,虔誠祈禱的心零秒差。千萬個祈禱、無量的祝福,匯聚眾人虔誠的愛,為災難中的往生者祈禱、為生還者祝福。

晚會上,聽到高雄那瑪夏鄉布農族「八部合音」,勇士們吟詠自然、山河大地的音韻,此刻聽來卻很悲悽。屏東霧台鄉魯凱族耆老和小孩合唱「報戰功」,是勇士狩獵回來歡慶之歌;之後耆老卻悲切唱出佳暮村長改寫的歌詞:「回想美麗的家園,如今遇到這樣的處境。我們不知道何時才能回去?也不知道何去何從……」台上幾位合音的婦女泣不成聲,嘹亮的歌聲成了悲鳴。

這正是他們此刻心靈的聲音,我聽了痛入心坎。

莫拉克颱風重創他們山上的家,現在住在安置中心,面臨遷村。可以體會他們難捨故鄉的心,但,這是非常無奈、不得已的啊!

遍體鱗傷的山體也在悲鳴著,隨時有崩潰的危險;居民如何能承受一次又一次巨大的生命威脅?有山歸不得,也不可能長久住在安置中心,未來何去何從?這樣的處境,令人不捨。

難以描述災後這四十多天來,我心靈的壓力,尤其掛念從山上撤下來的居民,不知道哪一天才能看到他們安居樂業、安心樂命。

九二一大地震,慈濟為五十一所學校重建穩固的學習殿堂;十年了,裂縫中希望新芽已經浮現。也期待莫拉克受災的鄉親,能撫平悲痛的心,以堅毅精神重新為未來打拚。慈濟希望為他們打造永久家園,讓世代可以安居;也讓受傷的山林,有長時間養息。

苦難中長養慈悲——
考驗智慧,激發韌力,
學習耐性,欣賞優點,
相互尊重,彼此感恩。

災後重建工作百事待舉,每一步都是邁向希望的重要轉捩點。所有慈濟人要「在苦難中長養慈悲,在變數中考驗智慧,在艱難中激發韌力,在繁瑣中學習耐性,在複雜中欣賞優點,在理想中追求進步,在人我中相互感恩」。

在苦難中長養慈悲、在變數中考驗智慧——志為人間菩薩,就要深入苦難;從一次次苦難中見苦知福,不斷增長慈悲心、凝聚愛心。既發心付出,縱使再困難、再艱鉅、變數再多,也要將心比心,從中鍛鍊智慧。

在艱難中激發韌力、在繁瑣中學習耐性、在複雜中欣賞優點——救災事務繁瑣,除了慈悲與智慧,還要有耐性和韌力;若缺乏耐性,遇到諸多變數,再大的慈悲也難保持。

現代社會觀念分歧,容易把簡單的事複雜化,把時間消耗在彼此攻擊、相互批評上。面對各式各樣不同見解,不能說:「我要這樣做,你為什麼這樣?既然沒辦法,只好放棄!」慈濟絕對不會放棄,要耐心引導他人回歸單純救人之心。

在複雜中正可以考驗韌力、成長耐力,要互信、互愛,欣賞彼此的優點,同心協力幫助苦難人走向平安的未來。

在理想中追求進步、在人我中相互感恩——慈濟為受災鄉親及環境永續思考,不斷追求更堅固且環保的建築;用心打造環保無污染的「世紀典範,國際模範」社區,讓部落不只有健全的功能,更能保有豐富文化。將理想落實,就是務實與進步。

有接受幫助的人,才有所謂布施的人,所以付出同時要感恩對方讓我們有布施的機會,這是慈濟人一向秉持的觀念與態度。

要做好人間事,必然有困難。雖然雙手一放就沒事了,但我不忍心——時間一天天過去,我不忍受災鄉親無家可歸、在收容所生活,孩子為了上學必須跟父母分開……

慈濟希望為他們建造一個溫馨、安全的家,讓孩子們求學路更順暢、讓父母找工作更平順、讓全家人能團聚在一起,盡早安下心來,恢復樂觀的生活。這是慈濟唯一的期待,除此之外別無他求。

在台灣這麼小的土地上,不同族群更要連心牽手彼此尊重。若人人心存誠正信實——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待人;外行慈悲喜捨——與人合心、和氣、互愛、協力。人與人之間感恩、尊重、愛,社會定能祥和無爭。


十三年前同樣是在八月,賀伯颱風引發的土石流重創那瑪夏鄉,唯一的對外聯絡道路中斷。慈濟為八百多戶受困居民送去物資。竹子搭起的臨時便橋緊鄰土石崩落的峭壁,志工和居民在細竹橋上排成一列,以人力接駁方式傳遞物資進村。

從那時開始,慈濟人常到那瑪夏鄉關心部落居民,為照顧戶帶來物資、幫忙修房子、舉辦義診等。因為這分長期延續的善緣,在這個悲痛無奈的時刻,感恩那瑪夏鄉南沙魯村居民信任慈濟,願意入住慈濟興建的永久家園。

長久生活在高山的原住民朋友,突然間要遷到平地,一定需要相當時間調適。慈濟人將「一手牽一手」,牽引部落居民安心下山;百手千手不斷接力,陪伴大家走過艱難,重新開創未來的希望與生活;進而共同用心,為部落文化留根。

人生無常,災難瞬息間降臨。從九二一大地震到莫拉克風災,十年來見證了人間菩薩的發心立願是永恆的。「藍天白雲」的菩薩身影湧現災區,隨時、應境、盡心力——不論什麼時候、什麼環境,人人不辭勞苦、不畏重重困難,總是「克服萬難,使命必達」。

災難終會過去,美好菩薩身影常在人心。我無法用言語表達對慈濟人的感恩;也期待人人繼續把握分秒,創造生命永恆之美。請大家多用心!

(講於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二日)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