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玉井慈濟大愛園區】穿越險路 重溫家的幸福滋味
◎撰文‧葉文鶯 攝影、圖說‧顏霖沼
連年天災襲擊果園與老家,帶來憂懼不安,
鄉親決定告別安適寧靜的山居歲月,
遷移玉井重新展開生活。
站在鐵牛車後座,新住民小心護著新家具,
緩緩通過顛簸的路面,送達各家各戶。
重建之路漫長辛苦,
然而家人平安團聚,幸福滋味珍貴無價。
因緣,起於去年八月那場驚人豪雨,也在今年同月的雨聲中歡喜圓緣。
八月三日傍晚,雨點簌地灑落在嶄新的玉井慈濟大愛園區,「現在都不怕下雨了!」甫「入厝」新居的林金妹,看著九十六歲高齡的公公和衣躺在新床上,她露出了安心的笑容。
林金妹看顧公公入睡,先生何大華接過慈濟志工送上象徵興發平安的發粿、蘋果等賀禮,笑容滿面招呼;大兒子與三名孫兒在廚房烹煮自家栽種、烘焙的「東山咖啡」,從容不迫地為賀客一一奉上;在山上跑慣了的狗兒也在屋裏轉悠,東張西望煞是新奇!
家人聚在一起,外觀看來一模一樣的「房屋」,便成了屬於自己的「家」,也有了歡笑和溫暖。
去年莫拉克風災,何家位於台南縣東山鄉南勢村五叉溝的房屋,上方出現土石流,沖斷產業道路又流至屋後,一家老小避居山壁另一側鄰居家。下山道路毀壞,他們在山上待了十多天,之後為了就醫只好徒步到曾文水庫遊樂區入口,再搭車前往台南市。
何大華指出,今年三月四日「甲仙大地震」後,才下第一場雨,屋後另一座更陡峭的山壁便也出現土石沖刷;看著植被裸露的山頭,他憂心地說:「何時又會崩山?毫無預警!很可怕!」
遭災、避難的經歷,讓何大華對大自然心存敬畏,不敢再冒險居住老家;八月二日大愛園區周邊公共工程尚未完工,他看這天是個黃道吉日,便讓兒孫搶先入住,還從老家載來兩棵鐵樹和幾株咖啡樹,準備栽種在屋前。
何家四代配住在大坪數新房,樓上樓下共有四個房間,何大華將樓上空間留給兒孫,夫婦倆在客廳以拉簾簡單隔出小房間,方便照料老父。待哪天擇吉時將祖先牌位從老家請進供奉,此處便是足以世代安居的家了。
走進新家,此後不必再想家
「今天『謝土』(入厝儀式)之後,我們就要搬進來住了。」八月三日玉井慈濟大愛園區舉行入厝典禮,百餘位南化鄉羌黃坑、關山村、東山鄉五叉溝鄉親入住。七十五歲的簡錦石以一句:「真舒適、真清幽!」表達對新居的由衷讚美,也道出內心深厚的謝意。
三、四十年前,簡錦石攜家帶眷自嘉義縣來到南化鄉玉山村羌黃坑打零工,好不容易有能力購置土地、建造家屋;去年八月村落遭土石流侵襲,他大半輩子心血付諸東流,要是再晚個五分鐘避難,恐怕今天也無福住進大愛屋。
災後,玉山村村民被安置在南化水庫淨水廠員工宿舍,對老人家來說,要上下三層樓確實不方便,無形中減少與鄰居的互動。
「知道那裏只是暫時借住,所以不時想念羌黃坑老家……」如今閒坐永久家園門廊下,簡錦石開心地認定已經回到「家」,再也不會想家了。
「我一直以為這是個遙不可及的夢,直到走進自己房子的那一刻,才知道這是真的!」住戶史文萍興奮說著。就讀幼稚園小班的女兒奕涵也開心直呼:「我們的家好漂亮!」
自三月參加動工儀式,到被通知七月二十一日完工抽籤配住,史文萍偶爾送來自家生產的水果給工作人員、志工食用,只在圍牆外觀看進度。她謙稱沒有出錢出力,房子就被蓋好了,感恩十方愛心。待入住後布置妥當,她準備邀請親朋好友前來坐坐,享受當「主人」的感覺。
在鄉親們最期盼、歡喜的入住時刻,有來自政府、營造協力廠商及全球慈濟人的祝福。
行政院院長吳敦義感謝民間慈善團體在重災中幫了政府很多忙,重建之路集眾人汗水凝聚;他鼓勵鄉親把握生命健在、身體健康,家人胼手胝足為明天努力。
「慈濟不只來了師兄師姊,更找來專業團隊、建築師,協助鄉親重建家園,令人感動!」台南縣縣長蘇煥智祝福鄉親擁有幸福家庭,雖然曾文溪與曾文、南化兩座水庫仍然存在著危機,他祈願災難減少。
「上人雖然沒有出席,但是他的心和大家在一起。」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指出,莫拉克風災造成土地流失,受災鄉親無以為據;考量搭建組合屋日後又得拆除,鄉親仍是一無所有,因此上人倡議興建永久家園,也強調重建土地必須安全。
上人七月二日行腳至南部,還特地到玉井工地關心工程品質,包括紗窗等小地方的設計,都有他的智慧在其中。
「玉井大愛園區興建二十六戶,設計案修改超過二十次。」林碧玉感恩營造、水電等廠商配合,盡全力讓民眾早日入住。
維護居住環境,當仁不讓
七月中旬,第一、二期共二十六戶大愛屋全數完工,志工邀約鄉親一同鋪設連鎖磚。
今年暑假升上國中一年級的趙亭雅,父母平日捨不得她下田,為了替新家出力,她不畏天氣炎熱跟著父母鋪磚,堅持做到工作結束,才開心吃起志工準備的芒果冰。這分心意讓媽媽王春珠感到欣慰。
王春珠說,大愛園區這麼大,空地容易長草,先生趙總財早已計畫未來邀約住戶一同維護環境整潔,若需要除草,身材魁梧的他一定當仁不讓!
