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0期
2010-03-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大林慈濟醫院
  人品典範
  關懷莫拉克風災重建‧屏東縣高樹鄉
  天涯共此情‧海地世紀震災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0期
  歷劫接福 綠意重返新豐村

◎撰文‧凃心怡    攝影‧顏霖沼

煮幾道拿手客家菜,帶來一箱剛收成的現採蕃茄……
荖濃溪畔,屏東縣最北端的村落,高樹鄉新豐村的農人們,
用災後第一個春季復耕農田長出的豐饒疏果,
為建造永久家園的勞工朋友加菜。
純樸樂觀的鄉親在等待──
等待豐收、等待新家、等待天公伯賜福的那天……

走進高樹鄉新豐村沈榮福占地七分的田地,雖然不算大,但所栽種的蔬果種類卻相當豐富。牛奶蜜棗的採收才告一段落,即將收成的南瓜和蕃茄,又將耗去沈榮福與太太大半的體力,期間還要替其他作物疏果與添肥。

在三月農忙時節,與其說辛苦,沈榮福更願將之視為甜蜜的負擔。對新豐村農民來說,此季的豐收代表更深的意義──他們已成功跨越災民的身分。

「去年八月,全部的作物都被天公伯收走啦!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跟心力才恢復。」沈榮福說,大水淹沒農田,水退後漂流木和淤泥占據,綠色田野變成柴灰相間。

風災過後,農村人秉持著對土地的情感努力復耕;如今綠意生機盎然,大夥都要為此得來不易的成果而高歌。

高樹最高村落
河水找回家的路

新豐村是典型的農村,濁口溪在此匯入荖濃溪,灌溉水源不虞匱乏;此處也是水源保護區,清水與沃土,孕育出種類多樣、品質優良的蔬果,兩年前更成為高樹鄉轉型休閒農業的先驅村落。

「休閒農業與傳統農業最大的不同,就是種出乾淨無污染的蔬果,開放給觀光客體驗摘果、採菜的樂趣。」沈榮福是村中第一批轉型的農家,投入一年的勞力、心力與金錢,終於在去年成功轉型,「結果莫拉克颱風一來,整個都沒了。」

平時擔任社區解說員的沈榮福怎麼也沒想到,這個高樹鄉地勢最高的村落竟然也會淹水!以前颱風過後,如果有人問:「你們那邊有沒有淹?」新豐村人都會大口氣地回:「哪有可能?我們這裏如果淹了,整個屏東都沒了。」

「現在我們不敢這樣說了。」沈榮福黝黑的臉龐除了有一絲自嘲,也有著對老天爺的敬畏。

莫拉克颱風讓新豐村三分之一淹水,六百戶民宅遭到大水侵襲,近百甲土地隨著滾滾洪水流失在川道盡頭。而那道衝破堤防、摧毀家園的溪流,即是新豐農民賴以灌溉、滋養沃土的荖濃溪。

談起荖濃溪的歷史,沈榮福唏噓表示,河川在清朝時原是東南流向,後人改道成為西南流向,水道變成人們居住的家園、耕植的良田。根據沈榮福的考察,莫拉克災後這一條被溪水沖刷的毀滅之路,應是荖濃溪原本的水路。此次災害也深受其苦的他,看著如今恢復溫馴的荖濃溪,心無半絲怨懟,「它只是在找回家的路而已。」

高樹鄉三面環繞著荖濃溪、濁口溪以及隘寮溪,屬沖積平原;沈榮福嘆口氣道:「土地是老天爺給的,當人類做得太過分時,它也可以收回一切。」

農人農地休戚與共
用心就有契機

災後一個月,沈榮福離開臨時安置點,重建家園、準備復耕。

淤泥覆蓋田地、棚架倒地,「先前花了一筆錢轉型,如今要重頭開始,錢從哪裏來?但是務農的人,就要靠自己的努力。」

他積極打工,無論是社區綠化、活動主持,甚至殯葬業,任何工作都不推辭;晚間回家早早休息,凌晨一兩點起身前往農地,從淤泥中挖出鐵架,拉出網子清洗、填補破洞,直到清晨才和太太洗把臉,繼續去打工。

