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7期
2010-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慈善線上
  慈善台灣‧彰化
  人生練習題
  特別報導‧菲律賓
  天涯共此情‧四川
  寰宇慈濟
  人文沉思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九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7期
  陪伴漂泊的心  靠岸

◎撰文‧李委煌  攝影‧蕭耀華

人來人往的街頭,偶見他們拎著家當踽踽獨行的身影;
每個落魄身影背後,是否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與孤獨?
漂泊的身心如何才能靠岸?
他們需要的,或許是更多的同理、包容以及扶持。


上班時間人車川流,走進中和一條巷子裏,映入眼簾的是一道不起眼的圍牆、鐵門,一般人路過時多不會留意,頂多猜想:「這是什麼機構?」

這所位於台北縣中和市的遊民收容中心,方形中庭的四周是一個個擺滿床鋪的房間,八十多個床位經常處於滿床狀態。

瘦高的阿益坐在中庭圓桌邊,眼睛瞇瞇的,看上去有些虛弱,但臉型有稜有角,雙臂頗為結實;臉上那副五百度近視的黑框眼鏡,是拖了逾半年,直到政府發放消費券才有錢配戴的。

阿益進出遊民收容中心七、八次,宛如中心裏的「班長」。因為耐得住髒臭與勞動,也很樂意幫忙行動不便的人,中心決定給他短暫的「以工代賑」機會——協助行動不便的住民洗澡、換洗衣物、餵食,為失禁者更換紙尿褲等;直到他在外找到更適合的工作為止。

體會到身上沒錢的辛苦,阿益請志工協助尋找工作,希望有了收入可在外租屋,徹底擺脫流浪生活。

                                                               ●

多年來,慈濟志工謝國榮已不知幫助多少街友覓得工作,儘管其中有許多人一再沈淪、多次進出收容所,但志工並不因此放棄。

「這次他做了一週,也許下次再幫他找到工作,可以撐到三週,就是有進步了。」謝國榮樂觀地說。

他的手機與筆記本就像是一座「工作資料庫」,記下許多四處蒐集來的工作機會,包括清潔工、保全管理、醫院輸送中心、貨運行、停車場、羊奶配送、技師等。有時,他甚至得簽名作保證人,承擔壓力與責任。「因此,每位有意願找工作的街友,志工都會一一面談,確定他的真心、動力與自我期望。」謝國榮說。

謝國榮本想幫阿益找份保全工作,但阿益坦言自己有竊盜、恐嚇取財前科,無法擔任保全。於是謝國榮轉而想到醫院的清潔班與輸送中心。「雖然薪水不高,只要省一點也能存錢;未來若想做點小生意,不愁沒有本錢。等到行有餘力時,再學習第二專長。」

謝國榮鼓勵阿益要吃苦耐勞,規畫自己的人生,最重要的是:「不要再碰酒了!」他舉進出遊民收容所已二十次的阿豪為例,因為不再沾酒,在醫院裏做清潔工作已多個月,目前生活穩定。

「只要再喝酒,再多的悔改與進步都成了枉然。」談完後,志工立即帶他去醫院清潔公司面談。主管見他工作意願甚殷,也基於信任志工,便請他回去等候通知。

正值壯年的小楊,右手肘上有排刺青「Trust no woman(不要相信女人)」,從小在美國成長的他,能說一口流利美語,回台後卻因故流落街頭。遊民收容中心主任王顯仁鼓勵他趕快站起來,日後將孩子接回台灣,別讓他們看到爸爸在台北流浪。

小楊請志工幫忙找工作。但他患有糖尿病,每天要注射胰島素,右眼視力不良、右手食指也缺了一截,求職並不容易。謝國榮幫他找了臨時工的缺額,做一天就有一天的收入。

用愛伴行,十二年不輟

目前全台有超過九十處公私立街友服務機構,有些單位有外展社工員提供服務,有些僅提供生活物質,並無收容暫住之處。

在台北市,除了中和遊民收容中心外,尚有位於歸綏街的天主教機構平安居,以及萬華的創世基金會平安站等,能夠收容戶籍所在地登記於台北市的遊民。

收容中心猶如一個小型社會,住民中不乏昔日的大老闆、老一代的知名歌手,也有夫妻一同住進,或是習慣對著虛空打拳的年輕精神障礙者。

「中心裏有吃有住,禁止賭、酒、毒、打架。街友們自由自在慣了,若非身體有病、走投無路,多數人也不願意住進來。」中和遊民收容中心社工劉奇政表示,身體健康者,中心會期望他積極找工作;帶病著,則會安排就醫;年邁或精神疾病者,會視條件轉介往療養院或康復之家。「但無論如何,這裏只是個暫時性收容機構,並不適合長期居住;能回歸家庭、社會,才是最重要的。」

