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1期
2011-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朝鮮
  天涯共此情‧賴索托
  天涯共此情‧南非
  特別報導‧泰國
  淨土人間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十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1期
  朝鮮嚴冬 大同江畔的嗚咽

◎撰文‧李委煌  攝影‧蕭耀華


為紀念開國者金日成而建設的「主體思想塔」
矗立於平壤的大同江畔,睥睨著市中心櫛比鱗次的高樓;
晨霧朦朧,一如外界對於朝鮮的印象。
十二年間慈濟十度派員進入朝鮮賑濟糧荒,
此次卻因為國家領導人金正日猝逝而提前結束發放行動離境,
短短四天,卻彷彿看見這神祕國度掀開的一角……


就快中午了,我們正在距離平壤約一百餘公里遠的黃海北道谷山郡發放大米;朝鮮中文翻譯人員崔明進、鄭香順卻突然催著我們早點離開,因為十二點廣場上有個重要的廣播活動。

不久,擴音器大聲響起了,音效很差,但人人站得直挺挺地專注聆聽。我們推測或許是場思想教育,但所有村民包括一路上協助我們翻譯的工作人員都板起臉孔,一反先前的和善可親;我知道一定有大事發生了。

「他們的金正日將軍往生了……」熟諳朝鮮語的慈濟志工崔美仙輕聲說著,把我們嚇了一大跳,消息實在太突然了!而身旁的朝鮮人,無論是大男人、小女子全掩面哭了起來;還有兩位婦人,哀號一聲昏厥過去,很快地來了兩臺手推車將她們帶走。

而與我們相處多日、相互照顧的翻譯人員,此刻因為領導人的驟逝而哀痛,我們只能靜靜遞上面紙,適時地拍拍他們的肩。

原來兩天前,當我們入境平壤時,朝鮮人心目中的金將軍已經辭世,只是人民全然不知此惡耗。這個大消息在十二月十九日於全國農村廣場同步宣布,即日起到十二月二十九日是全民哀悼日,二十八日告別式,二十九日全國追悼大會。

在場領導告訴我們,國喪期間境內將停止一切活動。慈濟預定二十七場的發放活動,儘管才進行了兩天九場,也不得不中止,全部團員必須立即離境。

廣播結束後,我們與翻譯人員顧不得用午餐,直驅下榻的平壤羊角島飯店,兩小時車程靜默無語。

朝鮮動向向來極受國際注目,金正日因急性心肌梗塞離世,不僅是朝鮮半島大事,更是國際媒體關注焦點。我們回到飯店,緊急打包行李的同時緊盯著電視,BBC、NHK、鳳凰衛視、朝鮮中央電視台即時報導此事,我們也乍然意識到,四十位慈濟發放團團員,正身處新聞現場。

時勢所趨,不得不走。翌日清晨天尚未明,即趕往平壤機場,飛往北京轉機返回臺灣。

自一九九九年慈濟首度糧援朝鮮以來,這是我第五次隨志工進入這個神祕國度,儘管行程臨時變化、提前回到了家,但我的心一直懸繫著朝鮮農村民眾與協助翻譯的朋友,不知他們後來有領到大米嗎?他們可仍為失去領導而哭泣?

記憶,就從入境那一天開始說起……

有貧無苦 

十二月十七日下午,我們抵達平壤機場,入境前照例繳出手機,準備「閉關」多日。

這個禁帶手機入境的限制,其實眾說紛紜;其中一說是二○○四年四月,平安北道的龍川郡火車站發生傷亡慘重的大爆炸,可能就是由手機引爆;隨後不久,當局便下達了禁令。

我們入住的羊角島飯店,雖屬國際級,但無法上網,一般民眾也很少使用行動通訊。儘管如此,近年平壤手機普及率上升,服務於朝鮮國際旅行社的平壤人尹正赫說,目前平壤市手機用戶至少逾五十萬人,便宜點的手機相當於新臺幣四千多元,話費也是大部分平壤市民可負擔的範圍,但無法撥往國外,只能在國內使用。

沒法對外聯絡,別人也找不到你,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人際網絡突然消失;對國際旅客而言,有人形容宛如「軟禁」,但對前來援助的我們,心態上反倒是了無罣礙,就一心一意關懷村民、完成任務,不做他想。

十一月中旬完成首波發放後,十二月中旬我們依約再度來到,提供平安南道大同郡、平原郡及黃海北道谷山郡、麟山郡共十四萬戶、逾四十四萬脆弱人口再一個月的過冬大米。

氣溫攝氏零下十度,農地與路邊可見殘雪;儘管手腳凍得不聽使喚,嘴唇開合講話也顯僵硬,但許多村民看到我們再次遠從臺灣而來,像老友般熱情上前擁抱,我們頓時也暖和了起來。

村民在酷寒中站立等候領取物資,卻都沒戴上手套;我們為表尊重,也脫下防寒手套,並拿出一瓶瓶凡士林,見到老人、小孩粗糙龜裂的雙手或臉頰就趨前塗抹,即使語言不通,也希望用愛來滋潤村民的劬勞與風霜。志工呂秋霞與葉大復說,他們的手反而被老奶奶拉了過去,結結實實地搓熱著給予溫暖。

