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到十八日 守護心地明珠
◆11‧17~18《農十月‧二十二至二十三》
【靜思小語】用「善解」轉化煩惱,用「包容」寬諒一切。
轉貪愛為無私大愛
凡夫心狹窄,總是在他、你、我之間斤斤計較,在有限的生活空間起心動念、汲汲營營。晨語時間,上人教勉:「要自我磨練,用『善解』的功夫轉化煩惱、用『包容』的心胸看待一切。」
《法華經》經文:「因佛光所照,悉見彼大眾。或有諸比丘,在於山林中,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上人解說,佛心清淨、了知真理,智慧之光平等普照眾生,故「悉見彼大眾」;其中,精進的比丘持戒嚴謹,如守護明珠。
「明珠,即是人人本具的清淨佛性。精進持淨戒,才能心定、增智慧,保護內心的明珠不受層層污垢覆蓋。」
反之,若不守規則,犯戒造業,除了自心煩惱愈增,也會困擾別人。上人說:「造作的業力愈重,心地愈黑暗,將使明珠埋藏愈深。必須提起勇猛精進心,勤修善法——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速斷;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上人教眾「體解大道」,開闊心胸與眼界。「把凡事都以『我』為考量的貪欲之愛,開展為『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無私大愛,人與人之間彼此包容、相互尊重與感恩。」
早會後,上人北上為二十一個國家地區的培訓委員慈誠授證,同時展開第一梯次歲末祝福行腳;於午後抵達臺北關渡志業園區。
普救蒼生如救至親
今年度海外培訓慈誠委員精進研習,分梯次在臺北板橋、蘆洲、三重等三個慈濟志業園區進行。板橋志業園區於十一月十五日首先開營,十八日下午舉行圓緣典禮,上人午後來到板橋,與即將受證的泰國師兄、師姊座談,期許人人發心立願,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心,與大地眾生共生息。
「受證之後,要以大慈悲的佛心、『覺有情』的菩薩志願,為苦難眾生付出。對於受災受苦之人,要以如同救助至親般的心情伸手救拔。」
上人表示,現今是末法壞劫時期,人心道德觀念淡失,要用佛法拯救眾生心。「全球四大不調、災難頻生,唯有人心有愛、心胸開闊,才能救世;故須廣招人間菩薩,才有足夠的力量幫助苦難人。」
用感恩心對治驕慢
逾五百位新發意的海外慈濟委員、慈誠,在圓緣典禮上真摯道述其投入慈濟的心路歷程,臺上臺下心起共鳴,感恩、感動的淚光交織。
上人開示時慈囑,大家平時投入人群、為苦難人付出,會遭遇不同的人、事、物,感受不同的人間事相。「心靈要恆住『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的靜思法脈中;體會『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的慈濟宗門精神。」
佛陀的心清淨而遼闊,沒有煩惱、無明,所以能恆持「靜寂清澄」的心靈境界;而凡夫心受貪、瞋、癡、慢、疑等煩惱覆蓋,故不得清淨。如何修除貪、瞋、癡、慢、疑「五毒」?
上人以己為例勉眾:「雖然無貪、無瞋,但我不敢說我沒有無明、沒有煩惱;只是我會時時警惕,謹慎不偏差。我沒有慢心,因為我以感恩心面對每一個人——感恩人人用心用愛付出,且見到許多典範人生,深感自己的不足,還要再學習;我一向秉持『普天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所以也沒有疑心,但是對於人間事的是與非,我分得很清楚。」
凡夫習氣深重,上人表示,自己相信「人人皆有佛性」,但是必須觀其言行,以察知是否徹底改過;所以,要入慈濟門,須經過見習、培訓,確實改除凡夫習氣,才能受證成為慈誠、委員。
「已經找到正確的方向,要永遠把握啟發愛心的那一刻,堅心守志;從一種子而生無量種子,傳續不斷。」
上人指出,並非形式上的誦經拜佛、求佛菩薩加持,就能「消災解厄」。「因緣果報恆存——就像在土中播下一顆種子,只要善加耕耘,就能結纍纍果實;起一念善心而持之以恆,就能回收無量善因緣。唯有人心淨化、回歸正向,不造惡業且行善造福,才能消弭天下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