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7期
2010-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慈善線上
  慈善台灣‧彰化
  人生練習題
  特別報導‧菲律賓
  天涯共此情‧四川
  寰宇慈濟
  人文沉思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九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7期
  二十八日 有禮、有敬,和而美

 

◆9‧28《農八月‧二十一》

【靜思小語】人與人之間有禮、有敬,就能達到「和」,予人「美」的感受。

教導禮節,養育慧命

今逢至聖先師孔子誕辰紀念日,亦為教師節,早會時間,上人向天下老師們致敬;且言禮儀是內心修養的展現,「教之以禮、育之以德」——培育和敬有禮的人才,正是教育的目標。

「人人有禮、有敬,就能整齊;團體整齊有序,即能予人『美』的感受。用『敬』與『禮』彼此對待,就能達到『和』。」

《禮記》云:「禮也者,理也。」上人慨嘆現在的社會,年幼者少能敬老,年長者亦缺慈愛,喪失做人的基本「禮」節,則道「理」亦不復存在。

孔夫子提倡「導之以德,齊之以禮」,上人於發展教育志業之初,即期待校園中具有禮節之美。「父母生其身,師長要教其禮、育其德——教導禮節、養育慧命。」

孩子在幼年即須由家中長輩教導人倫禮儀,但現代家庭普遍缺乏倫理道德教育,以致孩子思想偏謬、行為無禮;上人形容如同「骨髓病變」。

「學校教育就要補家教之不足,除了課堂上的循循善誘,也讓孩子在有禮的大環境中,感受『境教』。孩子能接受老師的教導,重新建立道德觀念,改正偏差的思想行為,有禮、懂理,行於『人』之道;就如『骨髓移植』成功。」

教育不限於校園,慈濟人在團體中,亦不斷接受教育。「禮來自於教。在慈濟大環境中,因為有禮,人與人之間和而敬,故能展現祥和。在禮教和敬的大環境中接受人文薰陶,可以轉變不良習氣,成為家庭典範、社會典範,建立美好人生。」

上人勉勵慈濟老師們創造「禮教和敬」的境教,成就教育的藝術,讓人人能欣賞、學習,入於心坎。「在校園裏,孩子們服裝、儀容整齊,即是自愛;尊重自己,才能表達對人的敬重。禮儀教育並非難以達成,端視教育工作者的立志與用心。」

過去學校教育以「禮、義、廉、恥」為準則,而今早已式微;上人表示,慈濟教育要落實禮儀教育,回歸人倫。

「從有禮做起,讓整個校園裏有和、有敬。祥和社會是教育的目標;敬重父母、師長,也是不能缺少的人倫道理。但願慈濟教育如一面大圓鏡,能遍照天下,讓人引以學習。」

無私喜捨,人性之美

在大台北地區為期十天的「環保二十感恩之旅」,上人看見台灣之寶、世界之寶;認為台灣慈濟環保站不同的特色及做法,還有無數志工們的感人事蹟,都要有系統地彙整,推展至全世界,也傳揚無私喜捨的人性之美。

與宗教處同仁談話,上人作此指示;且言環保二十年已帶動起大家投入的信心,現在要更進一步,帶領大家認知環保真理,從「垃圾變黃金」進階到「資源變黃金」,落實「清淨在源頭」的回收觀念以及「資源化清流」的理念。

「環保含藏奧妙的『物理』,即使是不起眼的廢棄物,都有其清淨的本源;資源回收,即是讓『物歸源頭』。能將廢棄物還原為最初的物質,重新再製,提供社會所需而不必大肆開發,是很深奧的學問!」

上人期許「慈濟環保大藏經」,不只能展現環保志業「物歸源頭」的清淨良能,尚能回歸清淨的人性之美。「除了清除外在的垃圾髒污,使之回歸清淨源頭;也要清理內心的垃圾,回歸清淨本性。自心的資源回收,必須靠自己下工夫!」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