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1期
2011-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朝鮮
  天涯共此情‧賴索托
  天涯共此情‧南非
  特別報導‧泰國
  淨土人間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十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1期
  大愛共同體

◎撰文‧盧蕙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小情小愛必然有得失計較,
唯有轉化為大愛才能提升生命。

歲末時分,海外慈濟人回來受證是感人的光景。許多人含淚走到上人面前,那表情在在訴說孺慕與思念,有的嚶嚶啜泣如稚子,就連高大或兩鬢飛霜的師兄也不例外。

上人也提起,許多人的淚珠滴到他的手上。這淡淡的描述,讓人感受到上人感召力的連綿無際,以及慈濟長情的廣闊無涯。

記得十多年前,海外慈濟人猶是少數,看他們每回來去,裝滿隨師見聞的法喜和依依不捨。幾年前,上人在授證圓緣後,駐足講經堂的大門外,看海外弟子準備離去,那眾多遠方遊子流淚合十、放慢腳步的欲去還留,已成為某種永恆不朽的情景。

這分「難得見師一面」的憶念,是在異鄉做慈濟的精神支柱。上人提供人間菩薩的精神典範,教人在無數的人事流變中知所依止。這分師徒之情來自關懷與感恩的點滴累積,也和行菩薩道的共感情懷緊密相連。

此情自然不是世俗情感,而立基在「覺有情」的體悟。帶著凡夫情入慈濟門,終得了解小情小量必然有得失計較,唯有轉化為大愛才能提升生命。「拉長情」是人人的潛力,在慈濟交會為濟苦救難的豐沛力量。

因此,慈濟可被解讀為一種情感社群,其中充滿了人情化大愛的動力;在高效率動員的背後,總伴隨著淚光閃閃的情感流動。無論是出於悲憫、悔過、感動或感恩的觸動,或其中的揉合,都在師徒間,或個人與群體間相互激盪,催化更大的行動力量,此有無數的生命篇章可作見證。

已有學者研究指出,這樣的情感社群是一種宗教共同體,它對治一味追求理性和效率的現代社會,使許多在精神上漂泊的現代人找到歸屬感。它不同於其他利益群體的功利性連結,而是提供這個時代所需要的生存意義和價值觀,所以才能打動人心。

宗教共同體不以和日常生活有距離的經典言辭為號召,對人們往往動之以情,呼應人的情感狀態和需求,也引導人在行動體驗中療治情感問題,開發情感的正面能量。其訴求是個人返回自身尋求成長,這點也符合新時代宗教的發展趨勢。

這也可以說明,何以慈濟成為跨宗教、種族、國界的「大愛共同體」。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