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外援之愛 走出環保大道
◎撰文‧黃沈瑛芳
大片大片的新房,矗立在震災後興起的新社區,
大叔大娘相互支援,勤快在街頭巷尾帶動環保。
曾經受助,如今卻有更大的能量重建家鄉,
大叔吟唱著:「你要問我回收資源為的是哪般?為了節能又減碳,
為了環境不再污染,為了子孫後代不再遭受更大的災難……」
漢旺,位於四川綿竹市西北部,是歷史悠久、天然資源豐富的古鎮;美麗的梨花公園廣場,被公路劃分為二,遠山翠巒疊疊,近處幾戶重建完成的農家點點分布,景色宜人。
暮色降臨,臨時板房區的居民出門運動,繞著長方形的廣場轉呀轉,邊走邊聊天,一派和樂。鄉間小路上,慈濟志工帶著簡單設備,來到已借妥的場地——幾位鄉親家門前,早排好了小板凳,台灣志工吳玉東準備以手提電腦投影,當地志工李偉在旁協助。
鄉親們漸漸聚集,座位全坐滿了,還有五十多人站在周圍;有人懷著好奇、有人慕慈濟之名而來,讓這場小而美的茶會更顯熱絡。
夕陽餘暉中,克難架起的布幕閃過一頁頁投影片,是地球受毀傷的真實紀錄,還有鄉親投入志工服務勤快的身影。當地環保志工范長祖悠悠吟唱著自編的歌曲:
「十五的月亮照在漢旺照在台灣,父老鄉親菩薩們你聽我來言,閒在家中沒事做,麻將桌上少打幾圈,快來慈濟的環保站,快來慈濟耕福田。做環保,身體好,做了環保心裏寬,做環保的好處多也是在行善……你要問我回收資源為的是哪般?為了節能又減碳,為了煙囪少冒一點煙,為了地球少鑽幾個眼,為了環境不再污染,為了氣候不再變暖,為了子孫後代不再遭受更大的災難」……
●
漢旺,與震央汶川僅隔著龍門山脈,舊城鐘塔時間依然停留在二○○八年五月十二日地震發生的午後兩點二十八分,紀念著這場撼動九省、芮氏規模八點零強震中,逝去的八萬多條生命。
災後,慈濟在四川德陽三縣市五個定點,提供熱食以及醫療服務,綿竹市漢旺鎮是其中之一。不只熱食站、義診站駐點服務近三個月,陪伴受災民眾度過災後最困難的時刻,秋天居民從帳棚區遷移到簡易板房、冬天面臨重建後第一個年,均有慈濟志工致贈物資、噓寒問暖的關懷。
急難救助階段完成,慈濟啟動援建十三所學校的「希望工程」。為便利長期援助工作進行,並陪伴鄉親走出心靈陰霾,除在成都成立服務處,並在什邡市洛水鎮菜蔬村、綿竹市漢旺鎮武都村,各設立一個服務中心。
慈濟服務中心推動各項活動——環保、讀書會、樸實藝術、兒童成長班、電腦班等,去年二月起並開辦每月一次的社區志工培訓課,帶動鄉親投入行善助人行列。
兩年多來,破碎的人心正在復原。鄉親爽朗勇敢的性格融合了外援的大愛,走出一條屬於他們的新生道路。
人助自助 五大娘有感
任時香、賈清芳、鄧秀萍、劉玉秀、張月鳳五位婦女住在漢旺板房區,災後看到來自台灣的志工忙進忙出,緊接著由鐵皮搭起的慈濟服務中心開門了,她們還以為是蓋工廠,後來看到志工一梯梯遠道而來進駐,「台灣人幫我們這麼多,我們也應該替他們做些啥!」
她們跟著志工在板房區推動資源回收。最初怕人家笑所以偷偷地做,後來受到鄉親的認同,被譽為「環保五大娘」。不僅如此,還跟著志工訪視、學手語、開讀書會,樣樣都來,體會也特別深——有「愛」就無「礙」,對人對事皆可暢行無阻!