大愛屋鄉親多以務農維生,莫拉克風災中,住家若非遭土石流毀壞,便是有安全之虞;所幸山上田地仍可耕種,至少還能維持經濟。
六、七年前,原本在楠西鄉從事土木工程的何大華,因健康亮起紅燈,偕老父與妻小返回山上居住,以種植咖啡為業,自產自銷。去年先受風災影響,加上後來妻子在醫院治療,他們錯過了十月採收季,今年的產量也減少許多。不過他並不遺憾,只要家人平安,一切可以重新開始。
何大華升上楠西國中三年級的孫女綺玫說,家住山上,他們從沒邀請過同學到家中玩,即便同學想來也因路途遙遠而打消念頭,小弟更只能利用等候爺爺接他們放學回家的空檔,和同學多打一會兒球。
搬到大愛園區,交通便利多了,曾祖父或奶奶平日若需到市區就醫,較以往方便;爺爺白天送他們上學便可以順路回山上耕種,接他們下課後也不必摸黑走山路;不再怕雨天、颱風季節。三姊弟對於新環境都感到很滿意。
何大華的妻子林金妹,即使是鎮日照顧失智又行動不便的公公,卻有當志工的心。為治病暫住子女家時,她曾到附近的慈濟環保站,「我感覺那裏的志工都很快樂,我也想跟他們一樣!」林金妹閃動著原住民特有的大眼睛,一臉嚮往。
志工鼓勵她先從居家垃圾分類做起,再帶動新鄰居一起做環保;只要有心,當志工永遠不嫌晚,眼前成全孝道最重要。
一時落難,啟動善的循環
來自南化鄉關山村的住戶游賜如,房子遭土石流沖毀,先是投靠娘家、接著在玉井租房居住,如今一家五口擁有新家;她感恩上人關心受災戶,也感恩工作人員、志工不畏烈日雨淋,用心把工作做到最好。
入厝典禮前一天,游賜如在新家打掃,先生李文誠忙著在鳳梨田除草。午后,幾記雷聲作響,銀色雨絲斜打地面,溼透了李文誠的衣裳。那冒雨工作、勤奮認命的身影,正是典型的農家本色。
四十出頭的李文誠夫婦白手起家,十五年前親手建造的家被土石流沖毀;房屋下方臨近溪床的一塊土地,是他們幾年前貸款購置,原本盼著前年貸款還清、芒果收成後就能開始回本;豈料才採收一次,纍纍果實竟在卡玫基風災中被老天爺全收走!
李文誠補種了四百棵芒果幼苗,但去年風災後僅剩下三棵,好好的一塊河川地變成了「石頭埔」,四塊木瓜園更遭大水浸泡,樹根爛掉、血本無歸。
土地,是農民的第二生命,流失的土地、家園,不斷出現在李文誠的腦海中;而父親二度中風氣切必須長期住院療養,加上三個女兒就學與生活開銷也是一筆負擔……李文誠向農會貸款度難關,但這番打擊讓他開始失眠,也變得更加沈默。
游賜如說,曾有一段時間,先生到了田裏卻呆坐田埂上,不知從何下手,她也只能一路鼓勵與陪伴。
志工陳滿妹記得災後上山慰問,李文誠夫婦一開始還婉拒急難救助金;即使符合永久家園入住資格,他們也沒有喜悅。
李文誠記得幼時父母告誡他們:「要靠自己努力、不能依靠別人的幫助。」雖然大愛屋會是個安全舒適的家,畢竟不是自己努力所得。志工家訪時得知他們夫婦的心態,婉勸他們不妨將這一切視為「因緣」,天災導致家園毀壞,是情非得已。
李家加入慈濟會員超過十年以上,即使去年風災後仍持續繳交善款,且金額沒有減少;又見「嘉邑行善團」為地方鋪橋造路,他們決定以後只要每季收成,一定捐助這個行善團體。
平日捐款助人,在有困難時若能欣然接受各界愛心,這也啟動了善的循環。志工告訴李文誠,來日有能力可以再回饋啊!這時,才見李文誠黝黑的臉上露出一絲輕鬆、靦腆的笑容。
儘管土地流失,氣候也影響農作,耕種不一定會有收穫,但李文誠夫婦除了耕耘自己的土地,也在南化關山和玉井租地種植鳳梨;入厝典禮這一天,這對年輕夫婦還盤算著再租一片木瓜園,畢竟已有種植技術和經驗。
「沒做,沒得吃啊!」在游賜如輕鬆卻堅定的話語中,聽不出一絲無奈,反而是義無反顧向前的勇氣!
●
根據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統計,災區土石崩落高達十二億立方公尺,坡面殘餘量還有八億立方公尺,這是相當大的危機。
入厝典禮上,林碧玉副總執行長期待人們能讓山林休生養息,也希望鄉親體認環境持續惡化變遷,能在園區推動環保、愛護地球。
蘇煥智縣長也惋惜提及,他曾經到關山村最美麗的螢火蟲棲地賞螢,但風災後,棲地遭受嚴重破壞,美景不再。
聽聞這一點,老家在關山村西阿里關的王春珠最有感觸,因為縣長所指的正是她家的「螢之谷」啊!
螢火蟲棲地雖遭嚴重破壞,但幸好還保留了「一點點」,王春珠把希望交託給「時間」——期待有朝一日再見成群螢火蟲,在五月的夜空下自幽谷緩緩飛升,為人類傳來山林復甦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