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教我們的事
◎撰文‧黃解放、娜燕莎、艾莉佳 翻譯‧林玉婷、黃解放、張孟雪
「我很高興凱莎娜帶給馬利僅那正面影響,
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更有愛心,在災難時相互扶持。
感恩慈濟為馬利僅那市做了那麼多,
也教給馬利僅那市民那麼多的事。」
——馬利僅那前任市長費蘭洛女士
二○一○年九月二十六日,慈濟馬利僅那環保教育站啟用,五十四歲的奧斯卡(Oscar Sapon)和一群本地志工彎著腰,細心地將典禮現場一千張椅子排列整齊。
雖然汗水溼透了他的衣服,奧斯卡臉上卻掛著滿足的笑容:「今天是很特別的日子。回顧這一年,感恩所有幫助我們度過災難的人。明天是我的生日,能來這裏服務,對我來說,就是最美好的禮物了。」
●
對於馬利僅那市居民來說,九月二十六日是無法被忘懷的。
凱莎娜颱風造成家園毀損、水退後街道巷弄淤泥近一層樓高,讓受災民眾既無助又無奈。「現在回想起來,這場災難不完全是夢魘。」四十三歲的拉妮(Lani Evangelista)說:「因為凱莎娜,我們很幸運地認識慈濟;從去年到現在,慈濟人不曾離開,一直幫助著我們。」
而家住馬蘭代里的萬雷(Manuel Adriano)則說:「去年災後,慈濟發工資鼓勵我們清掃自己的社區,並救助失去親人的民眾。現在,很多事有了重大改變,我們知道要愛護環境,我們有了屬於自己的環保站,我們的生命也因此改變了!」
心靈洗禮,人生改寫
義診、發放、以工代賑……災後慈濟對馬利僅那鄉親不離不棄,持續不斷地陪伴,讓受災民眾深受感動。一年來,已有超過五千三百人次參與志工培訓課程,投入社區服務和發放關懷;許多人在一次次心靈洗禮中,改掉剛強的性格,改寫自己的人生故事,甚至受證成為慈濟志工。
馬蘭代里二十四歲的雷蒙德(Raymond Reposo),從慈濟志工手中接下灰色上衣、白色長褲和白色環保帽。他說:「很高興能穿上慈濟志工服,這代表我有更多機會幫助人。我不會因此自滿,會努力為更多人服務。」
囊卡里五十三歲的娜妮莉塔(Nanelita Alburo),過去熱衷於為黨派助選,若遇到對手的支持者,會跟人吵架。參加慈濟後,她要求自己遵守慈濟第十戒:不參加政治活動、不示威遊行。
今年年中選舉期間,她知道競選造勢活動會留下很多垃圾,因此和鄉親一起撿回收物。有政治人物看到,問她是否已改支持其他黨派?娜妮莉塔指著身上的灰衣白褲,表示自己是慈濟志工,不參與政治了。現在笑容滿面的她,不再處處與人為敵,人人都是朋友。
娜妮莉塔原以賣魚維生,如今加入以工代賑,在慈濟志業園區做環保。她表示,參加慈濟讓她了解到資源回收、保護大地的重要,現在只要一看到寶特瓶,就想要撿給慈濟。「我曾在蜂雅絲蘭省一家醫院看到許多被丟棄的寶特瓶,坐了五個多小時車,將這些回收物帶回馬利僅那。」
身為志工小組長,娜妮莉塔也用心在社區募心,「慈濟很珍惜每一分善款,我鼓勵鄉親接受幫助後也該回饋,幫慈濟救助更多的人。」
家住布利拉(Bulelak)的米格莉塔(Miguelita Umadhay)也曾是慈濟以工代賑小組長之一,她說:「即使是小額捐款,慈濟也開收據給捐款人,這分處事態度讓我印象深刻。因此,我儘可能每天提醒小組成員要記得存硬幣、發好心。他們都熱烈回應,因為慈濟人的付出歷歷在目,若沒有慈濟幫助,我們可能到現在還生活在災後雜亂的環境中。」
