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日 知足、付出 最有福
◆11‧6《農十月‧十一》
【靜思小語】有十捐一,時時有福;有一缺九,永無滿足。
心不執著、不起分別
佛之法身恆住,無生、住、異、滅之變,在時間上也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分別;故《無量義經》云:「非動非轉非閑靜,非進非退非安危,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來。」
晨語時間,上人解說,動與靜是相對的感受,即使身心靜定,時間仍不斷流逝,地球依然在公轉、自轉之中,身體代謝運行不止,只是個人在靜定境界中無感於種種變動。
同理,進與退也是相對。人自出生到老死,每一時刻都在成長、變化,終至老邁凋零,再經歷下一個生、老、病、死的循環;而佛之法身恆住恬安寂靜的境界,無進退之別,亦無安危之慮。
「即使生命時間、生活空間有限,智慧要不斷提升,要有宏觀開闊的眼界與心胸,達『心包太虛』之境,透徹人間事理、宇宙真理。」上人指出,了徹真理,就沒有是非、得失的執著,也不會起你我、彼此的分別心。
《法華經》中,描寫佛陀即將說大乘法,諸天龍鬼神虔誠供養、禮敬佛陀為「人中尊」,彼時「一切諸佛土,即時大震動」。上人解說,釋迦牟尼佛在人間現相成佛,其正等正覺的威德令眾欽服,故大眾以至誠之心供養,「佛土」震動代表眾生內心與佛法相應,歡喜踴躍請法、聆法。
「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真理未曾變異;『佛佛道同』,佛陀在娑婆世界所說的真理,與他方世界諸佛所說皆同,故此土佛心歡喜,諸佛世界亦歡喜。」上人勉眾,若能了徹佛陀教法,顯露清淨無染本性,就能感應佛心而起共鳴,故要把握每一時刻用心精進。
克勤克儉,傳法傳愛
「不了解天下事,就無法為天下付出。」東區委員慈誠精進日,上人殷殷教勉,在全球災害頻仍的此刻,應呼籲人人戒慎虔誠,生活中克勤、克儉、克難,共同愛護天地。
「平安即是有福,縱使無法親自到災區付出,人間菩薩招生,愛的力量點滴匯集,也能普遍於世界。」上人致勉,要積極傳法、傳愛,在感恩中為天下災難付出力量。
經過三天的參訪與研習,「海外實業家靜思生活營」今日圓緣,上人開示,現今科技發達,伴隨進步繁榮而來的,卻是人類的生態改變以及氣候變遷。「早期社會固守道德倫理,多數人生活勤儉,吃得飽、穿得暖就覺滿足。經濟提升後,人心卻沈迷在物欲與比較中。」
人心迷於得失間,上人感嘆,「無」時煩惱得不到,「有」時煩惱會失去。「有一缺九,賺了一百塊,就想要一千;有一萬則缺九萬,即使百萬仍是缺『九』……實是辛苦。富有與否不是在物質,而是在心靈。」
上人鼓勵座中實業家換一個態度——「有十捐一」。「慈濟人在濟助貧者的同時,也啟發他們助人的愛心,這就是『濟貧教富』。不輕視點滴之微,正是慈濟『竹筒歲月』一路走來的精神——讓人人知道自己也有一分助人的能力。」
上人期待座中實業家,取於社會、用於社會,認真經營事業的同時,亦關懷天下人;人人匯聚善力,苦難人就有更多得救的機會,自我心靈也將更為富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