「我們去山上訪視,看到貧困失明的老人、啞巴的婆婆,都沒有家人。我心很疼,還好有慈濟人來照顧。我覺得自己很幸福,應該趕快來付出。」劉玉秀說。
「全城一片麻,家家二五八」,生動描述了四川人對麻將的熱衷。四川人把打牌當成每日娛樂,有人打趣說飛機飛過四川上空,就會聽見麻將的聲音。賈清芳坦承地震前經常打麻將、逛街、跳舞,「現在天天做慈濟,做得頂開心。我告訴鄉親,台灣的師兄師姊來陪伴我們度過難關,我們的生活也要有所改變。」
她個性急,以前常生氣,「看了靜思語,我想如果早點認識慈濟,就不會打孩子、罵孩子了。地震後,我認為應該付出時間幫慈濟做點什麼;後來才知道不是幫別人,是幫自己。」
總是戴著墨鏡的任時香,二十多年前先生發生婚外情,她還來不及接受事實,對方就闖進家中潑硫酸;任時香清秀的臉碎了、右眼失明,心也被冰凍起來,打算把唯一的女兒撫養長大就結束生命。慈濟志工到板房區關懷,慢慢鼓勵她走出來。
「慈濟開闊了我的生命。」她來服務中心當志工,了解許多道理,以「無常」來釋懷毀容和大地震的遭遇,終於放下多年埋怨,不再在意別人的指點,用心經營自己人生的價值。
環保風潮 從板房到新城
每天清晨,慈濟服務中心與花蓮本會現場連線志工早會;三十八歲的李偉,總在六點多出現在漢旺服務中心負責音控、協助連線,即使半邊手腳不方便,兩年來風雨無阻。
他在音控室有機會看到許多慈濟紀錄片,特別是上人的悲心啟發他想緊緊跟隨。「上人辛苦得很,我們要秉持初衷堅定往前走。」他以這分心勇於承擔。
時間回到地震後第一個農曆年。李偉的母親肖大媽來慈濟服務中心做志工,她做的饅頭是一等一的好吃,大家都稱讚;但她卻常常顯得心事重重。原來,年紀輕輕就中風的兒子李偉,整天悶在家裏發脾氣,有時還會對父母飽以拳頭。
於是,志工們相約去拜訪李偉。得知十三年前新婚才一個月的他,和友人喝酒喝到酒酣耳熱之際,又去洗冷水澡,結果轟隆一聲,昏迷倒地;等被發現送醫時,已錯失中風的黃金搶救時間。
長期臥床的苦悶,加上與妻子離異的打擊,李偉與人群的距離愈來愈遠。志工鍥而不捨幾番邀約,李偉終於願意走出家門,開始到服務中心當志工。
每當環保日,志工騎著三輪車穿梭在板房區,他就背著「大聲公」在巷弄間播放慈濟環保歌——「垃圾、垃圾,呣通黑白倒;垃圾、垃圾,乎人真煩惱……」
剛開始,四川鄉親對閩南語歌詞有聽沒有懂,但久而久之,環保車所到之處,鄉親們自動把回收資源拿出來,純樸的臉上掛著靦腆的笑容說:「做環保愛地球,還可以救人,真好!」
今年春天起,板房區人家陸續遷往青龍村、漢旺新城等新房,志工們從服務中心搭公車到新社區帶動環保,希望鄉親延續資源回收的好習慣。
志工製作了「環保家庭」貼紙,貼在配合慈濟回收的住戶家門。鄉親們爭相要貼,說:「這是榮譽住戶的象徵啊!」
七十多歲的楊道富與女兒女婿住在青龍村,他天天走一個多小時到漢旺服務中心報到:「我就當是運動啊!上人說:『要活就要動』嘛!」
他做訪視、做環保,也在服務中心的廚房幫忙;但他脾氣火爆、嗓門也大,說起話來好像吵架。「進慈濟我改變很多,雖然這脾氣還是不好,但是我會努力改,要像師姊們一樣溫和。」
有一回,楊道富隨著慈濟人到漢旺頤養院關懷。老人家看見志工打熱水、拿香皂要為他們洗腳,異口同聲說:「我們何德何能,讓台灣的師兄姊來為我們洗腳,不行不行呀!」志工解釋上人教育弟子的理念:「要把普天下的老人當作是自己的父母。」終於有三位老人家願意接受服務。
從脫襪子、擦香皂、洗腳、擦乾、剪趾甲、穿襪子,楊道富開心和慈濟人為老人洗腳,慶幸自己古稀之年還能動、還能助人!