當凡士林塗抹在老婦人粗糙皸裂的臉龐,她們總靦腆地側著臉,神情羞赧;當我們不過給了顆糖,媽媽就叮嚀孩子要九十度鞠躬道謝;村民排隊領取物資,總是整齊而安靜、規矩而無爭。

如此種種,讓我思索,這真的是嚴重缺糧的人們典型的形象嗎?從他們的衣著、身材,可看出吃不飽吃不好,但面容神態卻不顯悲苦;因此,我很不願以「苦」字來描述糧食緊張的朝鮮人,畢竟苦的感受實在太主觀了。

自尊自傲

發放現場看得出來,村民很少見到像我們這樣的外國人,最初總是表情嚴肅;雖然音樂響起時,都能大方翩翩起舞,卻難掩機械似的舉措。他們也極少談及個人心情感受,講的不外乎是國家與偉大領導。

村民幾乎全穿著深色衣褲,彷彿全國人都是類似的制服。尹正赫告訴我,那不是硬性規定,只是朝鮮施行共產體制,凡事習慣平均配給,不時興個人主義,也不鼓勵自我與標新立異;鮮豔色的衣褲,容易受人注意,大家不習慣與眾不同。

一九九九年發放時,有位翻譯人員跟我說,他們習慣國家配給,對於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嚴重貧富不均現象,相當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很不道德的一件事,在國家立場更是不允許的。

我在想,若他有機會知道二○一一年影響全球的「占領華爾街」運動,或貧富鴻溝愈來愈大的資本經濟世界,彷彿早已預言此結果的他恐會得意地對我說:「看吧,早就跟你說過了。」

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十二月初公布的全球貧富差距最新統計,全球最富有百分之十人口的平均收入,與最貧窮百分之十人口平均收入,差距高達九倍,創下三十年來新高;這樣的差距令人感慨。

當然,平均分配並不代表沒有競爭,即便在朝鮮的合作農場耕作,每天也有個人表現考核,歲末農作收成後也會依考核高低來分配糧食;共產生活也不鼓勵懶惰。

其實令朝鮮人得意的東西挺多,例如讓世界各國頭疼的街友等社會問題,在朝鮮很少見到;臺北一般上班族可能一輩子買不起一棟房子,但朝鮮人的住宅由國家配給——儘管分配入住高層樓房的人們,常面臨停電只得徒步上下樓的窘境。

在平壤地鐵、街道上四處可見的馬賽克壁畫,也是讓朝鮮人引以為傲的藝術創作。只是外界人看朝鮮,同樣像是被打了一層馬賽克般,朦朧而模糊,永遠看不清真面貌。

因為國家體制之故,即便人人都能溫飽,卻少有餘力與機會去付出,難有造福的空間。家住平壤的翻譯人員金正哲即說,他挺羨慕慈濟志工可以這樣助人。

事實上,在朝鮮連民間慈善組織都不存在,遑論理解「志願者」、「志工」的名詞含義;聽他們說,國家發生澇旱等災難時,村民偶爾會動員捐出衣褲、糧食等實體物資,除此之外別無慈善或捐款的經驗。

不過,每到農忙季節,各工作單位包括學生都會義務前往農村支援;那段時間他們會住在農家,協助育苗、插秧、除草與收割,全民共同為農穫增產來努力。

金正哲輕聲跟我說,這十幾年來朝鮮糧食挺緊張,主要就是國際經濟制裁,這直接影響了國內工業、農業的發展。我想起在北京辦理簽證時,朝鮮駐北京使館祕書朴成浩對我們說,二○一二年朝鮮發展重點將會是農業,因為糧食問題需要先解決,而化肥能具體改善現況,稻米產量會因此提高十倍。

離境前,我從海關取回手機;在與外界「失聯」的這幾天,全球已不知發布了多少新聞。對身處網路世界、資訊爆炸的現代人而言,幾個小時後的訊息就屬舊聞了;但在資訊封閉,無法即時認識、接觸外界的朝鮮,訊息像是「無新無舊」,更不必罣礙錯漏什麼了不得的即時新聞;因為生活的一切都由國家供給,即便是新聞訊息與思想教育也不例外。

我們搭乘高麗航空,準備離開朝鮮,許多外國人與留學生也搭上這航班,不准繼續留在境內;機上報紙頭版全以大篇幅報導著朝鮮領導人逝世的消息,我一份份地翻閱,感覺和朝鮮朋友距離那麼近。

評價朝鮮,不該只用GDP(國內生產毛額)數字來看待。就像前陣子日本宣布,未來將學習「快樂指數」全球第一的不丹,將人民生活感受一併列入考慮,那才是更適妥的幸福感衡量標準。

對世界上大部分人來說,金錢是全部,因為衣食、醫療、教育等全都要錢;但對生活所需均由政府計畫性配給的朝鮮人言,每月差異不大的薪資,意義跟我們大不相同。

平壤是否正在逐步與國際接軌?二○一二年能否「打開強盛大國之門」?朝鮮的一舉一動,隨著金正日的過世與其三子金正恩的接棒,更加受到世人關注。

與其說關心國際局勢,不如說我關心的是那些我曾在她風霜臉龐塗抹上凡士林的老人家,以及那些共處多日、一起在酷寒冬日裏完成發放工作如家人般的平壤翻譯朋友……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