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7期
2010-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慈善線上
  慈善台灣‧彰化
  人生練習題
  特別報導‧菲律賓
  天涯共此情‧四川
  寰宇慈濟
  人文沉思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九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7期
  勇於承擔,因緣不可思議

◎口述‧李偉嵩(慈濟菲律賓分會執行長) 整理‧呂祥芳

災區廣闊,有限的志工、有限的經費,該如何展開賑災工作?
上人「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的教誨,
給我們很大的信心——
只要願意承擔、所做是利益人群的事,
愛一定會源源不絕而來。


凱莎娜颱風來襲那天,我在馬尼拉的家被水圍困。站在二樓望著一層樓高的大水,兩個倉庫和辦公室都被淹沒,十一輛車泡水……當下體會到,一切都沒有的時候,作為災民原來是這樣痛苦。

十四年來,投入慈濟志工行列,以慈善和醫療服務貧病苦難的民眾,此刻能感同身受,對我來說是好事、是成長。

我跟孩子們說,不要去算損失,算了心會痛,不如趕快站起來向前看。也謝謝孩子們清理家園,支持我全心去做志業。

災後二十一天,每天清晨跟上人視訊開會,白天進入充滿垃圾的災區賑災,晚上再進會所報告。那陣子我感冒,還是堅持每天出門;我是分會執行長,知道自己的使命,不能倒。

風災過去一年了,回憶起來,對自己比較滿意的,好像也是在那個階段;雖然辛苦,卻很充實、很美好。也因為賑災因緣,讓許許多多災區居民感受到不分宗教、種族的慈濟精神;從受災者成為志工,這收穫不可思議……

信任,啟動大力量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有一千兩百萬人口,相當於台灣人口的一半。災後,為了避免疫情發生,上人建議動員志工協助清理災區。我向上人報告,分會僅有三百位志工,一半以上是老人家,而且經費只有菲幣六百萬元(約新台幣四百七十五萬)……

上人慈示,人力不足,就將力量集中在重災區。於是我們來到五十萬人口的馬利僅那市,提供包括環保毛毯、草蓆、湯匙、盤子等共十五項物資。

當時的馬利僅那市,大街小巷垃圾堆積如山,店家無法營業,工廠關了,許多人失業無處可去,整個市區就像死城。我跟里長討論,由慈濟提供經費,邀請民眾「以工代賑」清理家園。里長很有志氣說:「這樣不行,清掃自己的家和社區,怎麼可以拿錢?」

菲律賓每天基本工資是菲幣三百八十元(約新台幣兩百七十元),我們計畫提供每位居民每天一百五十元,讓他們有工作做,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謀生,也為社區帶來生機。

打電話回花蓮報告,上人指示,一天要發四百元工資、每天找一萬人來打掃。上人要我們別擔心經費,全球慈濟人會支援賑災。

我們還是不敢放手去做,只請幾百位,而且以做生意的角度,講效率和監督;一個地區請一百位,一個街道分派幾十位。結果居民覺得太累,做了一天就不肯再做。

之後,本會宗教處主任謝景貴師兄親自來到菲律賓,說:「明天開始一萬人!」我們憂慮這樣如何管理?但景貴師兄表示:「上人說,放手給居民做,這是自己的家,要信任他們。而且這些錢原本就是要用來幫助受災民眾的,現在他們還負起清掃社區的責任,做多做少,對我們來說都是收穫。」

當居民聽到慈濟這個方案,眼睛都亮起來。在菲律賓,窮人大多從事較低層的工作,常受人指揮;這次卻能獲得信任,給他們很大的力量。

我們選出組長,每組帶領二十人清掃。「以工代賑」人數一天天增加,一千多、兩千多、一萬、一萬六千多……很多地方慈濟人還沒到,居民已經自動自發打掃街道,他們相信慈濟之後會給錢。

災區停電,每天晚上我們就著燭光,現場數現金給組長發給組員。常常有組長主動說明:「不好意思,今天這組只有十六人,所以退還四個人的錢」;「已經在別的機構領到錢,今天不領慈濟的錢」……

退還的錢,對他們而言是很大的數目,況且災後大家生活特別困難。從這裏,我看到人性的善良,看到菲律賓人很單純的一面,也感受到他們對慈濟的信任和愛。

陪伴,看見自我價值

市政府辦理的以工代賑,要兩週後才能領到錢。市長聽說慈濟志工每天帶著現金入災區,提醒我們要小心。我跟市長說不要擔心,這些錢本來就是要給居民的,已經不是我們的了,也相信居民會保護我們。

