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 真正的「解脫」
◆11‧7《農十月‧十二》
【靜思小語】深入人群,不受煩惱困擾;關懷天下,不受苦相束縛。
修持「五分法身」
晨語時間,上人解說「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學佛者若能用心修持此五種功德法,即能去無明、顯覺性。
「佛之法身,亦是佛所覺悟的真理,恆住不變、無生無滅,不受一切境界影響。凡夫的佛性被層層無明遮蓋,就像天上烏雲遮擋日月光明;儘管如此,仍無損日月之本質,只要去除無明,則『戒定慧解知見生』,五分法身顯現,即達如來覺性。」
上人指出,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守戒,即能防非止惡;有定力,即不受人我是非、外境誘引而偏差,恆持發心立願;有智慧,則能明辨是非、了徹世理,悲智雙運,普濟眾生。
「『慧』使心能靜『定』不退轉,心能定,即能堅守『戒』律。身、口、意不偏差,道業精進無漏失,戒、定、慧成就,即得解脫。」
解脫,並非遠離一切人事物以阻絕干擾。上人說明:「真正的解脫,是身在種種人、事、物之中,不受煩惱困擾;心包太虛,關懷天下事,但不受天下事束縛。」
不只是「解脫」,還要更進一步「解脫知見」——了知自己確實已達解脫的智慧。上人指出,如此「五分法身」具足,就能安然入人群,專心救度眾生而無得失、無罣礙。
帶動「富中之富」
「懂得『取於社會、用於社會』,才是『富中之富』的高價值人生。」早會時間,上人開示,天地之間,人人皆是生命共同體,慈濟帶動實業家親手布施,「教富濟貧」之舉,讓富有的人能體會天下疾苦,成就更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即使有大慈悲心,一個人做不了天下事,必須招募具有相同理念者,讓力量集中、人手更多、眼界更廣闊,才有普遍拔苦的大力量。」
上人期待,除了帶動生活富裕者富有愛心,成為「富中之富」,也要教導受助者提起愛心善念,成為「貧中之富」。
「眾生皆具平等清淨覺性,無論環境如何惡劣、生活如何困苦,只要有心,人人都可種福因、結福緣。每一位有能力、有愛心者都願意伸出雙手,發揮無私大愛,世間眾多苦難人就有得救的希望。」
凝聚「合和互協」
泰國水患勘災團返臺報告此行見聞,上人強調「眾志和合」的重要。「『協』字乃三個『力』相加。心結合,你幫助我、我幫助你,彼此力量加乘,才能普濟苦難。」
在災情告急的此刻,上人期待啟動泰國工商界的愛心,使其明了「共生息」的道理,付出一己之力。「慈濟人當務之責,就是以無私的愛,帶動鄰幫鄰、親幫親,讓社區儘速乾淨,市容早日復甦;也讓當地人看見華人的愛心,啟動良善循環。」
上人亦叮囑泰國慈濟人安住心、凝聚信。「心穩定,信念才能凝聚,方向就能正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