十二年來,北區慈濟志工長期關懷街友,包括義診、舉辦戒酒班;多年前甚至打造一部洗澡車,方便街友沐浴更衣。

「十幾年來,慈濟人的關懷不間斷,志工很能以同理心去了解、包容街友。尤其看到謝國榮師兄為街友奔走媒合工作的那分衝勁,我感覺他做的比就業服務員還熱忱。」劉奇政說。

若街友有工作意願,可以自行找尋,或跟社工、勞工局就業服務中心登記等。但劉奇政說,部分街友受限於酗酒、身心障礙,或身體健康卻缺乏信心與動力等因素,以致媒合工作不易,或找到工作卻無法恆持。

慈濟志工發覺有些街友學經歷背景不錯,因此興起協助有心人尋找工作、重返社會的計畫。依多年互動經驗,謝國榮看到很多街友「不是缺工作機會,而是不敢做、不想做。」恐懼逃避的原因很多,志工期許他們:「對未來有憧憬,就能建立工作動力;也不要一直停留在風光的過往,因為虛幻的傲慢會讓人彎不下腰。」

真心關懷,建立未來憧憬

收容中心牆上貼了許多「靜思語」。這一晚的活動,志工詢問大家的菸齡。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阿奇的手一直沒放下,因為他已抽菸三十多年。

趙素霞說明抽菸的壞處,鼓勵大家少抽或戒菸。「千萬別等到身體抗議時,再回頭來後悔喔。」她並鼓勵大家,都是「出外人」,在中心裏暫時相處,要相互珍惜。

「我們不求什麼,只是陪他走一小段路,希望對他有所啟發。」家住收容中心附近的志工林志豪,經常來與街友互動,談生活、分享勵志故事以及證嚴上人開示。他鼓勵街友積極走入社會、守好自心、不要喪志;每當有街友準備離開收容中心,他也總是叮嚀:「別再喝酒、吸毒,別再回來……」

關懷街友十年的志工謝雪如坦言,一開始看到他們有些行動不便且身上散發異味,其實有點害怕;但長期接觸,感受到他們沒有家人陪伴的孤寂,便生起如母如姊的疼惜心。

志工高瑜菁坦言,她走入收容中心關懷街友,足足在外圍「觀望」了半年,才敢跟他們講話。「我怕他們有傳染病,怕他們暴力攻擊……」

她後來才了解,其實街友在收容所內,都有接受醫療照顧的。例如,有傳染者會被隔離,有精神障礙問題者則需服藥。曾經,志工協助他們尋覓家人,但家人卻不希望他們返家,甚至有親人恨不得他們在外死掉。原來,有人因故拋家棄子,有人則曾帶給家人莫大的痛苦……

「你們可以當我們的家人嗎?」志工趙素霞可以體會街友這分渴望親人的心情,因此每逢關懷日,她下班後便趕往遊民收容中心,多半來不及吃晚餐。

慈濟志工每兩週固定前往收容中心關懷,總是鼓勵大家要對未來懷抱憧憬;每年三節配合人醫會舉辦大型義診,也鼓勵街友參與環保回收分類。

收容中心裏有位曾擔任藥劑師的街友,志工積極邀請他參與慈濟義診服務;另一位曾在外交單位服務、擁有博士學位的街友,志工也邀他參與外語隊,在慈濟活動中協助翻譯。

點亮幽暗,讓前路不再孤寒

「慈濟是唯一長期到我們中心關懷街友的機構。」社工劉奇政說,中和遊民中心進進出出的街友,許多背後都有一段與志工長期互動的故事。

以阿益為例,七年前他第一次進來時,是因酒後痙攣被送醫急救;之後他幾次再回中心,眼鼻都被揍得瘀青。志工屢次勸說,他都無法成功戒酒。

幾個月前,阿益親見幾位街友因癌往生,感慨之餘,慚愧自己自制力太差,決定振作精神,戒菸戒酒。志工除了為他找工作,也鼓勵他參與慈濟活動;如今他已是每月環保日的固定成員。