從「以工代賑」的經驗,我們真正體會到,上人是以宗教家的大悲心來呵護眾生。

今年元旦,我們返回花蓮請教如何持續陪伴馬利僅那市的居民。上人知道居民很窮,建議不妨持續以工代賑,帶動居民做環保。

因此,我們提供薪水、午餐,邀請災區居民來園區整理舊衣。我很佩服慈善幹事蔡昇航師兄,每天上午八點開工前,他先跟居民們分享上人的法、帶領祈禱,居民一整天都做得很歡喜,知道自己不只是來工作,也是付出愛心。

我們也開放災區提報醫療、助學個案,由當地人跟著慈濟社工訪視;他們比較知道哪些人需要幫助,親自投入會更有參與付出感。

今年七月,我們又舉辦牙科助理培訓課程,有二十五位年輕人參加。這些學員來自貧區,較缺乏家庭教育,容易散漫或有不好的習慣。慈濟人醫會醫師提供診所舉辦培訓,更重視精神理念的傳達,有時邀請社會賢達來分享人生經驗、奮鬥過程。

幾個月來,他們不斷進步,還沒有結訓,已有好幾位牙醫師預約要聘用;不只是因為這群年輕人學會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斷自我提升,眼神中煥發希望。

承擔,相信人人有愛

在菲律賓,就讀公立中小學不需要學費,但是窮人家還是付不出交通費、書包費、制服費、勞作費……平均下來,一個小學生一年要菲幣六千元、中學生一萬四千元、大學生四萬元。

去年慈濟助學金致贈一百三十二位、發出四百萬菲幣,今年增加了馬利僅那市的災戶;整個馬尼拉需要補助的學生多達七百四十七位,預計金額是一千兩百五十萬。

這個數目,遠高出分會的財務能力;有限的慈善基金,多數用在長期照顧戶、救濟貧民區頻傳的火災。是不是該減少助學人數?但該減誰呢?如果我們是這個孩子的媽媽,又該怎麼辦?上人說:「信己無私、信人有愛」,我們決定承擔,先接案,再想辦法募款。

志工積極勸募,碰到人就說,效果很好,三週就募到所需要的經費!這次經驗再次給我們很大的信心——雖然負擔很重,但只要願意承擔,所做是利益人群的事,一定有人願意幫忙。

我們不怕突破、挑戰自己,例如一年四次大型義診已經很忙,志工還辦義診中心,內科、牙科、小兒科、眼科、外科,幾乎天天運作。

以牙科為例,過去僅能拔牙,但張麗真醫師認為,其實有很多牙可以保留,所以義診中心就提供補牙、洗牙甚至做假牙的服務;眼科有史美聖醫師很強的團隊,不只能做白內障手術,青光眼和斜視都可以開刀治療。

有居民沒錢搭車來義診中心,社區裏老人和殘障者行動困難,怎麼辦?牙醫師說,試試看牙醫往診。結果迄今已經七十二次了,大家做得很開心。

志工不只去貧民區服務,也到豪宅區,為有錢人家的女傭、司機、警衛服務;他們回饋的方式就是做環保,現在志工每週都會去收取回收物。

傳法,改變貧困人生

菲律賓有九千萬人口,華人僅一百萬。我知道必須本土化,才能進入主流,跨領域、跨種族推動淨化人心的志業。這正是上人的期待。

很多人問這可能嗎?上人當初呼籲三十位家庭主婦日捐五毛錢,今天能做出這麼大的志業;我們現在有兩千多位本土會員,只要有像上人一樣的信心和決心,相信一定做得到。

風災後三個月、去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我們在馬利僅那市體育場舉辦萬人祈福會,下午三點開放入場,沒想到中午就有人排隊;大部分民眾是走路過來的,邊走邊唱歌入場。天氣炎熱,我們一直向大家說抱歉,他們都笑笑說沒關係。

這一年來,馬利僅那市民跟慈濟人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志工安他們的生活,安心、安教育、安健康,是理所當然該做的事;但每當走在馬利僅那街道上,有人認出藍天白雲志工服,不斷喊著「Tzu Chi、Tzu Chi!」好像我們是親人。這分因緣很難得,也因此當我們邀請居民來參加志工培訓,報名狀況相當踴躍。

