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0期
2010-03-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大林慈濟醫院
  人品典範
  關懷莫拉克風災重建‧屏東縣高樹鄉
  天涯共此情‧海地世紀震災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0期
  一至二日 天時,地利,更需「人和」

 

◆ 2‧1~2《農十二月‧十八至十九》

【靜思小語】人人和合,能幹且甘願苦幹,就能圓滿成就好事。

抓緊分秒,成就永恆

時日不待人,只要能守志奉道,心靈磐石永遠穩固如初。」結束長達二十二天外出行腳,上人今日恢復主持志工早會,勉眾日日精進聞法,透過不同的人生體會,自我學習或警惕。

為使莫拉克受災鄉親過年前入住杉林慈濟大愛園區,各營造廠與志工皆加緊趕工。從二○○九年十一月十五日正式動土,不到三個月的工期,要完成數百戶的大社區,可以想見大家必須如何拚命;早會時上人表示:「每當聽到氣象預報南部天候不佳,我就很擔心工地菩薩的工作更添辛苦;尤其最近寒風徹骨,不只要早早上工,還要挑燈夜戰……」

兩天前上人前往杉林大愛園區,已可見村莊的樣貌;園區裏隨處有原住民文化圖騰,刻了文字的高聳漂流木矗立在園區入口,村民們說,這是來自家鄉的樹木……

「當我走入即將啟用的教堂,感到一股清涼與木香,原來祈禱禮拜的座椅也做好了。我站在十字架下方對大家說話,很為他們開心!」

上人感恩眾人抓緊每一秒,將時間運用到極致。「每人踏實運用每秒,千人就有千秒,把握當下付出,每秒都在創造永恆。杉林大愛園區無論是硬體或人文,都是模範與典範!」

穩扎實力,凝聚「群力」

與宗教處同仁談話,上人強調,慈濟踏實走過四十多年,並非要與人爭排名或爭「拳力」,而是要穩扎「實力」、凝聚「群力」。

「我們不為名利而期待實力。所謂實力不是憑『拳力』——拳頭的力量,要的是『群力』——群眾的力量。慈濟人已將菩薩的和氣力量在全球鋪展開來,不可忘記我們是『佛教慈濟基金會』,不只屬於台灣,要『為佛教、為眾生』,打破地域觀念,普愛天下蒼生。」

國際重災不斷,上人表示,即使強國之城,災後多年也未必能重建;台灣莫拉克災後五個多月,杉林大愛園區已成形,受災鄉親正逐步達成安身、安心、安生的目標。「這一切實因匯聚了天時、地利,與更重要的『人和』。」

上人感恩中央與地方政府政策配合、迅速釋出土地,加上慈濟累積過去九二一等重建經驗,已有一群建築師能迅速規畫;遂能在高雄促成永久家園的興建。

「看到營建菩薩還有廠商,為了達成農曆年前讓鄉親入住的目標,日夜趕工、用生命立誓的真情,令人感動。他們真的做到了,實在是史無前例!」

災後永久家園的規畫須面對許多意見和變數,上人感言,一路走過艱鉅、繁瑣的關關卡卡,皆因「人和」方能度過重重難關,也由此而生「十在」心路。

不同廠商合一念心、同一目標,資源共用、彼此援助,只為兌現對受災民眾的承諾。上人欣言:「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每個環扣都扣得很緊密;四合一並非口頭言詞,此工程中真正做到了!」

然今日成果非一蹴可幾。上人說,若非九二一地震後慈濟的付出為大眾所見,就無法取得這次的地利與人和。

「只有一個人能幹沒有用,必須『群眾能幹』,還要『群眾苦幹』。只有一個人埋頭苦幹,若別人不願跟隨,苦幹過頭也會撐不下去。唯有『人和』——人人能幹且甘願苦幹,才能成就!」

合眾之力,難行能行

鄉親入住大愛園區,已進入倒數計時,今起,工作團隊每天下午四點在杉林舉行會議,上人亦在本會連線聆聽,予以慈示及勉勵。    

上人希望擴大提供鄉親「以工代賑」機會,只要願意,包含其家人,扶老攜幼都能來做,在園區培養「共同為家庭打拚」的觀念。

「由將入住的鄉親整理自家周圍環境,一來經濟上能得到補貼,二來這片土地就是他們未來安身立命的家園,若能參與鋪連鎖磚、種草皮、造景觀……更因摸過、踏過、整理過這片土地,讓心靈與大地和諧貼近,未來也能更『顧家』。」

