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日 無常人生,踏實付出
◆8‧29《農七月‧初十》
【靜思小語】人生無常,國土危脆,唯有付出最踏實。
信任互補,齊心重建
清晨,大愛劇場「芳草碧連天」劇組人員,包括演員楊貴媚、高慧君、洪瑞襄、秋乃華等來見上人。上人感恩大家和志工一起投入災後清掃、膚慰受災鄉親。
「出力清掃雖身體勞累,但是『見苦知福』,心靈能體會付出比接受有福。所以慈濟人總在付出的同時,感恩受災者。」
身處無常、危脆的世間,上人指出,唯有「付出」最踏實,能使心靈產生安定感——付出即心安。「不要想著為什麼別人不來幫助我?要常常想如何幫助別人。不僅是有災難的時候付出,人間有種種身心之苦,再再都需要有人時時關懷幫助。」
世間最寶貴的,是能發揮生命價值的人生。上人勉眾:「提升生命價值觀,做一個為人群付出的人,就擁有最寶貴的人生。」
去年緬甸發生納吉斯風災,慈濟援助後結下善緣,民眾日日效法慈濟「竹筒歲月」精神,存下零錢或白米助人;今日委請慈濟人帶來捐款,要幫助台灣受災民眾。「不論善款多寡,最重要的是那分愛心。窮困者善心受啟發,也能回饋、付出,幫助比自己更貧苦的人。」上人表示,這是非常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
莫拉克災後,溪流出海口充斥漂流木,可見山上林木砍伐之嚴重。上人憂心表示:「山上居民僅是小面積種作維生,實不足以動搖山體。業者用大型機具大量砍伐林木、開闢觀光區,對山體造成極大傷害。」
上人呼籲人人要敬天愛地,保護大自然。「山區開展觀光事業,對原住民生活改善不大;但是一有土石流,原住民首當其衝受害。由於全球暖化,專家分析往後風雨強度會愈來愈大;若再回到山上居住,只怕相同的災難會重演。」
慈濟希望幫助受土石流毀損的山區部落,在平地興建永久家園。上人說明:「就像農民耕種,也需要一段時間讓土地休耕。傷痕累累的山,現在已難給予安穩依靠,需要長期休養,才能回復林木鬱鬱蔥蔥、山明水秀的風貌。」
上人表示,住臨時屋,心難有安定感,找工作也只能考慮臨時的。「下山遷入永久家園,就像樹木扎根一樣,在穩定中重新安身立命,亦可將部落文化在平地發揚光大。」
對於原住民同胞憂慮到平地生活的適應問題及找不到合適工作,上人表示,只要慈濟能做到的,都會設法。
愛心善款匯聚不易,重建工作必須謹慎落實。上人表示:「每一筆善款都是一股力量,都代表一念善心的啟發;點滴都有捐款人的期待與託付,必須運用得淋漓盡致。」
慈濟是以一分單純的心,為受災鄉親安家;所有善心團體的目標也相同,上人期待彼此信任且能合作互補。「將人心鋪平、讓受災者身心安定,這一波災難才能早日平息。」
克服萬難,使命必達
前往台北慈濟醫院,聆聽院長及醫護同仁分享參與莫拉克救災心得後,上人談及來到台北三天所見的感動。
「一下火車,我直奔台北分會,看到滿滿都是人——慈濟志工、一般民眾,都為救助風災而來;內心那一分感動與感恩,實在無法形容。」
「到了關渡,人文志業中心同仁分享踏上破碎土地,看到受災民眾面容憔悴、難以承受巨變而喃喃自語;也見證到慈濟人溫柔擁抱、膚慰,讓鄉親恍惚的神智回復,吐露悲苦心聲。」
無論是志工或同仁,上人感恩大家以救人為使命,付出無所求,「克服萬難,使命必達」。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地震、颱風頻繁的台灣,必須提升危機意識。上人表示以長遠觀,總希望山上的民眾可以到平地安居,不再因風雨擔驚受怕、威脅生命;年輕人工作方便、孩子順利接受教育。
雖然長期援建面臨釵h變動因素,上人勉眾:「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用心面對每一項考驗。」
有人是有所求而行善——求平安、求加持。上人直指:「無人能給予平安、給予加持,只有自己能讓自己平安、為自己加持。加持的力量,來自於戒慎虔誠——心存戒慎,即能防非止惡,不會做損人不利己的事。」
慈濟之美,來自每個人的一念真心、善念;並非為了求平安、求福慧、求加持而做。「人人遵循佛陀教導『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大捨無求』,因為甘願付出,所以身體再疲累,心靈仍充滿歡喜。這分苦人之苦,不求自己享受、但願天下人安樂的心;真正是人間菩薩!」
人類無水不能生存,然大水亦會釀災。上人指出,天災實起於人禍——人的欲念衍生禍端。「人心欲望如同無底深坑,即使有福而生活不虞匱乏,卻不擇手段、不斷追求,有一缺九、永不滿足,遂起禍端。」
「福」、「禍」兩字,字形相近,實亦僅隔一線。上人警示大眾:「欲念如水,會使人沈入欲海深淵,要自我警惕避免沈淪。」
四、五十年前的台灣,舉目所見多為田畝、樹木、花草,一片綠油油的自然景象。然而現在舉目所見是高樓大廈、水泥叢林,人類為了經濟發展,造成農村消失;再加上不斷開發山林,「納垢吐新」的綠樹漸少,破壞水土保持,山體亦受破壞鬆動。
這一片土地再也禁不起人們踐踏,上人呼籲:「平常就要疼惜大地,輕輕踏步;現在大地受傷了,更要用心呵護。人力無法左右大自然,唯有敬天、愛地,共聚福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