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至五日 用愛扭轉人生
◆11‧4~5《農十月‧初九至初十》
【靜思小語】愛人者,恆被愛。
一理通,萬理徹
「人的心無形無相,然而起念造作,卻令眾生受盡煩惱苦楚。各人經歷不同,對『苦』的感受也不相同,親身經歷者知其感受,不曾經歷者難起同理心。」
晨語時間,上人言,諸佛菩薩一再倒駕慈航,來娑婆世間對眾廣行教化,以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引導人人回歸本具的清淨心。
佛陀在靈鷲山宣說《法華經》前,先說的大乘經典就是《無量義經》,指引大眾走上正等正覺的康莊大道;之後入於「無量義處三昧」,顯現莊嚴靜定之瑞相。上人表示,此時佛陀內心徜徉大乘法髓,歡喜澎湃,要將種種法理「會歸於一實相之理」。
「而『實相之中,妙義無窮』,若能融通法理、『無量義』入心,則一理通、萬理徹,即得無量智慧。」
施與受,互感恩
香港資深慈濟委員蔡麗輝的二子施德偉醫師,與香港慈濟人入精舍拜會上人。施醫師表示媽媽往生時十分安詳;香港師姊們則說,「阿嬤」自言此生對社會、家庭、慈濟皆盡心盡力,生命最後了無遺憾,輕安自在。
「來去自如,不簡單!」上人讚歎蔡阿嬤充分發揮生命的價值。「她十八年來腳踏實地行菩薩道,愛很多人,也得到很多人的愛,人生真正有價值。」
協助英文版《靜思語》修潤工作的美國加州大學趙文詞(Richard Madsen)教授伉儷至精舍拜會上人,教授表示:「靜思語文句雖短,卻有很大的攝受力,對人產生很大的影響力。」
上人鼓勵教授著手英譯《慈濟語彙》,並舉例說明,慈濟何以對長期救濟者稱為「感恩戶」。「慈濟人感恩貧困人給予付出機會,讓我們有機會『見苦知福』,故在付出的同時心存感恩;而受助者也感受這分尊重的愛,所以施受雙方『彼此感恩』,就是慈濟『慈善人文』之一。」
承擔方能帶動
五日上午與泰國分會進行視訊會議,聽取水患賑災事宜;上人強調,天下事,天下人都要關心。「目前最需要的是在地菩薩涌出。人人合心,不分彼此、無私付出,就能共度難關;反之,人心浮動、多所埋怨,只會增添災難。」
上人表示,菲律賓、臺灣等地慈濟人的經驗帶動只是一時,真正的後繼力量仍在當地;期許泰國慈濟人承擔起帶動的力量。「平安的人,要伸手救拔不平安的人;受災的人,則要堅強振作。」
最正確的信仰
印尼分會副執行長郭再源師兄伉儷陪同當地實業家入精舍拜會上人,同行的尼克勒斯神父,深入了解慈濟協助疏浚紅溪河,並為當地窮人建屋、蓋醫院、建學校,感動淚下,希望不同宗教皆能結合力量,為貧窮人做更多。
上人表示,宗教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如醫師的使命為搶救生命,宗教的使命則在安定人心。「所有神職人員,都是把心寄託在無私而超越的信仰上——那就是『愛』。故不同宗教雖然名稱不同,但心念與目標一致;所以無分別的愛,就是最正確的信仰。」
上人回憶二○○二年初,印尼紅溪河水患過後,河岸居民長期泡水的生活苦境。「對照現今雅加達慈濟大愛一村的繁榮景象,此皆來自許多愛心人願意做好事,貧困民眾的人生才能因愛扭轉。」
在座的澳洲陳醫師表示,歷經貧窮成長環境,完成醫學教育後以幫助窮人為志,甚至到柬埔寨等國家投入醫療服務,但個人力量有限,如一滴水滴入海洋;看到慈濟所做的一切,包括對所有宗教的尊重,在在都令其打開眼界,也深深觸動其心。「感恩慈濟為貧窮人所做的一切,也啟發了我們的悲心。」他發願返回澳洲後,盡己所能協助慈濟志業。
「慈濟需要許多有愛心的人,有志一同,把力量匯聚起來。」上人表示,人生最苦莫過於病痛,好醫師即病患生命中的貴人,尤其貧病交迫時,更需要醫師的愛;醫師治療病痛的同時,也要用愛心撫平心靈之苦。
致力於研發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黃德新先生提到,人體本身即具有自癒的修復能力。上人說,人體有許多奧祕存在,「醫療不斷有新的發現,然而最重要也是最自然的奧祕,應在於如何『放寬心靈』。」
社會亂象來自人心紛亂,上人期許人心回歸單純。「人與人之間要敞開心胸,若能放下欲念,去除貪瞋癡,發揮大愛,有力量的人幫助沒有力量的人,人間就能祥和平安。」
西絲卡‧帕慕蒂(Sisca Pamudji)女士坦言,身為佛教徒,過去她以為慈濟只是回收寶特瓶;經過此次參訪,發現慈濟之愛不分宗教、種族,一如慈濟的建築物都採中文「人」字型的屋頂,展現寬廣的人道精神。
「生活在『人』間,人與人之間一定要相互關心。」上人指出,不只要愛世間所有的人,也要愛萬物。「『菩薩』即覺悟的有情人,也就是了解道理、願意奉獻生命讓人人平安的人。救世要從救心起,期待有更多人投入人間菩薩行列,人人的愛心會合起來,世間就有希望!」
|