艱鉅之事僅憑一人之力實難做到,必須眾人相互配合。上人指出:「就像『合』字的字型,是人與人相互撐持,而眾人一口,才能展現出力量。園區事務皆需『群力』完成,若能合眾之力,再繁重的工作也能成就。」

上人慰勉所有志工的「幸福」:「一般人認為不可能達成的任務,慈濟人都是用心用愛,克服困難而達成,師父很感恩你們!」

無私無求,人心「維和」

海地發生強震至今二十一天,已知罹難人數至少十七萬以上,新聞報導當地民眾在萬人塚上追思哀禱,哀傷難抑。慈濟於一月二十九日在皮尼爾孤兒院展開第一場發放,孩子們亮麗純真的笑顏,讓人看見希望。

從海地傳回的錄影畫面中,映照著孤兒院老師、院童與慈濟人真誠互動之愛;慈濟人尊重地雙手奉上物資,院童亦隨著手語帶動,唱出感恩的歌聲。發放現場祥和溫馨的氣氛,與印象中媒體報導海地動亂的情景迥異。

二日早會上人表示,在國際馳援下,海地救災工作缺的不是人力與物資,而是妥善安全的發放方法。「只要善用方法,發揮感恩、尊重、愛的精神,讓民眾安心,不擔心拿不到物資,在海地的發放也能平和順利。」

目前城市機能殘破,民眾枯等救援,心緒浮動不安;加上商業癱瘓,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東西,所以慈濟計畫進行「以工供糧」——除了提供工作機會、付予工資,且供應其全家糧食;期能藉此逐步整頓殘垣市容,才能進一步重建。

上人指出,無論「以工代賑」給予金錢,或「以工供糧」給予食物,能讓城市得以整頓、受災民眾不致挨餓,最重要的是帶動他們透過做事,重建生活目標;唯有社會和諧,士、農、工、商才能逐步復甦。

「海地久因政治混亂,以致貧窮動盪、社會無法和諧發展,民眾在不安定的環境裏,難以構築希望;如能為其安頓生活、帶出人生目標與方向,這就是以工代賑、供糧最好的成果。」

上人感恩全美合心,用愛鋪設海地康莊菩薩道,亦稱許海地賑災菩薩宏願無悔的慈悲心。「不忍受災民眾受苦難,展現無緣大慈心;法親之間有同體之愛,相互疼惜,再將此心推及苦難眾生,即有大悲無怨力。」

即使空間有距離,全球慈濟人的菩薩心依然緊密貼合,心繫海地賑災。約旦陳秋華師兄表示,約旦有派遣軍隊在海地進行聯合國維和任務,他正請求約旦親王准許,讓維和部隊協助慈濟發放安全。

上人深感欣慰,表示安全維護很重要,而人與人之間,也要時時「維和」。「在非常時期,要步步為營,展現『軟實力』——人心若能『維和』,彼此維持和氣,無私無我、無所求地付出,則能合心共行,以大愛環環相扣、發揮力量。」

苦難互助,廣結善緣

慈濟建築委員朱章麟師兄及斯里蘭卡慈濟聯絡點同仁烏迪達,陪同漢班托塔商會歷任會長前來會見上人。

商會總幹事阿茲米先生述及,漢班托塔向來就是佛教徒與穆斯林和諧共處的地區,海嘯災後共同入住慈濟村,相處更為融洽。

他說,災後五年來,不論是台灣或星馬去的慈濟志工,都在漢班托塔留下很好的言行典範;特別感謝長期駐在漢班托塔的慈濟人,其誠正信實、犧牲奉獻的精神令人由衷尊敬。「這三天參訪中,更感受到慈濟大愛不只愛人,也愛天地環境。希望漢班托塔成為斯里蘭卡的模範市鎮,帶動民眾互助關懷。」

「海嘯牽起全球慈濟人對斯里蘭卡的關愛,就如地震牽起全球慈濟人對海地的關懷一樣——雖然天災為人類帶來苦難,也牽起人類互助的善因善緣。」上人感恩五年前海嘯發生後,慈濟人踏上斯里蘭卡賑災、重建,在座各位即給予各項協助。

從慈濟人至斯里蘭卡賑災錄下的影片中,看到漢班托塔的自然風光之美、人與大自然萬物相處和合融洽,令人驚歎;上人表示,由此可見當地民眾的純樸善良。

「而今長期內戰已告終,只要人心善良,即可重新打造美好未來。期待各位優良的菩提種子,能令慈濟大愛在漢班托塔生根繁茂!」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