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7期
2010-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慈善線上
  慈善台灣‧彰化
  人生練習題
  特別報導‧菲律賓
  天涯共此情‧四川
  寰宇慈濟
  人文沉思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九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7期
  十四日 勇氣邁步,毅力恆持

 

◆9‧14《農八月‧初七》

【靜思小語】說好話需要勇氣,做好事需要毅力。

愛心堅固,共造福緣

古早社會撿拾回收物的,多為生活清苦者;所以初期環保志工挨家挨戶宣導,或是在街道上撿拾回收物,必須承受異樣眼光。然大家仍然勇往持續,漸漸讓社區鄰里知曉慈濟的環保理念,也因認同而投入。

「說好話需要勇氣,做好事需要毅力——人人都有愛心,莫把這分愛藏在心裏,一定要鼓起勇氣表達、持之以恆付出。」來到桃園八德和平環保站,上人讚歎環保志工愛心堅固,無畏質疑誤解而能一心堅持,凝聚起一股環保大力量。

「時至今日,即使資源回收、分類已眾所周知,但知而能行者仍為少數。所以大家都是有愛心也有勇氣,願意身體力行保護大地的菩薩!」

車行約五分鐘,就看到廣福環保站的人字型屋頂和灰白色建築。一進門,看到頗具特色的環保風車,這是用鐵片拼湊上漆做成,田間徐風,讓風車自然轉動。

佛堂外側籐架上有即將成熟的苦瓜,志工用乾淨寶特瓶取代紙袋套上,一來不影響生長,也達到預防蟲咬或風雨損壞之效。此地創意處處,插頭機、拆解回收物機器等多項發明,讓上人讚歎:「心中有愛即慈悲,起了造福社區的慈悲心,自然就會用心、以智慧設想一切。」

看到世間多災難,上人感嘆人類不斷破壞大地,自作惡業、自食惡果。「平安就是福,有福的人要再造福;不只是為台灣土地,而要帶動全球人伸出雙手做環保,才能淨化空氣、復健大地,也讓人人平安健康。」

松柏林環保點是從一起種菜的鄰居鄭美惠、戴莊挽和劉麗香做起,三人在聆聽上人開示後,認識環保的重要,於是帶動社區民眾響應。上人稱歎:「『信為道源功德母』,以一念信心起身力行,就能帶動許多人共同守護大地。環保站裏的一切,都是愛的累積,感恩大家共聚在此,互愛互勉,共造福緣。」

娑婆雖苦,若心靈能夠輕安自在,就如處極樂淨土。上人教示:「真正的極樂世界就在人人心中——發心行道,精進不退,就能走過坎坷人生。環保志工身付出、心歡喜,當下就是極樂淨土!」

歡喜自在,福慧人生

上人於中壢志業園區開示,「眾生共業」乃因許多人心念偏差,無明愚癡,走錯誤的人生路、做錯誤的事,惡業重疊累積而致;而今地球遭遇嚴重的環境問題,威脅人類生存,追根究柢,實是人類自造惡業而須承受的惡果。

「為取得木材、礦產而大肆挖掘、破壞山林;為取得能源、發展石化工業,也往地底深處探鑿石油。長此以往,大地資源終將耗竭,大地亦因而崩毀。」上人言,慈濟人疼惜大地資源,故生活勤儉、致力資源回收再製,減少開發。

全台灣已有六萬多位受證的環保志工,除了發揮淨化大地的良能,也以善與愛的大環境感化人心——不少原本菸不離手、酗酒、賭博的社區民眾,來到環保站之後,了解人生方向而改除種種惡習,身心皆達環保。上人欣言環保站在社區發揮良能,淨化大地也淨化人心。

來到中壢長安環保教育站,上人慨嘆,現代人耗用無度,製造大量難以分解的塑膠廢棄物,到各個環保站都看到志工整理塑膠回收物時,細心分類不同材質再加以回收;紙類也細心區分為白紙或染有油墨的花紙,用剪刀細細裁剪,捨不得浪費分毫,足見大家的愛心與用心。

無畏天候炎熱,月眉環保教育站的志工們用過午餐,隨即繼續投入分類整理工作。上人稱許大家身辛勤而心靈輕安,實擁有福慧人生——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

「有智慧能善解,就不會事事計較,心無苦惱恆自在。」上人說起一則真實事例——

許多年前,一對姊弟為了爭取父親財產而反目,弟弟執意要取得價值較高的大樓,姊姊雖不服氣,後來仍聽從勸解而忍讓,分得沒有地上物的土地。豈料隨著都市發展,姊姊的土地價格水漲船高,反而高過弟弟的大樓……

「環保菩薩既不為大樓計較,也不為土地起煩惱,只有一念愛——愛大地資源,不忍地球毀傷、大地氣候持續惡化,所以努力回收資源再利用。」

現在許多建築都標榜「綠建築」,但多是水泥建築,又以冷氣機排出熱氣,讓戶外更高溫;上人說環保站沒有冷氣,志工在此做回收,才是真環保。

環保站裏人人手做好事、口說好話,或靜心聆聽上人開示的影音,或彼此分享人生經驗,如同日日精進共修。上人遂言此是「聞、思、修」的精進修行道場,環保菩薩在此「行經」——力行經典道理,並透過實際行動教育大眾。

謙虛縮小,和敬待人

「雖然台灣有六萬多位環保志工,相較於全台兩千多萬人口、全世界近七十億人口,仍是非常少數;尚有很大的空間招募人間菩薩!」

回到桃園靜思堂與慈濟人談話,上人勉眾要「合和互協」,才能有法度人。「法親之間要互愛、相互疼惜,心莫分離;能達到『合和互協』,自身的心靈道場才有所增進。」

上人強調,公修公得、婆修婆得,福報自作自得。「佛陀講經也是指引一條明確道路,還是要靠自己走路才能達到目的地。人人相互感恩、尊重、敬愛,道場才會美。」

慈濟強調正信,上人叮嚀,不要迷信,也不要「迷於自己而抹煞別人」。「日常待人聲色不佳,讓人覺得還是不要請你做事以免遭受反彈;這並非受尊重而是別人不予理會,實於己有損。要注重日常修為,做人謙虛、縮小自己,才是修行的真功夫。」

上人敦囑,環保道場要照顧,自己的心靈道場也要照顧好。「在靜思堂的大道場,更要顧及和氣,讓人一進來就感受氣氛而欣然投入,如此才能『有法度』!」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