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7期
2010-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慈善線上
  慈善台灣‧彰化
  人生練習題
  特別報導‧菲律賓
  天涯共此情‧四川
  寰宇慈濟
  人文沉思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九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7期
  心靈交流道

慈濟廣播二十五周年  生日快樂

剛踏入慈濟時,我常回精舍小住幾天。有一次上人問我,回來精舍都做些什麼事?我回答:「簡單的事不肯做,困難的事又不會做……」

一九八五年,花蓮慈院竣工啟業在即,適逢台北民本電台開播「慈濟世界」廣播節目,上人為此節目親作開場詞:「步行在清朗芬芳路上,沐浴在佛法清泉流中,他,是慈悲康莊的道路,他,是智慧不息的泉源。」大家正高興每天可以收聽慈濟的廣播節目,我卻意外接到一件困難的差事——上人囑咐我上電台做廣播。

根本是門外漢的我,緊張得不知如何是好,一切從頭摸索起。記得剛開始幾個月,只會說:「各位聽眾朋友,阿彌陀佛!」以及最後一句「福慧雙修,再會!」好在有兩位主持人撐場面,真是難為情呀!

我想知難而退,但上人堅持要我繼續學習,要我「困難的事也要做」。

我只好發憤圖強,買了一部雙卡的收錄音機,埋首細聽、整理上人開示內容並融會貫通,製作了故事篇、佛法篇、還有委員現身說法等小單元;我,終於在節目中開口說話了。

可是,每當打開收音機聽到自己僵硬、毫無磁性的聲音,心中又是一陣難過;日日盼望能找到一位專業的知音,便可功成身退。

慈韻的出現,好似我的救星。她,科班出身、字正腔圓、聲音悅耳,讓我迫不及待陪同她回花蓮拜見上人。

上人對她說:「聽到你的聲音,心中感到清涼歡喜!」一句讚美和肯定,讓慈韻堅守崗位,直到現在。

走過,必留下愛的足跡,聽過,必留下美的回憶。「慈濟世界」廣播節目十一月十六日將歡度二十五歲生日,而二○○五年開播的大愛網路電台,今年也正值五歲;兩個整數年的生日,我們以真摯的心祝福「生日快樂,無量壽福」。

上人教誨弟子要「說你所做,做你所說」,我也感恩能以慈濟委員身分,受邀參加大愛網路電台「話說從前」單元錄製,並摘錄節目內容整理成五十餘篇短文,成就《雲彩飛揚》這本書的出版。

「手指輕輕一點,全球聽見大愛!」期許這「一生無量」的精神,能將慈濟廣播節目從台灣發聲,遍布全球;更期待透過日日法音宣流,能滌淨人人無明煩惱,為心田留下一方淨土。

                                                                                                                                         台北  靜暘(紀媽咪)


心靈故鄉,家的方向

在凡那比颱風伴隨下,九月十八日人醫年會正式開航,花蓮靜思堂外風風雨雨,室內的眼淚也沒停過。講師們輪番上陣,一幕幕重現天災人禍中,慈濟人穿梭其中的身影。同樣的制服、同樣的心情、同樣的理念,串起不同膚色、宗教、文化的大愛,不論拿的是聽診器還是灸針,想把握的,應該都是當下的善緣吧!

其中一堂課,學員們的淚水飆得比戶外風雨還洶湧,那是曾國藩老師的「無語良師」課程。慈濟醫學系解剖學的課程融入大體老師的遺願、家屬的託付——先進的技術讓色身保持完好,原本無用的肉體,有了新意義;那是對醫學生的無言教誨,讓「醫術」的學習又多了「慧命成長」的意義。

慈濟有許多吸引我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有看不完的感動故事、有志同道合的夥伴家人們。他們身上散發許多人性美好光明的特質——境界現前時,他們的抉擇是什麼?大如家中變故,小如日常瑣事,時時刻刻流露出正面向上的動力,無不都是學習的對象。

大學畢業後,我從台灣來到北京大學就讀醫科,兩年多前畢業時,適逢汶川大地震,我來到四川洛水加入慈濟賑災團,從此和慈濟結下深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遍訪眾多善知識,最後參訪普賢菩薩修得正果。細細回想,自己身邊一直都有善知識,作為學習的榜樣,也讓我更加珍惜每一段緣分。

今年大陸有三十多位醫療人員來參加年會,他們礙於身分,來台灣一趟除需克服醫院排班,還得通過繁雜的申請手續、負擔比一般旅遊團高一些的費用。

來自蘇州的徐靜師姊笑得燦爛:「幸好有五個人,少一個都成不了行呢!」這笑容的背後,有對九歲女兒的掛念。而來自南京的陶雪芬師姊則說:「之前家裏裝潢,這次來營隊,現在存款只剩……」和我驚訝表情相對的,是雪芬師姊得意的笑容,得意什麼呢?終於把先生也一起哄來了!

是什麼動力,讓顧家的師姊安頓好家鄉老小後,帶著朝聖般的心情「赴約」?是什麼力量,即使出門一趟花光了存款,還可以這麼開懷?於是我決定放空自己,抱著觀察學習的心情,和可敬的組員家人們展開心靈之旅。

什麼叫作「圓滿的人生」?世俗提供我們很多標準:收入、地位……但許多人還是覺得不快樂?因為這些「得」,有很多是相對失去某些也很重要的元素交換來的,不是從內心湧出的自給自足。那,有沒有一種「得」,是真正的怡然自「得」呢?

一般人常把目標放在自己身上,追得很辛苦,因為有形的東西都很無常、脆弱;如果能轉化成另一種形式,往內心更深處去追尋,這分「得」反而會愈來愈持久;即使「失」,也有一種「原來如此」的心靈體驗。

記得在營隊開幕式時介紹各國學員,有來自美國、海地、約旦、英國……現場大家的掌聲、笑聲與歡呼聲不斷,我的心情跟著主持人的介紹而興奮;突然間,腦海中像閃電一般想起「雜華莊嚴」四字。

彷彿像按下靜音鍵一般,周圍的活動仍熱烈持續著,但聽覺被抽真空了。如果,心靈之旅的終點必將是心靈的故鄉,那,回家就是不變的方向。

                                                                                                                                                       北京 賴靜妍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