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日 是非要明辨,煩惱要去艱難激發韌力,變數考驗智慧除
◆8‧30《農七月‧十一》
【靜思小語】從苦難中學習慈悲,從繁瑣中培養耐性,從艱難中激發韌力,從變數中考驗智慧,從人我中學習欣賞。
不畏艱難,堅定付出
十年前九二一大地震後,慈濟援建三十八所學校、接受教育部委託代辦重建十二所,外加援建埔里溪南國小景觀工程,合計五十一所中、小學,名為「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援建學校大多在地震後兩年內興建完成,讓孩子安心在穩固、優美的環境中繼續學業。與幾位慈濟人談話,上人表示:「孩子的教育不能等,當年希望工程迅速完工,實因人人以愛合心所成。」
當年重建雖然快速但不草率,集合釵h建築師腦力激盪,建材一律採用堅固的SRC,造型則融入在地文化。建築師提出設計模型與各校校長多次會商,終於成就一所所從地湧出的藝術品,讓孩子身處其中,感受大環境的「境教」。
「困難已隨時間過去,留下來的都是歷史的見證。」上人有感而言:「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要從困難中學習。面對莫拉克災後重建工作,各界有不同期部F但慈濟也有原則,最重要的是以『誠正信實』,發揮『慈悲喜捨』。」
與美國慈濟人談話,上人回憶一九七三年救助娜拉風災時,慈濟僅有二十多位委員,面對的是從花蓮玉里到台東大武的廣大受災民眾;當時善款不知從何而來,上人仍堅持救助無家可歸、無力復原者。
「當年大家努力勸募,也在社區募舊衣。善款多為五元、十元,如果有人捐五十元,委員還高興得拜一百零八拜禮佛感恩。募得的舊衣大家分工清洗,縫補破洞、補齊缺釦;發放時依男女、年齡、季節分區放,讓民眾自己選取。」
在娜拉風災前四年,慈濟也救助台東大南村的火災。村民住屋被大火燒燬,孑然一身,倉皇逃命;當時已是秋季,天候漸寒,夜晚極需毛毯保暖。上人以兩萬餘元購得毛毯一百四十八條,親率花蓮委員前往台東發放。
「當時人力少、善款更少,但是發的毛毯是最好的牌子。在慈濟三十周年時,有位沈為信先生送回珍藏的毛毯,他說這件毛毯救了他一家人。本來很厚的毛毯,一家人靠著它度過幾年寒冬,二十多年後拿到花蓮來,已變成薄薄一條;現在存放於靜思堂展示,上面還有我們當年用裁縫車縫上的『慈濟未w會敬贈』字樣。」
慈濟四十多年來每次賑災,都必須面對不同挑戰與考驗,也會聽到各種意見與聲音。上人坦言:「當年娜拉颱風發放時,甚至有未能領取者心生不平,威脅動刀動槍來『算帳』。救援九二一時,也有相當的壓力。但是對的事,再難也要堅定不移去做。」
《三十七道品》中,「四念處」之一是「觀身不淨」,上人期勉慈濟人要向內自觀。「人身常流不淨物,即使呼吸都會排放濁氣。察知人體本就污穢不淨,更要內觀心念——是否惡念多、善念少?」
眾生共業,世界上善的力量太過薄弱。上人指出,如果善的力量無法提升,地、水、火、風不調和的災難更難避免。
「莫以為求佛、拜佛即能消災免難。福報無法靠拜拜求得,自身業力也無法求佛消解,只能靠著自己轉化心念面對。欲消災免難,唯有匯合人人的愛心,形成一股愛的氣流。」
心寬念純,圓滿好事
「常常擔心『來不及』,這次災難讓我很驚惶——一向擔心的事,已經變成事實!」於板橋靜思堂與志工座談,上人感嘆莫拉克重創半個台灣,僥倖從土石洪水中逃生的人,釵h人不敢回想當時情景,大水滾滾而來的景象,成了心中永遠的恐懼與哀痛。
親見百年巨災,上人期勉人人從中得到體悟,與大地共生息;在賑災過程中,則要磨練慈悲、耐力、韌力與智慧。
「做好事不容易,做菩薩更困難。要從苦難中學習慈悲,從繁瑣中培養耐性,從艱難中激發韌力,從變數中考驗智慧,從人我中學習欣賞。」
人與人之間,常因不了解而產生誤解。上人表示:「用真誠的心面對,苦難能啟發潛藏的慈悲心;人心複雜導致事務繁雜,面對種種繁雜、瑣碎之事,要耐得了磨練;愈是艱難萬端,愈能鍛鍊韌力——被別人扯後腿,要感恩對方幫我們練腳力;變數叢生,即是考驗智慧之時,要無怨、無悔、無憂、無求地為需要的人付出;人人習氣不同,共事時要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且心懷感恩。」
「三人行必有我師」,上人期勉大家要欣賞別人的優點且加以學習、感恩別人示現缺點給予警惕。「放下煩惱,提升樂觀;不要執著,更要感恩。」
上人教眾雜念不想、雜音不聽,專心做好該做的事。「凡事心寬念純以待,別人進一步、我們就退一步,才能使好事圓滿。」
戒慎虔誠,自我加持
北、中、南部志工到高屏支援清掃,自費自假卻心甘情願;即使揮汗如雨、滿身污泥,卻是法喜充滿而歸。對北區四合一幹部開示時,上人感恩眾人付出無所求,在人間寫下動人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