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5期
2010-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莫拉克風災周年紀念
  聞思修
  寰宇慈濟
  一句話的力量
  主題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七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5期
  【屏東長治鄉慈濟大愛園區】原生百合  新家綻清香

◎撰文‧李委煌  攝影‧林炎煌

點燃傳承之火,以冉冉白煙迎接祖靈,
魯凱族與排灣族人盛裝赴會,
以舞蹈與歌聲饗謝各方關懷,
也祝福彼此成為新社區的主人。

一年來走來悲喜交集,
百餘戶霧台鄉與三地門鄉民終於安居,
在新居庭院栽下家鄉的百合,象徵呵護傳統新生,
預約花季來臨時,清香滿園區……


清晨六點半,張仁傑與柯銀花關上新家大門,準備回老家——從長治鄉慈濟大愛園區前的屏二十六線,一路轉進台二十四線,經過三地門鄉三德檢查哨進入管制山區。

張仁傑小心翼翼駛著大卡車,途經狹隘便道險象環生;仰首望去,山壁上盡是搖搖欲墜的土坡山岩。

災後一年來,歸途變得危險而遙遠,每逢大雨,出入山區的便道或便橋就中斷,鄉親若要返回部落辦事,總搶在上午出門、中午前下山,以免受困於夏日午後的暴雷雨。

百步蛇、陶壺、傳統雕刻、石板屋等魯凱圖騰意象,點綴在返鄉路上;再熟悉不過的山,是世代祖靈的家。一陣顛簸再轉個彎,寬闊的隘寮溪突現眼前,一旁是進入霧台鄉的門戶谷川部落,佳暮村已不遠了。

進入新佳暮,大片走山的土石畫過部落,幾戶樓房驚人地懸在土石滑坡處,山谷中更埋有六戶房舍。

張仁傑慢慢駛入舊佳暮。佳暮村有些人至今仍堅守家園,有些人申請了永久家園,其中有四十多戶已遷入慈濟興建的長治大愛園區。無論走與留,這一年的心路,一如腳下這條山路,崎嶇難行。

張仁傑與柯銀花聯手將重達數十公斤的石板搬上車。他們計畫在新家前營造一個小庭園,還要栽種百合花,擺上柯銀花巧手編織的藝品販售;由石板布置成的桌椅,將是與鄉親喝茶、彈吉他、聊天的好地方。

盡可能將故鄉花草與魯凱傳統移植到新家,他們說:「慈濟蓋那麼好的房子,我們當然要用心布置,呈現出部落文化特色。」

【原來上帝自有安排】
慈濟人的愛和基督教的愛一樣,沒有宗教的差別,讓我們學習相互關心和包容。
——霧台鄉吉露村頭目孫清吉

散居在中央山脈南段東西兩側的魯凱族人,主要分布在高雄縣、台東縣、屏東縣境內山區,以霧台鄉為大本營;鄉內包括霧台、吉露、佳暮、阿禮、大武、好茶六村落,幾乎百分之九十八為魯凱族人。

霧台有「雲霧之鄉」美名,氣溫涼爽,其中佳暮被譽為霧台穀倉,芋頭、小米、玉米、南瓜等農產名冠全鄉;位於最深山處的阿禮部落,每年二月山櫻綻放,深獲遊客喜愛。

慈濟援建的長治大愛園區,四月二十六日動工、八月六日莫拉克風災周年前夕啟用;一百五十四戶入住鄉親大多來自霧台村谷川部落、吉露、佳暮、阿禮,還有三地門鄉德文村以及排灣族的達來村。

在百餘天的工期中,有八十四位來自政府「八八臨工」專案的受災鄉親加入。這群「雲霧之子」災後遷下平地,在豔陽下揮汗工作,即使是部落頭目或教會長老,也都彎下腰和鄉親重建家園;這分純真與質樸,讓人深受感動。

魯凱頭目身分來自世襲,傳說源起於陶甕裏的兩顆蛋,由太陽孕育、百步蛇所守護。

吉露村頭目孫清吉,十四歲離開部落,學種洋菇、製作醬油,最後落腳在台北的紡織工廠;歷經三十年打拚,帶著積蓄偕妻小返回部落,挹注五、六百萬資金蓋了魯凱族傳統石板屋作為民宿。才六年光景即遭遇莫拉克風災,逃難之路讓他幾乎以為是世界末日!