感受無常 付出就是有福
相較於漢旺「依龍山作枕、據綿水為襟」的淳樸景致,災後政府規畫由北京對口援建的什邡市,公路四通八達、廉租房新穎整齊,展露無比生機。
車子奔馳在寬廣的北京大道,減速進入洛水鎮,往左邊轉個彎,慈濟援建的洛水小學、洛水幼兒園人字型的建築,巍峨莊嚴矗立;再行不久,座落於通濟路上的慈濟洛水服務中心映入眼簾,沿著馬路右轉進入停車場,就可見「洛水環保教育站」,多位志工正埋頭整理回收資源。
每週三及週五是洛水環保宣導日,王運蘭承擔環保窗口,和志工們騎著三輪車,沿路告訴大家:「鄉親們!請把家裏的瓶瓶罐罐拿出來回收喔!」
大災難讓王運蘭觸摸無常,慈濟的愛則啟發她的悲心。「以前慈濟幫我們,現在我有能力就要去幫助別人。」她把服務中心當成自己的家,負責向來訪者介紹慈濟,解說愛護環境的重要。
一向不多話的徐朝友,整天都在洛水服務中心幫忙;擔任過老師的太太楊運蘭笑呵呵地說:「他變多了,以前可以坐著大半天不說話,現在是能說又會辯。」
先生都說些什麼?「經常叫我到慈濟來,叫我要多看那個呀……」楊運蘭視線轉向窗櫺上,那兒有句靜思語——「心寬念純,美善人生」。
「還叫我看靜思語八十八句。」楊運蘭拿出一本小冊子翻著說:「屋寬不如心寬,這句話對我最受用。」
楊運蘭笑著告狀:「他每天時間摳得好緊,心全都在慈濟裏,看到易拉罐啊、瓶子啊,全都撿起來拿去慈濟。很多小細節,也學慈濟作風,包括要求家人使用公筷。」
「以前頭髮總要我拖著才去理,現在自己會去理髮了;以前衣服髒了,拿乾淨衣服來擺在他面前,再三要求他換,他還不換。現在不但主動換,也會自己洗衣服了。」對於先生的改變,楊運蘭拱手為禮說:「我要感恩慈濟啊!」
汪曉燕的三輪車載了幾串洛水和漢旺志工合力包的粽子,準備送去給剛搬進新家的鄧奶奶。二十一歲的葉萍拿起錄影機沿路跟拍,留下善的紀錄。
大地震後,葉萍一直無法聯絡上最要好的朋友,等到確認已罹難的消息,她不捨也不能接受;對生命的無常有太多疑問,縱然家境不錯,高中畢業後她選擇不再升學。
看到慈濟志工對洛水的付出,葉萍深受感動,決定付出一分力量。每天上午九點就到洛水服務中心報到,學習錄影記錄志工的大愛身影。
「慈濟人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平等對待每一個人——無論是接受幫助的窮人,還是敬老院的老人家,都給予關懷擁抱。我原本就很喜歡照相,現在有機會學錄影,能用鏡頭留下大家生動又有生命力的足跡,這種感覺很棒!」
葉萍說,慈濟就像自己的家。「之前,白天在家睡到自然醒,現在一早就得起床。剛開始很掙扎,如今感受到付出就是福;我想我是有福的人。」
讀書會理 勇除習氣
「從學校退休後,總覺得無所事事,好像被社會遺棄;自從進了慈濟,跟著大家一起做環保、做有益社會和他人的事,雖然有時會累,但心裏很高興也很踏實,感到自己是個有用的人。」
洛水小學退休教師楊昌全,在服務中心帶領讀書會,在她的引言下,人人都說出心坎裏的話。張光玉形容自己曾是出了名的賭徒,但現在村裏的人都知道她不打牌了。
地震後,慈濟設在洛水的熱食站,剛好位在張光玉婆家開的茶館旁。她去領餐盒,志工彎腰向她說感恩。她想:「怪了,不是應該我說感恩嗎?」看見鄉親紛紛去熱食站幫忙,她還是忙著打牌去。
直到災後十個月,她在好奇心驅使下,參加了慈濟讀書會,這一接觸就被吸引住了,二十年的菸齡,她說戒就戒,戒菸那天開始,麻將也不打了。
「以前媽媽最喜歡睡懶覺了,現在每天六點一過,我醒來時,她就已經出門了,去慈濟比以前去打麻將還勤快。現在她也會花時間關心我的生活,根本就像換了個人。」女兒說。
有人鼓勵張光玉好好保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廢。她忙著接腔:「靜思語有句話:『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標更遠。』我不會站在半路的;我的性格不做就不做,要做的事情,擋都擋不住。」
年近八十的李澤田,曾在國營磷肥廠當工程師,退休後在漢旺鎮過著清閒的生活;地震帶走他的老伴,去成都兒子家調適心情幾個月,才搬回漢旺的板房住。
李爺爺是位知書達禮、充滿智慧的老人家,認為空過時間很可惜,見到慈濟志工帶動做環保,好奇投入,愈做愈喜樂。
總是靜靜做環保的他,在讀書會中侃侃而談自己的體悟:「煩惱都是自找的。世事無常,一切都是緣,所以一定要放下煩惱心。以前那個時代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現在的人欲望太多、煩惱一堆。不要比較、降低欲望,自然就沒有煩惱,心會跟著放寬,身體也會健康。」
李爺爺認為,做環保可以淨化心靈、淨化地球,所以發願要一直做下去。
畫解心愁 開闊愛心
藝術創作的過程可以撫慰人心,慈濟大學社會教育推廣中心「樸實藝術」課程老師張鈞翔,二○一○年元旦來到四川,帶動鄉親們提筆作畫。
一位老爺爺起初邊畫邊嘀咕:「我以為是來看影片,教我們如何做善事,沒想到是叫我畫畫!」生平第一張畫完成後,老師問他感想;他說:「今天可把我的腦筋都開動了!」引得台下哈哈大笑!
