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1期
2011-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朝鮮
  天涯共此情‧賴索托
  天涯共此情‧南非
  特別報導‧泰國
  淨土人間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十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1期
  十五日 愛憎縛心,自我障礙

 

◆11‧15《農十月‧二十》

【靜思小語】好惡愛憎之心,會使人執著、自我障礙。

歡喜心就是「好相」

《無量義經》形容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能令眾生歡喜禮,虔心表敬誠慇懃」;上人於晨語時間引申:「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與人結好緣,自然能令人心生歡喜;讓人起歡喜心的形象,就是『好相』。」

上人指出,佛陀說《法華經》時已是七十多歲的長者,雖然身形隨著歲月而變化、老邁,但是其智慧、佛性永恆不變;因此大眾見到佛陀便由衷歡喜、恭敬頂禮,對佛的真誠恭敬與尊重之心亦無改變。

「儘管佛陀已入滅兩千多年,現今佛弟子依然恭敬禮佛、依隨教法,敬佛如佛在。禮佛是要提升對佛法的恭敬與信仰、折伏貢高我慢之心;拜佛亦非求佛保佑,而是依從佛陀教導,去除貪、瞋、癡、慢、疑等無明污垢,顯現內心的自性佛。」

上人教導,只要心態轉變,對所見的形象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對於投緣、見之歡喜的人,能學習其優點;對於原本不投緣甚而交惡、見之即起煩惱的人,能感恩對方現相教育,使我們警惕以修除習氣。能如此,則人人都是助己修行的善知識,便不會再起好惡愛憎而執著、受障礙。」

做自己「心」的主人

在板橋靜思堂,五百多位來自大陸、新加坡、菲律賓、印尼、香港、泰國、日本、澳洲、紐西蘭、越南、美國、馬來西亞、韓國的海外培訓委員慈誠齊聚,展開第二天的研習課程。

今年共有十五個海外慈濟分會培訓本土志工,其中以菲律賓的培訓成果最令人矚目;此次將有七位菲律賓人受證慈濟委員、五位受證慈誠,另有超過八百人正接受志工培訓。

二○○九年九月凱莎娜風災後,菲律賓的本土慈濟種子一一浮現,許多人接觸慈濟後,毅然戒除菸酒、賭博惡習,發心立願投入人間菩薩行列。

早會時間,上人提及心心念念想來臺見師父、努力存交通費的娜妮莉沓,原本是個熱衷政治的超級助選員,認識慈濟後喜獲良師,為守慈濟十戒而戒酒、不再涉足政治,將助選的「知識」轉為募心募愛的「智慧」,以真誠的愛心幫助貧苦鄉親。

「娜妮莉沓在慈濟真正了解如何才能救心救世;智慧開啟後,懂得做自己的主人——改變自己,就能付出助人;甚至發揮善力改變周遭的人與環境。」

上人期許慈濟菩薩在世界上每一個苦難角落隨處應現,淨化人心、帶動人人行往正確的方向,讓當地社會更祥和。

再辛苦都無怨尤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日前提出報告,全球暖化令氣候變得更為極端,氣旋、熱浪、暴雨、乾旱等天災愈多,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受毀滅性暴雨侵襲機會倍增;極端氣候更可能觸發人類大規模遷徙,解決氣候問題實刻不容緩。

上人憂心表示:「大環境以災難警示,教人類自我省思與改變。天地災難聲聲告急,全人類都應該有所警覺,致力保護大地環境,以保障未來子子孫孫的平安。」

世間愈是苦難,愈是需要人間菩薩雲湧而出。上人期勉慈濟人,有因緣共同生在此一大時代、投入菩薩團體,就要努力使慈濟精神普及全球。

「只要啟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就能以開闊無私的心胸,克服萬難救拔苦難人,再辛苦都無怨尤。若全球每一個人都是菩薩,回歸互愛互助、清淨簡樸的生活,地球就能回歸清淨,人類才能平安永續。」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