畢生心血瞬間消失,哀慟難以言喻。服役的兒子從小林村救災歸來,「你們為何哭泣?你們還看得到我、我也看得到你們,不是嗎?」孫清吉夫妻倆這才收拾起淚水,「家人平安就好」,不再去擔心未來。

孫清吉說,原來上帝自有安排,如今不花一毛錢就擁有一棟新家。身為八八臨工,從地基到完成的施工品質,夫妻倆身歷其境,更感動於慈濟志工用心陪伴,引導鄉親逐漸改去有礙健康的飲食習慣或生活方式。「我感覺愈來愈健康,也和太太教育孩子們,要戒掉對身體不好的習慣。」

在八八臨工的晨間禱告,他帶領族人祝福彼此,多微笑少憂愁:「慈濟很美,因為所有志工臉上都帶著笑;也感謝慈濟讓我們學習相互關心和包容。」

吉露村有二十四戶搬入大愛園區。看到鳳梨田變成美麗的水洗石外觀住房,身為吉露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孫清吉表示,進住的各部落鄉親,都有計畫將門前小庭院打扮得色彩繽紛,相信會為園區增添豐富的景致。

他也期待,未來能強化工藝品及農產品的推廣行銷,為村人生計開闢永續經營之路。

【淚中帶笑,走出自憐】
拿到永久屋鑰匙那一刻,我哭了……回首和志工共同投入重建的這三個月,我從時常自憐到現在心存感恩。證嚴上人說「行善行孝不能等」,我希望盡己微薄之力行善。
——霧台鄉阿禮村包仙妹

「一場大水後,大家仍好好的,表示神還愛我們。」谷川部落長老林秋男望向遠方,信仰堅定地說。入住新居當晚,他首次邀請部落教友前來聚會做禮拜,虔誠告知上帝及祖靈——他們遷往山下生活了。

谷川部落位於隘寮溪畔,驚人的走山與土石流量,將原本八十米的溪床硬是拓寬了五倍,變成四百多米。林秋男說,搬進永久家園後,山上的老家就用來存放農具,當作工寮使用。

林秋男有十多年板模經驗,以往日薪少說有一千五百元以上;但長治工地是他們未來的家,他想了解整個園區是如何打造的,於是報名日薪八百元的八八臨工。

他們一家搬入三十二坪的新家,比起過去山上八十坪的歐式樓房狹小許多,但林秋男相當滿意,他很清楚慈濟永久屋品質堅固,認為住起來安心、足堪安身立命就好。

和十五歲兒子同住的阿禮村包仙妹,分配到十七坪的房屋,入住前,志工領著她介紹屋內各個電燈開關位置、瓦斯爐的使用需知、廁所的門把鎖法。

她從沒想過自己能擁有這樣一棟房子,覺得志工好貼心,尤其她父親分配到隔鄰,老人家不熟悉這些設備的使用,她能就近照料,放心許多。她緊握著鑰匙,淚流滿面。

曾經有長達十二年的時間,包仙妹得扛起家計,還要照護生病的婆婆與先生。她白天做美髮生意,大夜班做看護工,若有打掃機會,也從不捨得放過,每天睡眠不到三小時。

去年莫拉克風災前夕,包仙妹的先生因病往生,在屏東市區租屋工作的她,回阿禮村服喪,卻遇上天災,搭乘直升機下山。永久家園工程開始後,她離開醫院看護工作,轉往工地擔任八八臨工。

當她聽說志工都是自費自假來工地服務,忍受酷暑揮汗做事,「我實在無法想像,做志工可以做到這樣。」包仙妹的心,頓時柔軟了。每天享用慈濟志工準備的素食午餐後,還會多裝一個便當,騎車帶回家給兒子。