菲律賓是天主教國家,雖然有人擔心宗教問題,但本土志工對我們有信心,知道慈濟不是傳教,是傳法;是啟發人的愛心,改變人生。

帶動本土志工,需要時間陪伴,才能培養感動與熱情。居民喜歡穿著志工制服在社區走來走去,也捨不得拿下志工帽,就好像穿著「名牌」般,感覺很光榮。還有很多男眾在培訓中改變習性,不再抽菸喝酒,女眾也支持先生參加,因為慈濟改善了家庭氣氛。

                                                            ●

三年前,因為梧提颱風因緣,慈濟開始關心距離會所兩小時車程的貧民區夢鄉村,定期發放、帶動環保;如今,關懷更加頻繁,每週都有馬利僅那本土志工同行,協助淨灘、整理房舍、清掃住家環境。特別是接受慈濟助學金的馬利僅那市學生,把握回饋機會,為夢鄉村學童家教。

馬利僅那市志工不只手心向下,今年初也開始募款,第一個月募一萬多、第二個月兩萬、第三個月三萬……他們很有成就感。以工代賑的居民,也把環保種子散播到馬利僅那市兩百多個學校、各處社區,廣設環保點、推廣資源回收……

帶動本土志工、淨化更多人心,是我們的使命,很感恩馬尼拉的志工們清楚這分使命,積極帶動本土志工。但願有朝一日,馬利僅那市能成為環保典範市。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做,就對了!


【安心助學,啟發善心】

「唱這首小夜曲,無法完全表達我們的感受;我非常渴望能把握這短暫的時光,將歡樂留駐在他們心中。」十八歲的黛安(Dianne Mallari)和同伴一起關懷老人家,年輕善感的心深受觸動,珍惜付出的機會。

黛安和同伴都來自馬利僅那市,今年同時獲得慈濟提供的獎學金。九月十二日,他們跟隨慈濟人前往邦邦牙省(Pampanga)的慈善機構關懷,為院民們按摩、談天說地、帶領活動。

菲律賓每十位高中畢業生中,約只有兩位能順利升大學,而大學生也有四成以上因為經濟拮据無法畢業。慈濟菲律賓分會自一九九五年開始實施「安心就學」方案,幫助就讀中、小學的華人學生完成學業;五年前擴大資助範圍,將菲籍學生也納入,並增列大學生為援助對象。

凱莎娜風災過後,慈濟提供災區學校超過三千七百份書包、筆記本、原子筆、鉛筆等文具;今年更擴大「安心就學」方案,七百多位獲得慈濟獎學金的清寒學生中,有三百五十位是風災中受創最重的馬利僅那市學子。志工希望透過提供獎學金,減輕貧困受災家庭生活負擔,讓學子們安心就學。

慈濟菲律賓分會執行長李偉嵩表示,今年大幅提高獎助對象,希望孩子們能努力學習,「將來有好的前途和人生,不僅可以幫助家庭脫離貧窮,也能贊助貧窮學生就學;這就是『愛的循環』。」

(撰文/艾莉佳、娜卡米 翻譯/張孟雪、許方玲)


【職業訓練,人文洗禮】

「當一位牙醫助理,動作要敏捷,精神要專注。」二十五歲的雪若琳(Sherelyn Mejia)是位單親媽媽,同時也是慈濟牙科助理培訓班成員。

今年七月六日開始,慈濟菲律賓分會針對馬利僅那市十六歲至二十八歲的青年,開辦「牙科助理訓練」課程。

首梯課程為期四個月,甄選二十五名學員,提供車馬費、教材和制服等;入選學員多因經濟拮据無力完成大學教育,但是他們勇於追求理想。

學員們先在慈濟志業園區學習基本技能,除了專業訓練,並參與義診、人文課程洗禮;九月起並分組前往慈濟人醫會醫師的牙醫診所實習,加強臨場操作的信心。

有學員說:「以前會怨父母把我們生在這麼窮的家庭,現在已學會說『感恩』。」學員雪若琳則說:「現在所學的每一環節,今後在工作上都要應用到。為了自己的前途與女兒的生活,我一定會認真學習。」

(撰文/娜燕莎、娜卡米 翻譯/蔡碧清、張孟雪   攝影/娜卡米)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