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1期
2011-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朝鮮
  天涯共此情‧賴索托
  天涯共此情‧南非
  特別報導‧泰國
  淨土人間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十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1期
  十日 心量自造

 

◆11‧10《農十月‧十五》

【靜思小語】普遍張覆菩薩網,即時救助,轉受災的悲悽為互助的善效應。

誠懺悔,行往正向

早會時間,上人提及童年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次放學途中遇空襲警報,大家慌忙進入防空洞避難;待警報解除,眾人走出洞外,見罹難者斷肢散落,慘不忍睹。有人怨天怨地,怪罪媽祖、觀音菩薩不靈驗。

「當時有位穿黑色對襟衫的老人家,悲悽回答眾人:『不是觀音媽、媽祖婆不靈驗,是眾生不聽話,觀音媽已將眼淚哭乾,哭出血水來了……』」這段記憶深銘上人心中。

「人們總是祈求神明庇佑無災無難,卻昧於良心行事、背離道德過生活,以致自陷危境。一次又一次的災難,是眾生共業的惡果惡報,也是天地聲聲示警、教眾誠心懺悔。」

上人感嘆,現今道德淪喪、人倫失序,眾生造業愈重,故災難較過去更多,幸而有人間菩薩之處,苦難人就有機會得救,也有機會得到引導;期勉人人用虔誠心跟隨佛菩薩的教導,行往正向。

轉災難,起善效應

印尼慈濟志業自一九九三年開展迄今,當地慈濟人積極推動「濟貧教富」,在濟助貧苦人的同時,也鼓勵其振作心志,在心中種下愛的種子;受助之餘更能從喜悅中發心立願、發揮力量幫助他人。

每年十一月至四月是印尼雨季,今年十一月二日起蘇門答臘島南部沿海連續四天豪雨,河水氾濫沖毀民宅;只有一位培訓慈誠的巴東聯絡處,志工於十一月六日勘災,八日提供大米及食用油讓軍方煮食供應受災居民,待水退後再前往發放。

上人感恩印尼慈濟人就地招募人間菩薩,一旦災難起,即能啟動急難救助。

「眾生共業已成,災難無法完全消弭,唯有在全球普遍張覆菩薩網,讓每個地方都有人間菩薩,才能即時救苦救難,減輕受災人的痛苦;也讓福業共聚,轉受災的悲悽為人間互助的善效應。」

勤招生,不休不退

與美國總會執行長葛濟捨等志工談話,上人說起早年在小木屋修行,一日清晨專注禮拜《法華經》,忽然感覺到心境非常明亮、開闊,雖然木屋的空間窄小,當下卻如置身在遼闊無際中,心靈境界難以言語描述。

雖然修行過程中有如此開闊、輕安的體會,但亦不能執著。上人再言,在剛落髮尚未受戒前,也曾在晨間打坐時,忽覺自身不斷膨脹,境界迅速開闊,感覺自身非常飄渺……頓時起警覺心,趕緊收攝心境起身。「從此,靜坐時我專注調氣、觀察呼吸,讓精神集中;否則執著境界而隨之飄蕩,就可能走火入魔。」

上人教眾,學佛要實實在在,認清現實的境界,莫因好奇而去探討虛無的幻覺。

「大家的心要定。既已行於菩薩道,就要不斷精進,不退不休。」上人表示,全球災難頻仍,需要愈多人投入力量救拔苦難;資深者要不斷傳承經驗、培養出領眾者再持續帶動,才是真正的「傳承」。

在不景氣的狀況下,未來美國總會的負擔更重,上人教眾運用「竹筒歲月」日存點滴的方式,帶動人人持續培養善心念。

「貧苦者容易同理苦難人的困境,一旦有少許存餘,就樂於捐贈,所看的是『我還擁有十分之九』。富者雖然擁有得多,反而遲疑難捨,所想的總是『我付出了十分之一』。因此,對應各種不同的眾生心念,須用智慧引導。」

上人深切期盼更加落實「人間菩薩招生」腳步。「招募會員、勸募善款,不只是凝集救災救苦的資源,更重要的是『募心』——要帶動捐款者實際投入,在人群中體會佛教精神,油然生起助人、造福的歡喜心而布施,這才是真正的『喜捨』。」

上人叮嚀大家莫失道心,要堅持於菩薩道上精進,團隊要更加凝聚心力,為人群付出良能。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