六十六歲的葛蘿莉亞(Gloria Bartolay)老太太,將一袋沈甸甸的零錢交給慈濟委員,這是她這個月集結十五位親友、鄰居的愛心,總共是菲幣五百六十三元(約新台幣四百五十元)。凱莎娜帶來的災難,讓多數馬利僅那市居民對人生有了不同的思維。在最困難的時候,有人伸出援手,陪伴他們走出災難;平安的此刻,他們珍惜得來不易的幸福,發願讓大愛循環。
浪子回頭,踏實富有
菲律賓航空董事長陳永栽先生,提供位於馬利僅那市幸運里(Barangay Fortune)的舊廠房,讓慈濟整修作為環保教育站。五月開始一百二十名以工代賑鄉親,在豔陽下辛勤施工。
在此之前,慈濟聘請水電、土木技師,為這群鄉親開班授課;接著在工地指導他們進行營造工程,藉此讓當地失業民眾有收入,未來也可憑專業技術找到穩定工作。
三十八歲的約瑟(Joseph Zarate)負責這批以工代賑鄉親招募任務。有五年營建經驗的他說:「能獲得慈濟信任,我覺得很光榮。」
童年家貧的約瑟,必須在垃圾堆裏翻找物品變賣、貼補家用。長大後擁有待遇優渥的工作,他開始創業、做小生意。看似幸福的人生,卻因染上惡習而變調。
「我每天喝酒,有錢就賭,不但耗盡積蓄還舉債。我丟下原來的家庭和另一個女人生活,以為會得到更多快樂,到頭來卻是一場空。」
去年他的公司倒閉,又逢風災,一無所有的他浪子回頭,與妻子莉莉亞‧薩拉地(Lilia Zarate)加入慈濟以工代賑清理家園,接著參加志工培訓。
聽聞證嚴上人說:「世間有兩件事不能等,就是行善和行孝。」約瑟的心被深深喚醒,自私的想法逐漸消失。
重新找回幸福家庭後,舊公司以月薪兩萬五千菲幣聘請約瑟回去工作;相較於慈濟以工代賑月薪五千元,約瑟卻沒有接受。他說:「慈濟薪資較低,但我在這裏學會如何知足,心很平靜;不像以前賺很多,卻沾染不良惡習、破壞家庭。」
妻子莉莉亞在今年第一屆本土青少年營隊中,擔任生活組組長,帶領孩子們認識慈濟。夫妻倆安貧樂道,物質生活或許不富裕,心靈卻是踏實而富有。
社區志工,互愛互助
今年七月十四日對艾眉麗塔(Emelita Palanas)一家來說,是充滿快樂的一天,因為長年在沙烏地阿拉伯工作的丈夫終於回來;可是稍晚發生的大火,卻讓這家人陷入困境。
慈濟志工帶來慰問金與毛毯衣物,當艾眉麗塔打開兩袋衣服時,忍不住嚎啕大哭:「這是我上星期在慈濟以工代賑時打包的衣服,沒有想到會送到自己手上……」
風災後,為了讓馬利僅那市受災民眾自力更生,慈濟提供為期三週的「以工代賑」,共有超過八萬人次受惠。今年四月底更針對依舊失業的民眾推動第二波「以工代賑」,讓他們在環保站和共修處的營建工程中,學習木工、水電、油漆等一技之長,並投入舊衣回收等工作。
艾眉麗塔就是其中之一,在馬尼拉的慈濟志業園區清洗整理社會大眾捐贈的舊衣、二手家具,用以賑災或惜福義賣。
「家遭火災讓人很難接受,但我會將它視為一項挑戰。」艾眉麗塔說,儘管在這痛苦的情況下,她仍然看到事件的積極面——災後,馬蘭代里本地志工團結一致,全心全力幫她清掃屋子,慈濟人也送來應急物資。
艾眉麗塔說:「很感恩大家及時伸出援手,這對我們是很大的幫助,我將永遠不忘這分真情!」
●
「凱莎娜過去了,它留給我們的不是垃圾,而是一個淨化心靈的團體。」本地志工銩杜洛(Teodulo Granada)分享:「以前我有很多惡習,也浪費太多時間在這些惡習上。現在我在慈濟幫助下,把時間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現在,銩杜洛一家人利用每個星期日和慈濟人到夢鄉村關懷。「我跟大家說,不要只求別人幫助,能助人比被幫助更好。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我永遠都是慈濟志工!」