雖然很累,但看到結實纍纍的豐饒,沈榮福開心說,災害不只有傷害,只要願意用心,就有契機──洪水帶來的淤泥密度雖高,但礦物質多,原本的土壤因為長期耕作,養分殆盡;混合兩者的新土,品質勝於以往。「感謝老天爺給我們的只有淤泥,沒有太多石礫,對耕作不造成阻礙。」

災後同樣體悟到受惠的,還有村民黃善福;他去年十月栽下芋頭,如今枝葉長得比人還高,「這芋頭肯定有彈性又鬆軟,非常好吃!」

黃善福與太太凃玉英整理自己的田地,也到別人的田地幫忙,賺些外快。風災帶走他們的五分良田,雖然慶幸還留下一甲多的地,但想起那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所累積的心血,還是不免落下老淚。

「後面那塊地流走了,前面這一塊堆滿三米高的漂流木……我想要振作啊,可是看到那樣的情景腿就軟了,不知道鋤頭要從哪裏揮下……」不少農人從此一蹶不振,但黃善福痛哭幾天,接著擦乾淚、拿起鋤頭走往他的田。

「我們也想過,那麼老了,有能力嗎?但是我要堅強,不能倒下去,不能看著我的田長雜草。」在國軍與親友的協助下,兩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家做到了!田地恢復綠油油,人也跟著這一甲多的田一樣,臉色紅潤且行動力十足。

從危境遷向善地
老農皺紋彷彿在微笑

黃善福與凃玉英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開朗樂觀的純樸農村老夫婦;他們的笑容中,盡是田地復耕的喜悅。怎麼也沒想到,他們現在住的家岌岌可危──大水沖刷破壞祖厝,僅能勉強安身、不能久居,門廳牆角的幾處破洞更見證風雨無情。

把豬圈當客廳、泡過水的家具勉強使用,夫妻倆卻滿懷感謝,「老天爺留我們一條命,還給我們那麼健康的身體可以繼續做事,已經很滿意,要知足了。」

即便再樂觀,三個在外工作的孩子仍然不放心,時常回來請老爸爸、老媽媽改變心意,移居城市養老。孩子們的孝心他們收下了,仍堅持留在家鄉。

「他們還要養小孩、買房子,什麼都要花錢;我們老人家要靠自己,不能造成他們的負擔。只要兒子孝順、媳婦貼心、孫子乖巧,這樣我們就很開心了。」在他們身上,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如此理所當然。「而且,再過幾個月,我們就能住進慈濟蓋的房子了。」歡喜的心情,讓他們臉上的皺紋彷彿在微笑。

中午十二點不到,黃善福騎機車載著凃玉英來到新豐國小對面的工地,慈濟為受災居民建設的永久家園興工中,八戶鋼構建築座落在國小正前方。

這裏原為新豐國小宿舍,土地由地方善心人士捐贈;災後,校方體恤部分村民住宅流失、或居住在不安全的地方,很快做出決定,要讓這塊村中高處的善地,成為受災鄉親永遠的家。

黃善福說,還能在熟悉的土地上生活,就是幸福。說著說著,他和太太從機車上搬下一只塑膠桶,裏頭兩個交疊的盤子傳來客家菜的道地香味──破布子煎蛋與高麗菜封,都是凃玉英的拿手菜,也是營建工人最喜歡的菜色。

「給大家加菜啦!」農務之暇,凃玉英總不忘煮幾道菜來慰勞辛苦的工人以及駐點的慈濟志工,「煮得很簡單啦,是我們的一點心意。看大家每天拚命幫我們蓋房子,真的很感謝。」

感恩回報
愛心蔬果變身香積計畫

黃家的兩道菜才端上桌,剛收成回來的林蓉花也帶來一箱現採蕃茄。她說,雖然沒有要入住,但是對慈濟志工的感謝是怎麼也說不盡。

住在堤防邊的林蓉花笑說自己很幸運,「漂流木衝進家裏跟田裏,連圍牆都衝破了,房子竟然沒有倒,後來出動幾百台卡車才運完。那時很害怕……第二天,第一個登門慰問的就是慈濟志工。」

常駐在工地的慈濟志工楊秀莉,回想起急難救助階段,也說:「不知道哪來的勇氣。」他們準備食糧、物資,開著車直通新豐村,「當時防鎖線快要拉起,我們抵達安置中心時,有位村民說:『大家都跑不出去了,你們還進來讓大水困住……』」大水圍困的危急狀態,連村民都替他們擔心。

