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1期
2011-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朝鮮
  天涯共此情‧賴索托
  天涯共此情‧南非
  特別報導‧泰國
  淨土人間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十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1期
  省思「幸福」

二○一一年即將成為歷史,回顧這一年,給人天災不斷、人禍四起的感慨。如東日本大地震、泰國大洪患,都造成慘重的死傷和損失;而「茉莉花革命」、「占領華爾街」的怒潮,以及歐洲諸國債務危機,影響層面更是擴及全球。

在惶惶不安的生存環境中,「幸福」的滋味好像愈來愈少。然而,在上月訪問日本的不丹國王和王后,卻帶給我們另一種省思,他們除了慰問受地震海嘯重創的民眾外,也宣揚不丹著名的「國民幸福指數」。

這個位於喜馬拉雅山區的小國,人口僅約百萬,和人口上億的日本相比,平均國民所得僅及日本的二十分之一。但日本平均一年有三萬人自殺,而不丹卻有百分之九十七的人,表示自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今年不丹人民更為日本災難踴躍捐助百萬美元,展現佛國子民的慈悲心懷。

「快樂窮國」與「憂鬱富國」的對比,說明了物質豐缺並非幸福與否的關鍵。不丹人的幸福感,固然有賴政府政策的推行,如教育完善、醫療有保障,但更重要的是生活的信念。如證嚴上人所指:「幸福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所謂的「做」,並非向外追逐財富,享受聲色之娛,而是少欲知足,樂於幫助別人,締造人與人之間互助互愛的和諧。

展讀慈濟大藏經,信手拈來都有獲得幸福感的例證。如南非雷地史密斯的臺商志工,以取之於當地的所得,回饋當地所需,十五年來,援建窮鄉校舍,助學供餐,讓許許多多貧困學子的前途轉而充滿希望,在異鄉的生活也充實快樂。

又如南非境內小國賴索托的農民,接受慈濟人援助的玉米種子,獲得久違的豐收,也拿出部分收成送給受災的鄉親,分享幸福的滋味。這也證明,布施行善並非有錢人的專利。如果貧國中的窮人都能做得到,「富有餘」的人們又怎能獨善其身?

地球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承載量,不可能讓全球七十億人過富裕的生活。九○年代至今多次金融危機,也讓世人深深體會到,以往強調市場競爭的政經體制,扭曲人性,使人愈來愈不快樂,將世界帶向衝突,甚至是毀滅之途。

英國史學大師湯恩比曾說:「解決二十一世紀人類所面臨的問題,有賴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教。」仁愛與慈悲的情懷,顯然也重新定義、造就當今的「幸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