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7期
2010-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慈善線上
  慈善台灣‧彰化
  人生練習題
  特別報導‧菲律賓
  天涯共此情‧四川
  寰宇慈濟
  人文沉思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九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7期
  二日 愛要「動」起來

 

◆9‧2《農七月‧二十四》

【靜思小語】愛不是名詞,需要帶動和啟發,透過力行而泉湧。

浪費即損德

儘管南修颱風與萊羅克颱風帶來雨水,使水庫存水增加;早會時間,上人仍提醒大家珍惜用水。「每一個時刻都要用至誠的心,珍惜一切資源;能夠惜水、節能,也顯示克勤、克儉的品德。」

澳洲是全球最乾燥的大陸,二○○一年到二○○九年經歷有史以來最高溫、最乾旱的十年,迄今情況尚未好轉。澳洲政府從二○○一年開始進行十年的「未來水資源」計畫,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節約用水」。

澳洲慈濟人與環保署、水利局合作,到商家、學校推廣惜水方法。惜水大使賈文俐師姊四處拜訪機關學校,逢人就宣導節約用水;若在公廁,有些人習慣進去先沖一次馬桶,如廁後再沖一次,師姊聽到了會敲門指正,或在外面等候對方出來再勸導;師姊也會督察別人水有沒有喝完、洗手時水是否開得太大……

天下大事,匹夫有責;上人肯定文俐師姊「好管閒事」、勇於宣導惜水的用心與行動,更嚴格律己,帶動家人節省用水。

「珍惜大地資源,要從自己做起。大地資源供應世間萬物,若共同生活在大地上的每個人,都不願意節省,等於透支後代子孫的資源。生活上浪費無度,辜負了成就大眾生活方便的無數勞力與用心,實為損德!」

上人再勉「敬天愛地聚福緣,人間相互結好緣」:「人心順應天地道理,自然天時運轉正常、氣候順遂無災,人間得以平安,民物共榮。」

有愛須行動

「在慈濟團體中,人人心中都有共同一分愛,還有共同一句話,那就是『感恩』——無論是否相識、付出者或是受助者,皆彼此感恩。」

與北京國家宗教事務局徐遠杰司長、江蘇宗教局與民族宗教研究中心訪客談話,上人表示,慈濟人救助貧病災苦,皆是出自最誠懇的愛而自動自發、合團隊之力共同行事。

徐司長表達,慈濟在全世界包括大陸的善行,人人有目共睹;如汶川大地震,慈濟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供應熱食與義診,後續建房、建校等,在在展現大愛與用心。

上人言:「能以真誠的心付出愛,是一種享受,這就是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這分愛清淨無染,唯望萬物都能離苦痛、得幸福。」

人心無明,滋生許多煩惱,不只損害個人品德、混亂家庭倫理,還會讓整個社會不安,甚至引發動亂爭戰的人禍。因此上人期待以純真的宗教精神,像清泉般洗滌人心無明。

「要洗滌人心,必須教育、帶動人人從『做』中體會。」慈濟已走過四十四年,透過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將佛教的正信、正念導入人心;全球慈濟人就地落實「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引導人無論信仰何種宗教,皆能融洽相處,且有相同的無私大愛。

「『愛』不是名詞,人心本具的愛需要帶動與啟發,要有表現的機會與空間。」上人舉述緬甸納吉斯風災後,慈濟人帶動當地貧窮人也能發願助人。「心中的愛泉湧不絕,就是心靈富裕者。人與人彼此互助,天下自然祥和無災。」

教出感恩與愛

在功利社會中提倡品德教育,難免遭遇重重阻力;教育志策會中,台南慈濟中學曾耀松校長分享最初的辛苦與沈重的壓力,而今同學們無論在品德上或課業上,都有令人欣慰的亮麗表現。

上人欣言,能有如今成果,是從起步就踏步正確,老師們有志一同,朝著正確方向行路不偏。

「現代人的心靈環境、家庭環境乃至社會大環境,傾向偏離善、趨於惡;這在佛法上稱為『共業』。欲救世,要從救心著手,慈濟四大志業就是為了拯救、導正此心態與世態而產生。」

要把人心調往正向,談何容易!上人感恩教育志業體六校的老師們志為人師,以「救心」為使命,把握因緣播撒善種子。

推動慈善、醫療志業的過程,遇到許多波折、困難;但每當遭遇波折,上人總是自我激勵要更加堅強,也自我審視方向是否偏差?「莫因為受挫折、受委屈,就放棄、放鬆了,要更抓緊方向往前走。」

慈濟教育強調「教之以禮、育之以德」,上人申言,禮節並非浮面的文化,而是深層的人文。人文的建立在於道德觀念的培養;道德觀念是無形的精神意念,要從有形的禮節表達。

「慈濟教育最重要的,是帶起善與愛的循環。雖然師長付出無所求,還是應該教導孩子們感恩回饋——並非回饋慈濟,而是回饋社會人群。若學子只求獲取、不想付出,未來社會堪虞;有感恩回饋心,才能啟動善的循環、愛的循環,匯聚更多善念與愛心。」

慈濟語彙中,大家說得最多的就是「感恩」二字;上人強調,只要真正體會「感恩」,就有真誠的愛能付出。

「精實的稻穀,才能夠不斷衍生新的種子,世世代代傳續。缺乏感恩心,無情無義、不懂道理的人,如同空殼稻穀。來慈濟沒有宗教的分別,但是要有共同的理念——相互感恩、彼此尊重、真誠互愛;這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該具有的精神。」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