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日 要救世,莫棄世
◆9‧21《農八月‧十四》
【靜思小語】驚世的災難一次比一次強,警世的覺悟要一次比一次深。
不放棄,勤修補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賀聖遂社長、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協會吳士余祕書長、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趙炬社長等一行人,參與精舍志工早會後,與上人會談。
賀社長表示,上人的著作在大陸很受歡迎,顯示上人思想與慈濟善行受肯定。「我感到上人以佛陀思想啟示大眾能真實運用;不是教人放棄現在的世界,而是努力修補。」
「不只不放棄,還要伸出雙手,用至誠愛心付出。」上人說明,慈濟的宗教觀是「人生宗旨,生活教育」,是深入人群中修行,而非固守叢林間。「以佛法人間化為目標,引導人人回歸善良本性;若人生觀與方向正確,家庭和社會就不會脫軌。」
現今氣候不調、災變頻仍,上人表示,平安的人實不能坐視他人受災,要以「天下大事,匹夫有責」的心態,積極付出。
二○○九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屏東災區水退後遍布淤泥,慈濟人以身作則號召,八天內全台從北到南約有十五萬人次前往協助清理。上人以此為例:「這是人與人之間的帶動效應;當人心之愛受啟發,災區便能加快復甦。」
除了提倡人與人之間互助,慈濟之愛也跨越宗教隔閡。如援助巴基斯坦、海地,當地或信仰伊斯蘭教、或信仰天主教,慈濟同樣沒有分別地予以援助。「如送往巴基斯坦的食品,特別經伊斯蘭教教長認證,確認不違反戒律且符合當地口味;在海地則協助修女們進行學校重建工程。」
吳祕書長提到,建立和諧社會需各界人士獻出愛心,並具備慈悲的胸懷。「慈濟人普及全球,上人思想及慈濟志業對於提升社會和諧而言,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上人表示,慈濟人之所以能廣遍全球,皆是有「緣」。「因為對慈濟法能契機,而展現真誠的愛,將慈濟種子帶到海外播撒,讓『一顆種子能生無量』。此外,慈濟愛的力量透過大愛台傳播至全球,讓許多人了解天下苦難,進而見苦知福,恆持善心。」
慈濟人在不同國度裏,秉持共同一念愛心,見貧困災變,即把握因緣、無所求付出。上人言:「不只付出無所求,而且心懷感恩。能如此,心靈自然不起煩惱。」
內鞏固,外付出
「驚世的災難一次比一次強,警世的覺悟要一次比一次深。」早會後與高雄合心協調中心進行凡那比災後視訊會議,上人教示,在全球天災日益頻繁的此時,人人應戒慎虔誠,分秒不可鬆懈。
上人指出,此次颱風威力強大,又逢漲潮,淹水面積廣泛;所幸水退後並未留下太多淤泥,使復原工作進行較順利。「能重災輕受,要心懷感恩。除了關懷受災民眾,也莫忘做好法親關懷。」
彭啟明博士陪同日本國家酸雨研究中心主任Akimoto博士伉儷,來簡報東亞大氣污染問題。上人認為,現今全人類都應關心此課題,更重要的是——採取具體行動以減少污染。
勤行善,廣傳揚
與菲律賓李偉嵩師兄、人醫會史美勝醫師、三寶顏楊偉順師兄座談,聽聞好消息——人醫會張麗真醫師為馬利僅那市失學青少年開辦「牙科助理訓練班」,還加入生活禮儀課程;受訓中的二十五位學員,已有十五位獲各診所聘用。
上人肯定菲律賓慈濟人的用心,也提醒大家,天下苦難偏多,須積極對外揚善,廣招人間菩薩共同造福。
去年參與慈濟凱莎娜風災「以工代賑」方案的受災民眾,有超過五千人次參加志工培訓,其中三百餘人已成為慈濟志工。上人以此勉眾:「有心行善,就不要怕受濟者眾,每個人都是『帶福而來』,都有能力從受助者變為助人者。」
只要人人合心,則無事不成。上人期勉大家繼續發揮無私大愛,凝聚愈多善的力量,則菲律賓未來希望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