分享時間,張曉紅拿著自己的畫作說:「左邊的人是沒做慈濟之前的我,天天只知道打牌;現在我已經懂得做環保能幫助人,也會梳美美的慈濟頭,就像右邊畫中的我。」
代安華也分享:「我畫的是營建志工,他們每天早出晚歸為我們蓋學校很辛苦。雖然畫得不好,但是我一定要表達這分心意。」
有緣受到啟發,才半個月光景,年近六十的楊仲華,就畫了二十張畫。她一邊畫畫,一邊述說往事;沒有一般母親談起兒女的喜悅,神情很是黯然神傷。
原來,十年前即將結婚的大兒子,開車載她和未過門的媳婦下山時,意外翻落溪底;媳婦當場往生,兒子重傷,在醫院搶救了十二天依然回天乏術;楊仲華則是肋骨、胸骨斷裂,額頭嚴重撞傷,臥床三年才慢慢恢復。
「地震後,曾去慈濟服務站拿飯盒,那時沒空去幫忙煮熱食。」楊仲華表示,房子倒了,政府安排他們住進帳棚區,「當時慈濟人協助鄉親從帳棚區搬進板房屋,準備了豐富的入厝禮時,我有去幫忙裝物資,感受到慈濟人真的很用心、很貼心。」
震後一年,她走進漢旺服務中心做志工,覺得心情踏實多了!得知做環保可以救地球、回收物資賣了可以做善事救人,楊仲華便發心要認真做。
「小時候,因為家窮沒辦法讀書。現在跟慈濟人做環保,多做一點資源回收、多賣一點錢,就可以幫助貧窮人家的孩子上學,真的好歡喜!」路上看到可以回收的資源,楊仲華立刻彎腰去撿,再也不怕人家取笑了。
左鄰右舍受她感染,也把回收物放在她家門前。她每天來服務中心時就帶一點來,若回收物太多,她就裝進三輪車,一路撿拾資源載過來。
一人學堂 全體動員
在洛水慈濟服務中心,有一個小小身影格外引人注意。年紀該上初中的順順,出生不久父母即離異,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後來爺爺往生、奶奶精神異常,他怕被奶奶打,不敢回家,竟日流浪在外,學業也因此中斷。
晚上,順順睡在稻草堆裏;白天,有一餐沒一餐的。直到做工的表舅把他帶在身邊跑工地,三餐才有了著落。
今年五月,他們從貧窮的中江縣老家,來到慈濟援建的洛水中學工地。瘦小的順順馱著大片的板子,教人看了心疼。營建志工發現後,和表舅商量,讓他來服務中心跟著大家學習。
為了讓順順未來能夠銜接正常的學校教育,慈濟志工特別邀集楊昌全等六位洛水小學退休老師,開辦了「一人小學」;從教程、課表到所有學校應該有的規範與作息,這所「一人小學」一樣都不少。
例如,從拼音開始教起的「大愛小Q電腦班」,十三歲的順順成了年紀最小的學員,和最年長的蔣爺爺相差六十歲;而體育課就跟著大家做環保,楊老師說這叫「流動學習」。
七月暑期兒童班開課,因應洛水拓寬的馬路,志工特地安排「交通安全」課程;順順跟著西南石油大學的大哥哥、大姊姊,藉由戲劇表演,提醒小朋友要注意安全。
另有一堂課,是由洛水中學的李林老師講述「大山的孩子」;透過大愛台的影帶,介紹雲南貧窮小村落一對小姊弟的就學故事。同樣沒有爹娘照顧的順順,看了影片感觸良多。他小學二年級就沒讀書了,且因長期營養不良導致長不高;認識慈濟後,三餐都在服務中心吃,所有志工幾乎都認識順順,買衣服送他,有空就教他《靜思語》。
「掃地掃地掃心地,不掃心地空掃地……」順順一遍遍念著,踏著輕快的腳步走進餐廳。徐朝蓉媽媽和幾位志工圍著圈兒,正在挑菜、洗菜,聽到順順大聲朗讀,不禁微笑點頭稱讚:「很棒!但不能光是念,還要記得其中的意義——掃掉心中垃圾才會快樂喔!」