但慈濟志工一到現場,關注的不是自己無法全身而退,而是──一些長輩受到驚嚇,血壓更高;臨時逃難沒法給嬰兒帶出奶粉跟尿布;所有人的衣服都溼透了……志工趕緊添購衣服與必需品送回新豐村,並提供熱食,安撫人心。

黃善福在安置中心聽到大水已經沖到他的田園跟房子,不顧風雨就向外跑去,直喊著:「天公伯啊,你等我一下,呼我尬我的厝相辭一下,看伊最後一面!」慈濟志工奔到雨中拉住他,給予無助又心慌的黃善福最堅實的臂彎和依靠。

慈濟志工第一時間的援助,村民猶歷歷在目,逐一復耕收成之後,那分感恩終於有了回報的機會。「自從工地服務中心成立以來,每天最忙碌的工作,就是接受村民送來的蔬菜水果,有時候還要動用環保車載回去呢。」楊秀莉說。

「接收到的蔬果太多,所以我們決定啟動香積計畫。」志工每日中午煮食,讓營建工人享用豐富的自助式素食,「我們也邀約鄉親幫忙煮菜,親自向營建工人道感恩。」

村民陳昭亭幾乎每天報到,揀菜、煮飯或是將米飯翻鬆;她靦腆笑說,自己也是有所求的,「我在想,如果煮好吃一點,他們會更用心蓋,以後我們住進去就會更安心。」直率的心意讓人莞爾。

結束中午在工地的供餐後,陳昭亭走回暫時的家──這幢兩層樓的寬廣建築,是鄰居大方以低價租給他們暫居的。站在客廳,拿著手機,她語帶哀戚地說:「我在等電話通知,今天就要把我們的老房子撤走了。」

她跟先生省吃儉用所蓋起的家,倒在距離路面四、五米深的河床上;先生廖昌貴滿懷不捨,「這間房子有三十幾年歷史。先蓋一樓,隔十幾年賺夠錢再蓋二樓,三樓的鐵皮是兩年前搭上去的……農家人就是這樣,有兩分錢就慢慢蓋。好不容易蓋得差不多了,天公伯就把它收走了。」除此,連接在房子旁的祖厝以及房子前一甲兩分農地,也盡數流失在河水中。

無情風災中,他們只搶救出一台卡車,還有房子流走前冒險抱出來的祖先牌位。「逃難的時候,祖先牌位先安置在卡車上,後來租人家的房子不方便安奉。」夫婦倆於是買來竹籃,將祖先牌位暫時懸掛在工具間裏。

敘述著祖先牌位的安置過程,彷彿也從中看見他們失去家園後有多麼顛沛流離;但是他們沒有失去希望,積極報名鄉公所擴大就業方案,「至少有房子住,要知足了。」

沈榮福投注一生心血在農業轉型,但他所愛的大自然卻襲奪一切;黃善福夫婦居住在殘破的家,將心力放在屬於他們生命一部分的田地中;廖昌貴夫婦棲身在暫居地,等待永久家園完工。

雖然莫拉克颱風重創,讓他們一度認為可能站不起來;但是半年多來,他們調整心態,用農人純樸的樂觀在等待──等待收成、等待新家、等待天公伯賜福的那天!


鋼構雙拼農莊  從樹林長出
◎撰文‧賴怡伶、陳虹秀

高樹鄉新豐村大愛園區,位於新豐國小對面,房屋為鋼構建築,三十六坪兩間、三十坪四間、十七坪兩間;元月二十三日動工,預計三月底完工。

新豐村大愛園區是慈濟在莫拉克風災後,第二個啟建的永久家園。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表示,雖然只有八戶,但設計圖改了二、三十次才定案,期待妥善規畫,讓居民安身安心。

建築師歐新通說明,南部以透天房為多,在規畫大愛屋時也注重保有透天的舒適、同時營造社區意識;採雙拼建築,生活空間寬廣,家戶門口有庭園。

基地上保留六棵大樹,以示對大地的尊重,其中兩棵為三、四層樓高的桃花心木。樹木多集中在三角基地的一處,「我調整房屋方位,房屋和樹根保持距離,呈現『房子自樹林裏長出來』的概念,而非一般住宅『在房子旁種樹』。」

歐新通將林區設計為廣場供居民活動,此部分公共空間,預計五月完工。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