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5期
2010-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莫拉克風災周年紀念
  聞思修
  寰宇慈濟
  一句話的力量
  主題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七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5期
  【百年枯竭 甘肅貧農移民路】

◎撰文‧凃心怡  攝影‧蕭耀華

中國大陸是全球沙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被庫爾塔格、巴丹吉林和騰格里三大沙漠圍繞的甘肅省,
更首當其衝;年蒸發量遠大於降雨量,水資源短缺,
人畜飲水困難、農地無法灌溉,貧困緊跟而來。
位於隴中的靖遠縣箬笠鄉,
半世紀前猶是水草豐美、莊稼茂密的區域,
如今全境皆旱,農民廣種薄收,愈窮愈墾、愈墾愈窮,
不得不廢棄祖屋、拔起根基,下山尋生機。
退耕還林,讓山體養息,是對大地的敬重,也是箬笠人根本脫貧的辦法。
兩百餘戶慈濟新村,是甘肅最大的集體移民工程;
昔日農民無奈看著莊稼乾在黃土坡,
如今放眼籌謀未來,努力逆轉窮苦命運。


【古早物‧惜水美德】

在超過六十二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上,乾旱,是居民每天都得面對的考驗。隴塬降雨量貧瘠,強烈的日照加強蒸發速度,人們儲水更顯艱辛,一滴雨、一窪水,皆是彌足珍貴的財產。

早年旱隴地區並不是今日的局勢。歷史記載著這片地區水草豐美,人們運用水地栽培水稻,安養數千數萬人。歷經時代變遷,甘霖遠離這片黃土地,小麥與玉米等旱作也取代水稻成為主要作物,昔日擣米脫殼的石臼,再無用武之地。

棄置門外的石臼,意外發展出另一項功能——向上天集得一碗水。人們珍惜使用這一小碗水,淨手後舀來餵養牲口。這般點滴用水的計較與思量,是旱區人家長年與老天爺互動所習得的用水美德。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