看著順順的懂事與進步,志工們尤其開心,期待在他心中種下好觀念,能陪伴他面對未來的挑戰。
●
成都往什邡市洛水鎮的路上,兩旁路樹及小丘上一片綠意盎然,朗朗的天空、白雲薄薄覆蓋著,要不是開車的師傅楊德富說出「蜀犬吠日」的典故,初來乍到的訪客,也許還不知這是多雲霧的川地,難得一見的「藍天白雲」景象呢!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一梯又一梯的「藍天白雲」身影來到洛水和漢旺,兩年多來不曾離開;這「藍天白雲」的景象,在鄉親們眼中既熟悉又親切,不再是「蜀犬吠日」——少見多怪了。
愛護地球的環保觀念,已從服務中心輻射到周邊村莊。目前在成都、洛水、漢旺均有當地志工響應,帶著承受旁人眼光的勇氣及力挽地球暖化的信心,實踐並支持環境保護的迫切性;一如二十年前台灣慈濟志工響應證嚴上人呼籲做環保時的篳路藍縷。
繼夜間展開的環保茶會後,志工也推動夜間環保,讓白天忙著打工的人們,下班後也有機會參與。
洛水、漢旺兩處服務中心像個大家庭,讓鄉親在重建過程得到如家人一樣的溫暖支持,是幸福的根據地,也是幸福的發送站。台灣志工接力膚慰,陪伴當地志工一起將愛播植在這塊曾被震碎的土地;如今裂縫中已冒出新芽,但願不久的未來茁壯成林。
(資料提供╱楊易明、黃秝淇蔡月女、陳怡伶、李老滿、廖俊雄、龔 強、劉慧玲、邱如蓮、李委煌)
台灣志工 領略最美心靈風景
◎撰文‧李委煌
熊貓、古寺、史蹟……四川美景令人神往;
而這群台灣客無暇攬勝,直驅工事隆隆、新舊雜陳的強震災區;
在此,他們感受到四川原味的美好人性,見證了難忘的心靈美景。
去年八月,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慈濟在四川的服務中心出現一波波人潮,或了解災情,或詢問捐款事宜。他們在兩年多前汶川大地震後曾接受慈濟提供的熱食、醫療和物資,基於「食人一口、還人一斗」的感恩心,不約而同要回饋台灣人的愛心。
「地震毀了屋,我們還能進去搶救東西;颱風的泥水一淹,台灣鄉親啥都沒了。」村民跟駐守在服務中心的豐原志工陳明珠,訴說他們的心疼。
一位婦人剛找到飯店洗碗的工作,就跟老闆預支十八天工資,希望為台灣災區盡一分力;還有年逾七旬的老奶奶,執意將原本要治療胃病的三百元人民幣捐給台灣……
陳明珠對獨居長者楊濟廣印象特別深。他常走上兩小時路沿路撿拾資源,送到洛水服務中心;老人家也是地震受災戶,日子逢雙撿來的資源回收物他變賣賴以維生,逢單就撿來給慈濟。他說:「可以幫助貧苦殘疾人啊!」
陳明珠在四川陪伴鄉親的一個月充滿感動,感覺彷彿是草創時期的慈濟,「看到許多具有愛心的新芽,一個個從地湧出。」
駐守一個月 身兼多功能
震災後三個月,慈濟派出十七梯次賑災團;緊接著由台灣資深志工組成關懷團,以一梯次一個月的接棒頻率,派駐洛水、漢旺與成都陪伴鄉親,到今年十月已達第二十二梯次。兩年多來共超過一萬五千人次慈濟志工不遠千里而來。
鄉親的純樸與潛質,讓志工們深深掛念,有些人自動延期多待一個月,有些結束任務返台又再報名前往。
儘管出遠門要待上一個月或更久,但志工們的行囊很少自己的瑣物,多是要給鄉親的結緣小禮,寫上靜思語的小卡片、象徵祝福平安的吊飾……往往讓鄉親愛不釋手、研讀再三。