遊民中心王顯仁主任希望阿益先好好做清潔工作,再找機會學習看護專業並取得證照,擁有一技之長,避免再淪落街頭。

去年端午,收容中心的街友們自製香包送給志工,阿益在卡片上寫下感謝話語:「慈濟的一小步,就是幫助我們的一大步。」

有時他還是會想發脾氣,甚至差點忍不住菸酒的誘惑,但他說:「我決定讓自己更忙些,才不會胡思亂想。」

志工林志豪說,街友多半能感受到志工對他們的尊重,因此對慈濟的關懷不會排斥;未來他打算在中心內規畫「讀書會」,透過書裏正向的人生觀,激勵他們的人生願景。

各縣市對街友的輔導辦法、社會福利各不相同,民眾對街友的看待與包容度也不一;慈濟志工卻同樣在暗角撒下關懷網,點亮幽暗人生。

以台中為例,歲末寒冬之際,志工前往收容中心關懷,並帶著睡袋與生活物資,逐一發給瑟縮於路邊的街友;桃園志工每年三節為街友義診,去年十月起並結合人醫會志工定點駐診,讓罹患慢性病的街友能前來看病或拿藥。

在美國、加拿大、日本、馬來西亞等地,慈濟志工也長年關懷街友,提供熱食、進行發放;讓無數孤單踟躕街頭的身影,因為有人關懷,尋得一處溫暖所在。

                                                                              ●

家住台中的阿坤,幾年前北上謀職不順,生活陷入困境而淪落街頭;後來遭詐騙集團軟禁,計謀殺害他以詐領保險金。幸好警方及時救出,但阿坤已是骨瘦如柴、視力極差。

阿坤回台中定居後,由於腳疾仍無法工作;慈濟志工提供補助,先穩定阿坤的生活,再協助他學習按摩,建立一技之長。

街友問題普遍存在於全球各大都市,隨著社會發展與變遷,街友的型態也愈趨複雜。

街友不是一種「身分」,而是「狀態」;因此志工們不願意放棄,希望能陪他們走一段路,支持他們早日擺脫流浪狀態、走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街頭心聲】
掃盡塵埃 看見人生下一步
◎口述‧阿奇 整理‧李委煌


這一個月來,我每天清晨三點多起床,帶著前一晚準備好的便當,騎一個多小時腳踏車到工作地點集合。打掃街道四小時後,中午在公園休息、吃午餐,下午繼續打掃;結束一天工作後,騎腳踏車回到遊民收容中心,已經是傍晚了。

一天在外奔波十四個小時,身體負荷沈重,若非朋友願意分期賣我一輛中古摩托車,解決交通問題,實在難以持續。所以,領到第一個月薪水當天,我下班後就趕緊去還錢。

我向來努力工作,曾經做過印刷、模具,還承包大樓清潔工作兼開計程車,月收入一度高達十八萬。後來太太離家,我以計程車為家,生意愈來愈差,連車租都繳不起,便開始流浪街頭,最後暫居河堤成了街友。

流浪的日子沒有地方可以洗澡,也沒有乾淨衣褲可以替換,這樣的狼狽相很難找到工作,僅能靠小兒麻痹的殘障津貼過活,每天吃泡麵果腹。後來因為牙齦發炎嚴重,不得已求助社工,治療後被安排住進遊民收容中心。

我一度重拾計程車工作,離開收容中心在外租屋;無奈生意很差,經濟再度陷入窘境,只好將房子退租,重回流浪生活。去年底染上疥瘡,再度進入收容中心治療。

因為腳有殘疾,我從小被同學嘲笑,脾氣向來不好;又曾因車禍手術,輸血感染C型肝炎……我不免抱怨:老天爺怎麼那麼不公平!明明我很勤奮,人生的艱難與挑戰為何一波波襲來?

住進收容中心後,接受慈濟志工關懷,我也跟著當志工,幫忙照顧中心裏行動不便的人,從付出中體會慈濟人常說的「感恩」;天天在街道上打掃,更感受志工所說:掃地,更要掃除內心的塵埃。

掃街一天雖然只有五百元,但至少我已經能自食其力;一個月有四天休假,我儘可能利用這段時間到慈濟做環保。我很珍惜眼前的一切,希望能存點錢,這次離開收容中心後,再也不要進來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