看到鄉親的改變,卸任市長費蘭洛女士(Ma. Lourdes Fernando)感動地說:「我很高興凱莎娜帶給馬利僅那正面影響,儘管經歷了災難,我們卻成為更好的人、更有愛心,在災難時相互扶持。感恩慈濟為馬利僅那市做了那麼多,也教給馬利僅那市民那麼多的事!」
【維多利諾的新家】
二○○九年九月二十六日,凱莎娜颱風在短短幾小時內帶來一個月的降雨量,首都大馬尼拉地區百分之八十以上受災;位於馬尼拉東北方的重災區馬利僅那市(Marikina City),因河水暴漲更是滿目瘡痍。風災過後,慈濟人在馬利僅那市的囊卡里(Barangay Nangka)、馬蘭代里(Barangay Malanday)、杜馬那里(Barangay Tumana),發動一連串包含發放、義診、清掃家園等援助方案。其中成果最卓越的,便是「以工代賑」——慈濟每天以菲幣四百元,雇用當地居民清理自己的社區,剷除污泥、維護環境衛生。在八萬多人次大規模動員下,三個星期後街道泥濘盡除,煥然一新。
鞋匠維多利諾(Victorino Morandarte)和妻子卡曼(Carmelita Morandarte),是當時帶動鄉親「以工代賑」清掃家園的小組長之一。
「以前我丈夫愛喝酒、抽菸,在外面交女朋友,常將薪水花光,半夜才回家。」卡曼分享:「接觸慈濟後他改變了,破碎的家庭重新圓滿,我很感恩。」
維多利諾和大兒子原在一間家庭式鞋廠工作,災後鞋廠暫時歇業,全家靠著慈濟「以工代賑」方案收入,一步步從災難中站起來。鞋廠重新開業,維多利諾回去報到,他取得老闆同意:「當慈濟有事需要我時,老闆要放人,讓我參加慈濟活動。」
慈濟實施以工代賑,不僅提供本土志工收入來源,也希望協助他們學習一技之長,未來人生自立自強。維多利諾與左右鄰里都參與其中,風災期間培養出深厚友誼;災後三個多月,慈濟致贈建築材料,鄰居發心協助他們修繕房屋,終於讓一大家子有了安穩住所。
(撰文/黃解放 攝影/艾莉佳)
【本土志工 點燃愛火】
十七歲的瑪莉敦妮(Maritoni Mabalhin),今年五月底和三百多位青少年一起參與慈濟首屆本土慈青生活營。「我以前不相信慈濟,擔心他們會改變我們的宗教;現在我知道不會了,很高興慈濟人不只幫助我們,也教我做人禮儀。」
凱莎娜風災過後,慈濟人風雨馳援、付出無所求的精神,點燃受災民眾潛藏內心的慈悲與大愛。
當風災受創的傷口逐漸癒合,他們開始主動加入慈濟「志工培訓營」,蓄勢待發成為志工一員,投入各項人道關懷與救援工作。
一年來,當地已舉辦十次本土志工研習營,並首次舉辦本土慈青生活營,參與培訓已逾五千人次,台上主講者也由華人志工轉變為本土志工;更有超過三百人受證成為慈濟志工。
這群本土志工奉獻時間和精力,投入慈濟各項任務。曾經受助的人,伸出援助雙手,為貧困苦難的鄉親盡一分心力;即使身體勞累,當看到鄉親眉頭不再深鎖,心中的欣慰不言而喻。
他們已成為街坊鄰居的榜樣,在社區點燃互愛之火,帶動鄉親為自己的鄰里付出。就像凱莎娜風災時期,鄰里同胞互助合作、恢復市容的精神一樣,他們要為自己社區的清潔和美化共同努力。
(撰文/娜燕莎、艾莉佳 翻譯/黃解放 攝影/艾莉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