包仙妹的生活儉樸,很多家用品來自二手回收,連身上穿的衣褲也都是人家汰送的。看到志工推動資源回收,她將感動化為行動,隨身攜帶袋子撿拾路邊瓶罐,變賣所得捐給教會和慈濟。

教會資源回收筒只分為「可回收」與「一般垃圾」兩種,包仙妹動手改設紙類、塑膠類、寶特瓶、鐵鋁罐等五個桶子,鼓勵教友響應環保、徹底分類。每當村民拿回收物品給她,她會雙手合十說:「感恩,要愛護地球喔。」於是村人喚她為「環保媽媽」。

歷經天災與生活磨難的她,如今和兒子擁有新家,心境開闊,「我會用行動,去報答曾經幫助我們的人。」

【珍惜擁有的一切】
進入園區工作,讓我認識慈濟師兄師姊,給我人生方向。我想這是上帝的旨意,讓我們學會珍惜身邊擁有的一切。
——霧台鄉佳暮村盧雅琴

「八八臨工」中,以中、壯年居多,不到三十歲的盧雅琴是少數的年輕人。去年從台東卑南嫁到屏東霧台佳暮村,與先生徐神維從事外燴生意;莫拉克風災那天還下山工作,沒想到返家一小時後,路斷了,部落也垮了。

災後工作不穩定,有為期半年的臨時工可以做,她很慶幸。但起初跟著志工送茶水、點心到工地,因天氣炙熱、心情煩躁,難免聲色不悅。但看到志工態度親切、溫言暖語,心情頓時清涼許多,她笑說:「原來微笑是可以感染的。」

「換個角度想,工地朋友們在烈日下攪拌水泥,噴得滿臉都是泥水,更是辛苦。」盧雅琴轉變心態:「他們認真蓋房子給我們住,如果看到我們的笑容,應該更有力氣工作。」

佳暮村人災後被安置在屏東「榮民之家」,盧雅琴為了照顧生病的公公及就醫方便,在外租屋。她是教會同工,從工地下工後,到榮家為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孩子進行課輔與陪讀。「災後生活壓力很大,原本想辭掉這份工作;但在工地接觸到《靜思語》,重拾教學熱忱。」

過去難以控制脾氣,常和先生吵架,她從《靜思語》看到自己的缺點,也拿《聖經》與《靜思語》當教材,教育孩子重視環保:「救地球不能只靠自己的力量,也要影響別人。」

她鼓勵孩子每天存一元到竹筒撲滿,存滿後捐出救人;即使沒有能力捐錢,也多為貧窮、苦難的人禱告。搬入永久家園後,盧雅琴期待園區能設立陪讀班,讓孩子們持續接受人文教育,學習生活禮儀。

透過堅定的信仰活了下來,盧雅琴滿懷感恩:「上帝要我們更珍惜身邊的人。」她努力學習常對先生微笑,也跟先生約定,如果哪一方生氣了,就要為對方禱告。

                                                              ●

長治慈濟大愛園區占地約三十公頃,慈濟已興建完成第一期永久家園工程。百合花是魯凱族與排灣族的共同文化象徵,無論入住居民來自哪個部落,都將在此延續傳統文化。

過去在部落,居民自種地瓜、芋頭、小米等,還有免費的山泉水可供飲用;人們出入皆不閉戶,就像大家庭般守望相助。搬到平地,生活方式不同,開銷增多,居民安居後隨之要面對的,就是產業與生計問題。如何讓「新居」步步成為溫馨「新家」,是所有人對他們的祝福。

「別再想過去的悲傷,也不要陷在自艾自憐裏,要往前去想,相信未來是美好的。」出生屏東三地門的排灣族陳玲美,婚後定居霧台鄉佳暮村魯凱族部落;災後感受到各界關愛,她在入住典禮中呼喚鄉親齊心打拚:「我們是優秀的原住民,要登上世界舞台,帶著上帝的愛去愛這些關心我們的朋友;將來還要走出去,主動關愛別人!」

(資料提供╱陳虹秀)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