不僅隨身衣物少,志工人數也有限,因此人人多功能——主持活動、帶動手語、規畫課程、分類資源、貧病訪視、圖文記錄、飲食料理、生活雜務等。
志工也帶去豐富的慈善經驗,帶動在地志工訪視貧戶;分路線編組別「認養」個案關懷,並在固定時間進行討論會,集思廣益如何幫助因災、因病而困苦的人們。志工也觀察到大陸新生代倍受嬌寵,因此在敬老院關懷、親子成長班等活動中,強調「行善行孝不能等」的觀念。
台中志工蔡月女前往四川四次,每次幾乎都停留兩個月。在嚴寒的二○○九年初,她偕同志工和鄉親「圍爐」,提著紅燈籠上菜,邀請小志工為長輩奉茶、挾菜;那年冬天似乎特別寒凍,洛水鎮黨書記尹太超拭淚說,這分溫暖讓他和鄉親特別感動。
炙熱夏季,鐵皮屋下的寮房通鋪宛如火爐,靜靜躺著仍揮汗如雨;酷寒冬季,穿上厚外套仍感冰冷。當地鄉親有機會入內,看到志工蓋的也是歲暮冬令慈濟所發放的棉被或環保毛毯,幾乎是他們板房生活的寫照,再知道志工均是自掏腰包前來,感觸良多。
志工忙著規畫各項活動,即便在四川待上好一陣子,卻不曾花過一天去觀光旅遊;他們的目標很清楚,就是協助災後重建與心靈教育。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熊貓、古寺與歷史景點,與他們無緣;但他們卻看見更美麗的心靈風光。
台北志工游彩霞說,什邡市湔氐鎮有位失去雙臂的先生,常來慈濟洛水服務中心當志工,用雙腳踩踩寶特瓶做環保。他靠政府補助金生活,從湔氐搭公車到洛水往返要七元人民幣,為了省錢,有時徒步一個多小時,讓志工們心疼又感動。
北區資深慈濟委員文素珍也說,有些生活拮据的村民,捨不得為自己多添一樣小菜,卻甘願花錢搭公車來服務中心當志工;也有習慣打扮得美美的婦女,還是樂於做環保、與垃圾為伍。「我們深深感恩這些鄉親。」
災後新生地 祝福匯聚處
暫擱下家人或事業,自費自假到四川待上一、兩個月,許多志工可能「心嚮往之」,卻未必因緣具足。對台中大里的林阿純來說,不只須事先安排工廠事業,還要提前向三百戶定期捐款的慈濟會員一一電話告知;她說,身為慈濟委員不只是收款,還是會員傾訴心事的對象,她對大家有責任。
林阿純的脊椎、膝關節都曾動過手術,長時間在外的體力負擔,她多少得有些心理準備;而去四川災區陪伴鄉親,還是此生首次踏上中國大陸。
台北的游彩霞今年初去四川,是她生平第一次前往大陸,且一待就是兩個月;家住豐原的陳明珠也不曾離家那麼久,感恩家人平安讓她無後顧之憂。
去年八月,在四川駐守兩個月的文素珍返回台灣,十二月,她的小兒子因意外往生。她拭乾淚水、放下悲傷,今年六月再度前往四川,將對兒子的思念與不捨,轉化給四川鄉親;儘管有些水土不服,但擋不了她惦著這群老朋友的熱忱。
往返四川少說也有六趟的張素禎,有次從大愛電視台看到相識的鄉親一個個穿上灰衣白褲志工服,她感動落淚:「那是一梯梯愛的接力,無私付出陪伴的成果啊!」
大破壞大建設,災區承受了難以言喻的大苦難,但擁有愈多人祝福的地方,也將領受最大的福氣;志工帶著虔誠的祝福,殷勤踏入踏出,祈願這塊災後新生之地,成為眾福匯聚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